红军

响应党的二十大青春歌会(六)|《十送红军》

响应党的二十大青春歌会

吉首大学师生献歌

《十送红军》

1

歌词节选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

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

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

树树(里格)梧桐叶呀叶落光

问一声亲人红军啊

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

三送(里格)红军(介支个)到拿山

山上(里格)包谷(介支个)金灿灿

包谷种子(介支个)红军种

包谷棒棒咱们穷人掰

紧紧拉着红军手红军啊

撒下的种子(介支个)红了天

五送(里格)红军(介支个)过了坡

鸿雁(里格)阵阵(介支个)空中过

鸿雁(里格)能够捎书信

鸿雁(里格)飞到天涯海角

千言万语嘱咐红军啊

2

歌曲简介

歌曲《十送红军》作为电视连续剧《长征》插曲、片尾曲,其悠扬而凄婉的歌声,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但直到2001年7月3日,剧中才恢复了歌曲作者朱正本的署名。此歌很容易被认为是一首江西革命民歌,但事实上它却是一首编创歌曲。

《十送红军》是张士燮填词、朱正本谱曲、王云之编曲、宋祖英演唱的一首中国民乐歌曲。歌曲表达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强烈期盼。《十送红军》的歌词以叙事为基础,并借叙事来表达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强烈期盼。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难舍难分。如“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山上野鹿声声哀叫,树树梧桐叶落光。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

长征途中,红军之所以能同人民群众结成牢不可破的鱼水关系,说到底是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宗旨决定的。在北上抗日、拯救民族危亡战略目标下凝结起来的军民鱼水关系,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一直在中华大地传承着。

3

创作背景

1960年,时任空军司令的刘亚楼出访朝鲜期间欣赏了歌舞史诗《三千里江山》。3000名朝鲜战士气势磅礴的表演,让他眼前一亮。第二年,他便给空政文工团总团副团长张双虎布置了任务,要求在三个月内创作一台革命历史歌曲晚会,且一定要采集革命历史歌曲,禁止新创歌曲。接到任务后,空政文工团立刻行动起来。时任文工团创作室的张士燮、朱正本、姚学诚、陈杰被派分头负责文字、音乐、舞蹈的创作。为了收集到足够多红军时期歌曲,刘亚楼还亲自动员老红军、老干部们到文工团来献歌。

尽管广为搜集素材,但在再现红军告别苏区开始长征的主题时,却找不到一首合适的歌曲来表达根据地人民送别红军的不舍之情。于是,几位创作者决定抛开禁令,大胆进行创作。由于几位创作者曾去过江西采风。因此,张士燮根据对根据地赤卫队队员、工农会代表、红军老战士等采访得来的素材,很快创作了歌词。一写完歌词,张士燮直奔朱正本的房间,让他谱曲。朱正本一看到歌词,就颇为感动,脑海里闪现出江西采风时得来的民歌《长歌》的旋律。随后,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他就完成了谱曲创作。由于太过投入,在谱到“千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时,他还一度落下眼泪。

4

红军长征精神

吉首大学以“凤飞千仞,薪传八方”为精神,高度概括了吉首大学的精神特质 :

排除困难的奋斗精神。吉大人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撰写了一辉煌的创业史。同时,本土文化中坚韧、倔强、朴实的禀性,铸就了吉大人负重前行,不畏艰难的品格。

精诚协作的团结精神。吉大人讲求团结,万众一心,师生员工众志成城,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吉大人心胸开阔,锐意进取,志存高远,积极作为,自强不息,善于把握机遇,迎难而上,与时俱进。

这与“在极其险恶和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坚韧不拔,英勇顽强,无坚不摧,一往无前,乐于吃苦,勇于战斗,独立自主,善于团结,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长征精神一样。今后,我们将继续发扬这种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贡献吉大的青春力量。

金秋十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已在北京隆重谢幕。这次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为此,吉大师生们选定多首经典歌曲,在经历精心策划和辛勤排练后制作成视频,以青春歌会为桥梁,传递吉大的青年之声,抒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以切实的行动和饱满的精神,来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的号召!

素材来源:吉首大学大学生艺术团

编辑:罗繁(平台运营组)吴瑞雪(平台运营组)丁艺

一审:顾成格尔

一校:向曦雨

二审、二校:丁晓岚

三审、三校:廖浩

转发

收藏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