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

方志贵阳·红色记忆|羊场伏击:红军在开阳的战略意图

1934年12月31日,中央红军三军团进入开阳;1935年3月30日,中央红军南渡乌江进入息烽;1936年1月29日,红二、六军团路过贵阳数县……红军长征先后三次途经贵阳地区,均以佯攻贵阳,分兵黔东,诱出滇军,出其不意地向敌军兵力空虚的云南西进的战术,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实现了伟大的战略转移。同时贵阳也成为红军长征中唯一兵临城下的省会城市,而红军第二次过开阳部署的羊场伏击战则是这次战略转移的重要节点。

1934年底,红三军团进入开阳花梨。图为今日花梨乡集镇

佯攻贵阳 集结羊场

 

遵义会议召开后,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兵分三路向川黔边界开进,欲向四川宜宾、泸州一带渡过长江,与川西的红四方面军会合。但蒋介石在川黔边界布重兵并封锁长江,中央红军左冲右突,毅然选择四渡赤水,重返贵州境内。

中央红军二、四渡赤水太平渡渡口

1935年3月24日,红军“四渡赤水”后,内忧外患中的蒋介石,飞往贵阳亲自督战围剿红军,毛主席和中央红军当即做出了“南渡乌江、佯攻贵阳”的战术,实施“西进云南,北渡金沙江,进入四川”的战略转移。
3月29日,红军先头部队抵达乌江,经过与守敌一番激烈搏斗,利用黑夜和暴雨作掩护,终于强渡成功。随后,红军后续部队乘筏南渡,与突击排汇合,击溃大塘和梯子岩渡口的守敌,架起了三座浮桥,南渡乌江的渡口均被控制。3月30日,红一、三军团及军委纵队先后渡河完毕,进入息烽县的流长乡境内。
进入息烽后,红军分左、中、右三路由北向南开进,形成攻打贵阳的态势。4月2日,红军先头部队进入修文,继续向贵阳疾进,迷惑敌军。
走在先头部队的红一军团,经息烽、修文,进至开阳,担负着“佯装东进”的使命,他们放慢行军速度,在开阳东南、龙里以北,即清水江一带集结、徘徊,“示形于贵阳之东”。
4月3日,军委发出电令,集结左纵、中央纵队及右纵于新铺、黑石头、马场、琵琶哨一线。当天,红一军团的先头部队已经到达底窝坝。第二天,红军左路纵队由北面干溪、新场方向和西面修文桃源方向等,陆续进军底窝坝。红一军团在底窝坝会合后,又向大石板、羊场方向前进,4月4日傍晚到达羊场。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1935年4月长征途经贵阳线路示意图

“声东击西”的伏击战

1935年4月2日至7日,中央红军在开阳停留期间,实行“声东击西”的战术,开阳、羊场龙岗镇以及高寨、平寨地区,成为红军活动的主要区域。
4月4日,红一军团集结于开阳东南,即羊场的龙岗、高寨、平寨一带,先头部队已控制开阳东南端牛渡、小河口等渡口,并遵照军委指示,在渡口上架设浮桥。然而主力部队并不东渡,只是在沿江一带频繁活动。

龙岗红军标语
与此同时,红三军团和军委纵队已南进至龙里县独木河、水尾一带。红军采取迷惑敌人的战术,在清水江一线的牛渡、小河口、水尾、独木河、顺岩河上架浮桥,战士们在浮桥上来往,制造“佯装东渡”的假象。
红军停留在羊场期间,敌人的各路追兵相继而至。4月5日傍晚,军委决定集中红一、三、五军团,全力与敌军作战。此次伏击,目的是保证“佯装东渡”,声东击西计划的顺利进行。
伏击战的主要地点选在羊场以北后坝地区,这是一块北起叉坳、西经堤坎、东至大水塘的宽近一里、长约十多里的狭长山间谷地,以便围歼国民党追击红军的欧震、梁华盛两个师。
4月6日晨的电文提出伏击战的明确部署:红五军团伏击于羊场以北及其西北地区;红一军团伏击于羊场东北;红三军团及干部团伏击于羊场以南及西南;红十三团在坝子新场东北山地,钳制敌人后梯队。按照这一布置,敌梁华盛师如进至羊场,必受到四面八方的伏击;如退往西边,必被红军火力逼近大水塘至羊叉坳之间狭窄谷地。
6日晨,朱德到坝子新场亲自指挥羊场一带的战斗。至下午3时未发现敌情,朱德即令停止战斗部署,转移地区,另寻新机。
下午4时,尚未撤出战斗地点的红五军团三十七团、三十九团,与堤坎方向追兵敌九十九师一部交火,战斗在羊场附近的羊叉坳、杨柳冲、马鞍山一带打响,红一军团闻讯前往支援,经过一个多小时激烈战斗,敌军节节败退,红军俘敌一个连,其余残部撤至羊场以北。

伏击地变“红军坡”

红军在贵阳周围几个县和近郊的军事行动及战斗,令坐镇贵阳指挥和督战的蒋介石坐立不安,其各部将领一致认为“红军有进犯贵阳的企图”。4月7日,多路国民党军队增援贵阳,特别是滇军孙渡纵队开往贵阳后,实现了毛主席“调出滇军就是胜利”的战略意图。
蒋介石还电令薛岳部由遵义东进石阡、余庆;令桂军由都匀推进平越,湘军经石阡往余庆;黔军扼守瓮安,布重兵在湘西一带堵截,导致红军西进云南无国民党军的空隙。借此机会,红军声东击西,突然经开阳羊场、坝子新场、高寨平寨一带,奔袭龙里、贵阳间的公路,一路向西,甩掉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顺利进军云南。

羊场伏击战中,红军伤亡10余名,少部分红军以佯攻高寨造成东进之势,红军主力则向西挺进。多年以后,人们仍不时在战斗过的山坡捡到子弹壳、手雷残片等,当地人民也把阴阳寨附近伏击地,改名红军坡,以纪念曾用鲜血保卫这片热土的每一名红军战士。

参考资料 :《红色足迹——红军长征在开阳的战斗历程》《黔中红流 红军长征过贵阳》、中共开阳县委党史研究室、黔南州纪委监委网站
撰稿人:肖珍珍 校对:陈睿审核/签发: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