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皖南旌德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加长征的五支红军部队中的重要一支,也是最为特殊的一支。它担负着最为艰巨险重的使命,最先从江西出发,却成为唯一一支中途失败、牺牲惨重、未能最后到达陕北的红军部队。这支穿行于白色阴云之中的伟大队伍,足迹遍及四省,历时6个多月,行程5000多公里,浴血奋战,功勋卓著。其中,在旌德县境内有过短暂停留,虽然时间不长,但这支红军队伍的到来,给当时低迷的旌德革命和皖南革命带来了重要转机,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旌德

谭家桥,黄山脚下的一座宁静小镇。然而,81年前,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征程中最惨烈的一场大战,正是在此发生,这就是谭家桥战役。当地为缅怀这段悲壮的红军历史,修建起纪念馆,以大量珍贵的实物与图片,再现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战斗历程、英雄气概和不朽功绩,让人心灵深受震撼。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中央红军主力被迫从苏区的西南方向突围,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两万五千里长征。长征前三个月,即1934年7月,日军加紧准备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以重兵实施第5次“围剿”,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派出红七军团举起北上抗日的旗帜,以宣传和推动抗日民族运动、调动钳制国民党军和减轻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压力,这就是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1934年7月7日,6000多人的北上抗日先遣队在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率领下,从中央苏区江西瑞金的东面出发,向闽、浙、赣、皖诸省国民党后方挺进。之后部队相继转战于闽东、闽北、浙江和皖赣边,曾一度攻占下国民党统治区的多个城镇,先遣队所到之处宣传抗日主张,扩大红军和共产党的影响。11月初,先遣队进行了部队的重新整编,整编后的红十军团主力于11月下旬开始向浙皖边推进。到达旌德,是这一年的年底,即1934年12月6日,由军团长寻淮洲率领的红十军团19师。

(北上抗日先遣队行进路线图)

旌德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汪玉海介绍,红军抗日先遣队挺进旌德分为两个时间段。第一阶段,是寻淮洲领导的十九师有四千多人,经过歙县南乡,绩溪的上田、西坑,于126日到达旌德的白沙村,并向县城逼近。

当时(旌德)国民党的县长叫彭树煌,急忙召集紧急会议,会同当地土豪劣绅商讨对策,怎么办?紧急会商后,反动县长彭树煌派出十几名自卫队员去白沙途中的五里亭阻挡,并下令紧闭城门,城楼上也派出自卫队进行把守。但是,去五里亭的卫兵见势不妙,未和红军谋面,就择路逃走。上午十点左右,红军抵达旌德县城,城楼上卫兵持枪向红军射击,红军以机枪还击,并派出战士架起云梯登城。自卫队见红军来势凶猛,不得不弃甲丢城。红军进城后,迅速占领了县政府。这也成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攻占的唯一一座县城。汪玉海说,红军占领县城以后,就释放了九十七名“犯人”,并抓捕了县长的爪牙,且在县城北门外就地处决了四个地保和从绩溪压来的八个罪犯。而此时反动县长彭树煌已如丧家之犬,身穿长衫,头戴礼帽,化装逃出城外。第二天,即12月7日,红军在县城原凫山小学操场召开全体士兵大会,宣传红军和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旌德城里许多群众前来参加,深受鼓舞。

12月8日,红军撤离县城,向北进发,经旌德的蔡家桥、孙村等乡镇到达庙首镇。9日,红军又在庙首召开大会,打出“农民要想安心种田,工人要想安心做工,学生要想安心读书,只有抗战救国”等大幅标语,进一步向群众宣传抗日道理,同时惩处了当地多名土豪劣绅,将没收来的大米、财物分给穷苦百姓。

刚开始,深受国民党匪军欺压之苦的旌德百姓,对红军的到来也心存芥蒂,但是看到红军部队完全不同的作风、举动之后,群众的态度很快发生了转变。汪玉海介绍,在老百姓心目中,红军就是为劳苦大众谋解放的,打土豪劣绅、劫富济贫,大家认为红军和国民党的军队完全是两码事,红军是为老百姓谋利益的一支队伍。另外,红军往返旌德的时候,也都规规矩矩,秋毫无犯,向老百姓沿途购买物品都要照价付钱,哪怕到群众家里喝一杯水,也要给柴火钱和茶水钱。在庙首停留两天后,12月10日,红军先遣队(十九师)经旌德洪川、翻越鹊岭,向黄山太平县汤口方向挺进。同日,方志敏、粟裕等人率领红十军团团部和红二十师到达汤口与寻淮洲率领的红十九师会合。12月14日上午九时许,红军先遣队在旌德和太平县交界的谭家桥与国民党军队发生激战,由于敌众我寡,加上指挥失误,红军损失惨烈,红十九师一至六连大部分阵亡,八十七团团长黄英特牺牲,红十九师师长寻淮洲身负重伤,后在向泾县茂林转移途中不幸牺牲,年仅22岁。为了保存实力,14日当晚先遣队从谭家桥返回到旌德进行休整。这一次,红军部队的到来,受到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

汪玉海介绍,红军受了伤以后到达旌德白地镇时已经是深夜了,但并没有惊动老百姓。第二天早上,老百姓看到他们就在门外宿营,心里十分感动。红军返回的时候,又经过庙首板桥村,村民们都敲锣打鼓、放鞭炮,欢迎他们回来。旌德县党史办主任章薇说,当时有个卖花生的,看到红军来了以后,还挑了一担花生去,把花生捧给红军战士吃,但是他一边捧一把花生给红军战士,红军战士就甩一块铜板到那个铜锣里面。最后他一担花生发完了呢,他那个铜锣里面也收到了一铜锣的铜板。

1934年12月16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离开旌德,往泾县方向撤退。1935年1月,红十军团在向闽浙赣根据地转移时,又在(江西)德兴县港头村遭敌伏击,被截为两段。先头部队千余人在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率领下,突破封锁,进入革命根据地。主力2000余人,被敌20个团的兵力合围于怀玉山区。经七昼夜激战,指战员大部分牺牲,军团长方志敏被俘。1935年2月,进入根据地的部队经过整编组成了500多人的中国工农革命军挺进师,师长为粟裕、政委为刘英。据党史记载,我党我军在长征中牺牲的12位省军级干部中,就有三位是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领导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肩负着党和人民赋予的重大历史使命,深入福建浙江江西安徽四省的国民党统治区,历时6个多月,行程5000余公里,浴血奋战,英勇斗争,牵制了十几万国民党军队,策应了中央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主力部队的战略大转移。先遣队的壮举,推动了抗日运动的发展,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影响,为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和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不朽贡献。

从1934年12月6日挺进旌德到12月16日离开,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两度往返旌德,共停留不到10天时间,但给旌德乃至皖南今后的革命和游击战争带来了深远影响。党史研究人士认为,当时旌德、皖南这一片正处于国民党白色笼罩中,革命活动低迷不前,红军来了之后,教育启迪了旌德地方党员和群众,军民之间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激发了广大民众支持革命、投入革命、抗日救国的信心,这为随后旌德成为皖南三年游击战争以及皖南事变之后旌德又成为皖南八年游击战争的重要活动阵地,打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组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