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

冉红军:疫情下高血压脑出血脑室铸型急救散记

疫情下高血压脑出血脑室铸型急救散记

冉红军

新冠肺炎多么陌生的词,三年来,每每谈及话题,总能蹦出这个词,现在早已耳熟能详了。从第一天听说新冠肺炎,人民医院就成了榆阳区定点医院。恐慌、惊吓、猜忌、防护、控感、多少无奈新创的词汇暂入心头,又耳边飘过,化为乌有。三年来,我们经历过确诊、疑似、密接、次密接,即A|B|C|D;从接触重症、轻症、无症状感染者;系统学习过国家新冠肺炎第一版到第九版诊断治疗指南、预防流程;也了解了新冠肺炎的变种:Alpha、Beta、Gamma、 Delta,奥密克戎。多次演练过一级防护、二级防护、三级防护;制定了无数的防控、预检、流调及治疗措施和预案。

整整三周年,漫长而已短暂的一千天,每个人都活在新冠或与此相关的消息中。新冠让我们历练,畏惧使我们强大,我们早已是身经百炼、众志成城了,况家乡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任何邪恶难在塞上古城驻足,新冠何足道哉!

然而病毒在无数次试探后,终于悄无声息的潜入榆阳区,并肆无忌惮迅速蔓延开来。疫情就是命令,召之即来,我们早已枕戈待旦,众志成城。

静默半月之久,原来门庭若市的急诊科早已腾空,演变成了隔离空间,内置B超机、DR放射机,心电图仪、呼吸机、自动心肺复苏仪等仪器,实行闭环管理。每日接诊、治疗、收住患者,都是在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下进行,危、急、重症和普通患者同在,内、外、妇、儿并存。入口出预检流调,查验行程码、风险区、24小时核酸结果,进入大厅后再采一次核酸,就诊区采用一人一室。我们秉持的原则是绝不推诿,豪不松懈!时刻把患者放在心上。

二级防护,一医两护,六小时一班,24小时全天候值班。120的警报声每隔两小时响起,负压车和普通车交替驰行,医护人员转运阳性病人进入方舱医院,把急救普通病人到相应医院救治,每次救治结束后,整车消杀期间,医护累的也只能坐在地上打个盹,歇会儿,因为两小时后,他们将再一次忍受着车厢内弥漫着刺鼻的3%过氧化氢消毒水味,周而复始。从11月15日至今,整个急救单元在高强度运转下,早已疲惫不堪,但使命和责任感在督促,使他们振作起来,又投入到下场战斗中去。看那单薄的身躯、疲倦的神态、面颊的口罩条索状压痕,脖颈散在皮疹,皴裂的小手,此时白衣天使、大白的美称,则荡然无存,真是我见犹怜,但我觉得此时才是最可爱的人。

12月3日,又一次刺耳的警报响起,医护仿佛打了兴奋针一样,一扫多日的疲惫,再次踏上急救的征程。

昏迷不醒一老人入院。于是各种救治绿色通道紧急开通,一条条指令使抢救进入白热化。

患者,男性,86岁,身体瘦弱,仰卧位,口吐白沫,曾喷射状呕吐两次,胃内容物,无血,有误吸现象,为防止呕吐误吸,头早已侧向左偏,深昏迷,呼之不应,双瞳等大正圆约2毫米,光反射无,呼吸急促,不规则,有鼾声,心率110次|分,深刺激后右下肢偶有抽搐,肌张力减低,无任何自主动作,一切反射消失,对外界的刺激没有反应,初步考虑颅内疾病。

患者系养老院老人,无儿女,无陪护。几经辗转电话联系,终于和远在内蒙的叔伯孙儿通了话,电话里沟通,是需要几分耐心的,用最通俗的言语,将生涩的医学术语转化为榆林话,慢慢向他介绍了病情,以及目前的现状和应对的策略以及风险,并行口头病危通知,希望家属能到现场,但是,现实否定理想,且不说路途遥远,需二小时才能到医院,疫情的扩散,各地人人自危,道路早已封控,家属无法到场。怎么办,进一步的检查、治疗、各种知情同意书、手术预定书、病危通知书等均要家属签字的,万一,有什么不测,现在的医患关系早已让人谨慎,况医学十八项核心制度有明文规定,这可具有法律效应,怎么办?电话沟通在进行中,病情紧急,争分夺秒,抢救一刻也没有停止。

键盘的敲击声,各种知情同意书,病危通知书、手术约定书等在书写打印中;一护士采集核酸并急送检;一护士给予吸氧、指头夹指脉氧仪观察氧饱和度;还有护士给前臂扎袖带测量血压、胸前贴电极片行心电监护;又一护士会阴部备皮,消毒留置导尿管。早已建立的静脉通路、快速静滴20%甘露醇125毫升。

生命体征瞬间播报如下:心率:110次;呼吸35次,氧饱和度89, B超:腹部无异常;DR:双肺气肿,肺底有湿变。

各项指标预示患者病情暂时稳定,马上行CT检查。联系CT室,走专用隔离通道,急救推车所经之处,消杀人员紧紧伴随,行全程消杀。全体医护犹如上紧的发条,一个眼神就是理解,一个手势就是命令,疫情难阻抢救,生命重于泰山,抢救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大家也许觉得那个医院不是如此,平时不就是,测测血压,打打吊针吗,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大惊小怪的。顺告诸位,以上所有操作都是在二级防护下进行,呼气模糊了面屏,看什么都是朦胧,双层手套,使那么敏感的手指触摸什么都是一样的木,触摸的皮下血管感觉就不敏感了,全靠解剖知识和临床经验在支撑,于是一针见血,各种试管抽出了血常规、电解质、输血前四项、血型、动脉血气分析等标本,并将检验管消杀后转送感染区外,由志愿者送化验室急查。尿管内也流出了尿液,液体顺着针管流到了静脉内,继之发挥着作用。

CT片示:左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出血量80毫升。果然和判断的一样。诊断:高血压丘脑出血,脑室铸型。

高血压脑出血是脑血管疾病中死亡率和致残率最高的一种疾病。其总死亡率大于50%,而70岁以上的死亡率约80%,破入脑室死亡率则更高。

手术是唯一的急救措施,超早期微创手术可以早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发生。沟通z进行中,患者家属给予做大的理解,希望尽全力抢救,不计后果;养老院院长也表示支持;而我院的领导给予最直接的指示,不计成本,不计后果,一切以治疗为重。于是院领导在各种医牍文件上签字。

一医生给患者剃头,在手术区域划线定位;一医生准备手术器材;又一医生通知手术室及麻醉师,分工协作,争分夺秒,术前准备在默默的有条不紊的进行中,唯见持续不断的心电监护的嘀嗒声。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基本分为两种:一种是去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另一种是微创手术。前者损伤大,手术时间长,目前多已废弃;后者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快速微创入颅,置管于血肿处,碎吸凝血块,而后注入尿激酶溶解血块,相对安全有效。几经考究并和麻醉师共同研判,该患者系高龄病人,基础条件差,有多种慢性病,手术和麻醉的耐受性差,宜快速手术解决问题,于是钻孔引流术是唯一手术方案。

于是将该手术方案再一次和远方的家属沟通,得到同意。一切准备就绪,准备手术。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是神经外科的基本手术,其操作过程简单明了,只要定位准确,手术很快就结束了。但是本次手术也许是我学医40年最为复杂、印象最深的手术。其一术前家属的沟通就耗时费力,与面对面看着CT片沟通相差甚远,虽说家属同意医院治疗方案,院领导授权签字,但是病情瞬息千变万化,其责任重大;其二这次手术是在三级防护下进行,其中甘苦自知,令人终身难忘。

控感防护分为一级防护、二级防护、三级防护。一级防护是: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医用防护口罩。二级防护:一级防护基础上,穿防护服、N95口罩、戴面屏、穿鞋套、靴套、双层无菌手套。

三级防护:二级防护基础上,三层手套、护目镜。

三级防护下进入手术室,一眼的白衣战士,庞大的身躯,当年娇小的护士仿佛瞬间胀大了许多,不知以后咋减肥,但是面屏后、护目镜下的眼神依旧如前,楚楚动人。

麻醉成功后,铺手术巾,眼前只露手术窗,无影灯下,手术预切线清晰可见,沿着划线切开至颅骨,钻孔,止血并顺孔置软管于血肿腔,顺利吸出约30毫升黑色凝血块,手术成功了,面屏亦被蒸汽弥散的迷迷糊糊了。纸短情长,一句话难道出手术的艰难,三层手套下的触感迷迷糊糊,护目镜下眼神坚毅,但目击之处也是迷迷糊糊,迷迷糊糊四个字,个中难度跃然纸上,记忆犹深。可见手术成功有多难。

当此文成稿时,全国突然解封了,一切的一切,又回到了从前,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辛辛苦苦三年,一夜天翻地覆,喜忧参半。但山人依然将此文奉献存念,以期了解疫情一线的医护是如何治病救人的,此类故事枚不胜举,挂一漏万,但点点滴滴体会必将留在记忆里。

冉红军,笔名草堂山人,陕西榆林人,农工党员,政协委员、榆阳区科协作家协会主席。从医三十多年,救人无数,建树颇丰。闲暇之余,乐山智水,拍照存念,捉文萦怀,虽文词欠通,平仄难分,然兴趣盎然,贵在自乐。爱我家乡之心长存,以榆林人引为自豪,今初学撰文,蒙为引荐,甚为感激,敬请斧正。

合作组织塞上散曲 榆阳区诗词学会

顾 问段云飞 左子初 郭有凯 高仲岗
主 编郭宝玉 豆 豆
宣 传:涵 予 木兰花
本期编辑:豆豆
投稿邮箱tengfeiwenxue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