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将帅当中,不少人都是很早就加入了红军队伍,随着战争的进程,他们的个人职务也不断提升。但有一个人却是例外,他15岁就参加了革命,凭借战功升任了红27军的政委。但之后十几年,他的职务却不升反降,到解放战争末期的时候成了一个师级干部,他就是李赤然。
李赤然是陕西安定人,出生于1914年,他的父亲是一名银匠,在方圆数十里小有名气。由于家境还可以,所以李赤然接受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师范学校读书期间,李赤然开始接受进步思想,并由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师范学校毕业后,李赤然回到了老家,以教师身份做掩护,秘密从事地下工作。1933年,因为叛徒出卖,李赤然不幸被捕,在狱中,他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没有吐露半点机密。
一年后在上级的营救下,李赤然出狱,之后他就加入了陕北红军。由于作战勇敢,又有不错的文化基础,因此李赤然升迁很快,不到两年的时间就从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成长为红81师的政委。
1937年年初,上级以红81师为骨干,组建了陕北红27军,贺晋年任军长,李赤然任政委,李寿轩任参谋长,李志民任政治部主任。红27军组建后,参加了东征山西和西征宁夏等战役战斗,表现可圈可点。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北方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由于只有三个师的编制,许多干部被降级使用,李赤然也由军政委降为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五团政委。
当时第五团的防区主要是延水关至泥金滩一带,主要任务就是保卫黄河防线。李赤然上任后,先是扫清了黄龙山和关中的匪患,接着又联合兄弟部队多次击败企图渡河西进的日伪军,为延安边区的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2年,由于八路军留守兵团兵力不足,李赤然奉命来到晋察冀军区募兵,短时间内就招募了一千多名新兵。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十分欣赏李赤然的才干,便向上级申请将他留在冀中,出任晋察冀军区九分区司令员兼政委。但八路军总部经过综合考虑之后,没有放人。
最终李赤然带着这1000多名新兵返回了延安,同时还带回了晋察冀军区为延安边区筹措的300多万元法币。当时由于胡宗南大军的封锁,延安的情况不是很好,为了解决吃饭和穿衣的问题,王震的359旅不得不开进南泥湾开荒种地。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吃饭和穿衣问题得到了解决,但边区急需的药品和通讯器材却无法解决。当时延安发行的边币只能在边区内流通,无法用来购买药品和通讯器材。李赤然带回来的这300多万元法币解决了边区的燃眉之急,他也因此受到了上级的表扬。
解放战争爆发后,李赤然主要在西北战场上和敌人作战,先后担任过西北野战军第四纵政治部主任、骑六师政委和一野第4军第12师政委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李赤然历任第四军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和高射炮兵学校政委等职。
1952年定级的时候,李赤然被定为副军级。1955年大授衔时,面对李赤然的情况,负责军衔评定工作的罗荣桓犯了难。根据1952年的定级情况,李赤然只能被授予少将军衔。但他是红27军的首任政委,当时和他搭档的军参谋长李寿轩评的中将,军政治部主任李志民评的是上将。
后来接任李赤然担任红27军第二任政委的王平,大授衔时评的也是上将。抗战全面爆发初期,李赤然就是团级干部,在黄河防线多次击败企图渡河西进的日伪军,为延安边区的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他还在边区最困难的时候,从晋察冀军区带回了300多万元法币,解了边区的燃眉之急。
陕北红军的军政委,抗战初期八路军的团级干部,又在抗战中做出过特别贡献,如果综合考虑的话,李赤然授中将并不为过。最后罗荣桓亲自找到李赤然谈话,征求他的个人意见。李赤然十分坦然,表示无论什么军衔自己都能够接受。考虑到他当时的任职情况和52年的定级,最终他被授予少将军衔。2006年,李赤然将军病逝,享年92岁。
【免责声明】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