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

权氏英模录:王震警卫排长 老红军权文祥

历史的尘埃已经远去,但英雄的身影和他们的事迹却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激励着一代代人。权文祥,一个白水县西固镇南峁村贫苦农家出身的孩子,在部队中英勇战斗,功勋累累;退伍之后,一再告诫子女,不能给组织添麻烦。

权文祥老人的残废军人优待证

  在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来临之际,我们从他的孙女权苗君那里,追溯老人的足迹和感人事迹。

  “1937年,我的爷爷跟随王震将军率领的359旅,在富平庄里镇誓师东渡黄河,挺进晋察冀,投入敌后抗日斗争。”权苗君告诉记者。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和老人晚辈们的描述,我们可以还原这样一段事实:1938年7月的一天,天气炎热,我军向驻守山西广灵的敌据点发起进攻,时任359旅7团一营三连排长的权文祥扛着大刀,端着步枪,带领20余名战士发起冲锋。由于敌方火力凶猛,加之暗堡不停喷发出火舌,一个个战友同胞倒在日军枪口下,部队进攻受阻。面对日军的嚣张气焰,权文祥心急如焚,不由自主萌生了一个念头,要亲自炸掉敌人的暗堡,让部队伤亡降低到最小。于是他自愿请命,带领10人敢死队,挟起炸药包,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义无反顾冲向暗堡。在付出几名战士的生命后,敢死队一举炸掉了日军两个暗堡,为前进部队杀开了一条血路。

  权苗君告诉记者,随后大部队攻上城墙,爷爷权文祥在与敌人近距离搏斗时,不幸负伤从城墙上跌下致腰骨骨折,落下病根。此次战斗结束后,权文祥由于作战英勇,伤好后开始担任王震将军警卫排排长。

  因为资料的匮乏,时至今日,这位英雄前辈的详细经历,我们已经无法做出更为详实的调查和探究,但从王震将军和359旅走过的光辉历程中,仍可窥探到这位先辈人生的影子——1937年9月,渡过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1939年10月,调回延安担负河防任务;1940年底,开赴南泥湾进行大生产运动;1944年10月,南征北返,建立以五岭山脉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

  作为王震将军的警卫排长,权文祥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洗礼,多次受奖,曾受到过毛主席亲切接见。1947年,由于伤病袭扰,为了不拖累部队,他放弃组织的安排,毅然要求回家务农,那一年,他48岁。和普通老百姓一样,他过起了娶妻生子的生活。1951年,儿子出生,权文祥给儿子取了一个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名字——权万红。1961年,他在家中病逝,享年63岁。

  “爷爷炸碉堡的故事,在我儿时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我的印象中他是和董存瑞一样的大英雄。父亲经常教育我们,你们爷爷不识字没啥文化,回家后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家里再苦再穷,也不能向组织开口。直到最后病重,家里看不起病,也没向组织开口,并且决然放弃了首长邀请去北京看病的机会。虽然我从未见过爷爷,但爷爷的光荣事迹,爷爷的抗战精神一直是我们家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必将激励、鼓舞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干干净净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权苗君告诉记者。(渭南日报记者 黄玮 通讯员 秦渭平)

来源:渭南市纪委官网

延伸阅读:迟到的慰藉—记红军权文祥墓揭碑仪式

359旅英模大会中的权文祥

王震与战士们(左2权文祥)

2013年的11月,当秋天的脚印刚刚抹去,冬天的脚步跟随而来的时候,关中大地还沐浴在一派小阳春中。11月16日,对于地处关中北部渭北高原的白水县西固镇南峁村村民权万红一家来说,是个激动的日子。今天,他们一家要为去世多年,曾经有过辉煌经历的英雄父亲–老红军权文祥立碑揭碑。

一大早,乡亲们就把村前村后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帮着权万红一家准备揭碑仪式。在村头权万红家的核桃园里,一块长6米的红绸将高大的碑石紧紧地蒙着,墓的四周是新栽的松柏,墓前是一块水泥场地,两侧摆放着新疆军区政治部、139旅政治部、西安警备区政治部、解放军边防学院、渭南军分区政治部、白水县武装部、北京湘赣星火文化发展公司、原139师、416团老战士以及“使命之旅”活动成员等送来的花圈、花蓝。

原359旅719团政委曾涤将军的儿子曾豹也从北京提前赶来,代表王震将军的后代们参加了揭碑仪式。

这一天等得太久太久,也来得太迟太迟了。

揭碑式会场

揭碑仪式

据新疆军区政治部1991年出具的一份证明介绍,权文祥,1899年农历八月初一生于陕西省白水县西固镇南峁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5年参加革命,历任战士、班长、排长等职。

1938年7月7日,359旅717团一营攻击蔚北县北水泉日军据点时,他在攻城过程中负伤,时任359旅717团一营三连排长,伤好后,调任王震旅长警卫排长。1947年,因体残多病,复员安置在甘肃省华池县白马区二乡,1954年转回原籍白水县。1961年农历6月24日,在家中病逝,享年63岁。

时至今日,我们无法对这位英雄前辈的个人经历,作出详实的调查和探究,但从王震将军和359旅走过的光辉历程中,仍可窥探到这位先辈的人生影子。1937年9月,王震将军率领359旅渡过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建立抗日根据地,1939年10,调回延安担负河防任务,1940年底,开赴南泥湾进行大生产运动,1941年到1943年,每年向边区政府上缴1万石公粮,成为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1944年10月,为建立以五岭山脉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使华南成为战略一翼,中共中央决定以第359旅为基础组成第18集团军独立第1游击支队(通称南下一支队),11月9日,南下一支队从延安出发,一路披荆斩棘,转战于陕、晋、豫、鄂、湘、赣、粤、陇八省,途经100多个县,冲过敌人100多条封锁线,打了大小战斗300余次,平均每两天打一次仗,其中较大的战斗有74次,南征北返,行程两万多里,1946年8月29日回到陕甘宁边区,历时659天,由出发时的5000余人,只剩下千余人。毛泽东主席评价说,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二次长征。359旅回到延安后,又参加了后来的保卫延安以及解放大西北的诸多战役。

祭奠

曾豹讲话

权文祥同志作为王震将军的警卫排长,始终陪伴在将军身边,认真工作,勇敢战斗。他就象一头黄牛,不知疲倦地拉套,从不知道索取,他又就象一匹战马,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洗礼,终于有一天,他发现自己老了,再也拉不动套了,再也不能和同伴一起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了。1947年,他复员在甘肃省华池县白马区二乡,组织上给他置了20亩地,又给他留下了一匹马,望着跟随了多年的首长和部队的背影离他远去,他的眼睛里流下了伤心的泪水。算起来,那一年,他已满48岁,对于那个年代的人来说,48岁,应该是儿孙满堂,他却孤伶地留在了他并不熟悉的他乡。是啊,奔波了大半辈子,总算能安下心来过日子了,和老百姓一样,他也过起了娶妻生子的生活。1951年,他有了自己的儿子,他给儿子取了一个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名字――权万红。天有不测风云,时间不长,妻子就因病去世了。1954年,带着不满3岁的儿子,拖着战争年代留下的残躯,他终于回到离别多年的家乡――陕西省白水县西固镇南峁村。这是怎样的一家呀,兄弟三人,他是老大,老二夫妇留下一对儿女,已经撒手人寰,老三家日子过得也不宽裕,又要照料老二家的一双儿女,现在离散多年的大哥带着儿子也回来了。他们三家合为一家,在一口锅里吃起了饭。

现在,我们无法知道他是哪一年离开家乡的,又是在1935年的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以怎么的动机参加红军的,但想象得到,作为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出身的他,和那个时代的人一样,也一定是为了生存,为了活得有尊严,才投奔红军这支穷人的队伍的。他是白水县唯一的在土地革命战争年代入伍的叫得上红军资格的人。据权万红讲,记忆中的父亲,冬天穿一件没有外套的羊皮大衣,清晨起床后,在空地里吹着一把长箫。学校、单位竟相请父亲作报告,每次作报告时,父亲都要背着他往返。每个月,父亲都要背着他去距离20多里的县城领伤残补助金。1961年,在国家经济最为困难时期,父亲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那一年,他还不满9岁。后来,“文革”爆发,造反派们竟掘开了父亲的坟墓,他也被迫辍学。

权万红讲话

多少年过去了,权万红也从一个少年长大成人,是三叔将他养大,他不会忘记养育恩情,但他知道,自己是红军的后代,当年父亲坟墓被掘给他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伤痕,每当想起此事,他的心都会如针刺一样阵阵作痛,他悉心地保存着父亲留下的伤残证、照片以及能够证明父亲身份的资料等,他有个愿望,就是要为父亲正名,并把父亲的遗骸与当年并肩战斗牺牲的战友们安葬在一起。为此,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他就找各级组织反映,他沿着父亲当年战斗的足迹,一路追寻到新疆,来到了当年359旅的后继部队,在部队纪念馆里的一张照片里,他见到了父亲当年的英姿,高大的身躯,笔直的腰杆,留着一撮黑胡子,全副武装,骄傲地站在身披着大衣的王震将军身旁。在北京时,他住着每天32元的小旅馆,吃着自己带的干馍,由于缺乏营养,有一次竟晕倒在了旅馆。原359旅首长的后代们知道他的情况后,热情地接待了他,并为他多方联络,帮他实现心愿。2006年,中央电视台纪念红军长征到达陕北70周年,他听说后,自费到延安,一起参加纪念活动。后来,新疆部队出于对英雄的敬重,对家属的关爱,答应在经费上给予支持,由亲属以个人和家庭名义立碑,“使命之旅”活动成员也积极活动,才使他多年的愿望得以实现。

11月16日上午12时,当来自西安、渭南的客人们的车辆一到达,场地上立即响起了欢迎的音乐声。参加揭碑仪式的有359旅后继部队的战友们,他们中间,有的是已步入师级领导岗位的现役军官,有些转业到了地方。原359旅719团政委曾涤将军的儿子曾豹也从北京提前赶来,为了宣传弘扬359旅精神,他和原359旅首长的后代们一起,成立了北京湘赣星火文化发展公司,专门进行359旅精神的研究和宣传,并为359旅的后代们提供帮助。在权万红为其父事的奔波过程中,他就提供了很多帮助。

渭南电视台采访曾豹

当盖在碑头上的红绸轻轻落下后,这块镌刻着英雄不朽名字的碑石终于露出了她的真容。以渭北特有的青石雕刻而成,石质坚硬细密,碑高2.8米,碑头上方雕刻着一颗红五星,寓示着坟主人的身份和荣誉,整个碑看上去庄严大方。来宾代表作了致辞,他介绍了权文祥同志的生平简介,回忆了权文祥去世半个世纪国家发生的变化和取得的成就,以告慰英雄在天之灵。他说:“今天,我们为这位先辈举行揭碑仪式,并祭奠他,悼念他,就是要让碑石永远镌刻着英雄不朽的名字,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同在,让世人永远知晓他,记住他。同时,也在告诉活着的人们,在我们沐浴着和平的阳光,享受着幸福的生活中,有着这位先辈付出的牺牲和奉献。”

曾豹同志转达了王震将军的后代们对揭碑仪式的祝贺,详细地介绍了359旅走过的艰难历程。他深情地说:“权文祥同志作为359旅的一员,打过仗,负过伤,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他跟随王震将军一路走过,直到复员回乡,又是在国家经济最为困难时期去世,他是真没有享过一天的福。因此,我们活着的人们,有责任纪念他,悼念他,永远记住他。”

权万红代表亲属也作了发言,他几度哽咽,多少年了,为的就是今天,能给父亲有个交待,让父亲的在天之灵得以安息,不再被尘世的喧嚣所扰。他是多么害怕“文革”中父亲坟墓被掘的悲剧重演。今天,他可以告慰父亲了,有359旅后继部队的首长和战友们见证,有乡亲们见证,父亲可以安安稳稳地躺在自家的核桃园里,与大地永远在一起。

虽然这样的慰藉来得迟些,但一样的珍贵。

2013年11月21日

来源:使命之旅-139老战士组合

温馨提示:《权氏世家文化研究会》推广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微信推送排序规则改变,想第一时间看权氏世家文化研究文章,请右下点赞和在看。

收录于合集#文化风采

6

上一篇名人轶事权德舆:宠妻达人 诗文大家 大唐辅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