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

谁把红军逼上长征路?蒋介石身边的“毒诸葛”,三次献上阴险毒计

前言

国学大师钱穆曾这样高度评价道:“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蜀汉开国皇帝刘备身边的诸葛亮,一生所展现出的惊人智慧和谋略,着实为人赞叹。

而蒋介石执掌国民党大权数十年间,战火纷飞,波折不断。他麾下的军政各界,也曾经出现过不少能人异士,最有智慧的还要数这位被称为“民国诸葛亮”的谋士。

正所谓,有才干的人跟错领导,将巧思用错地方,必定多行不义必自毙。

三国时期,辅佐刘备登上开国皇帝之位的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这位“民国诸葛亮”却不然,算计了一辈子,却落得个凄凉下场。

那么蒋介石身边的“毒诸葛”究竟是谁?他又是如何把红军逼上了长征?三次向蒋介石献上的毒计都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段有关蒋介石身边“毒诸葛”的往事。

第一计:围剿红军“逼”长征

作为蒋介石的心腹之一,这位外号“毒诸葛”的谋士,原名杨永泰,是蒋介石掌事期间,国民党的高级官员,也是蒋介石的首席智囊。

1880年,杨永泰出生在广东茂名一大户人家中,因家庭条件优渥,自小就接受严格的封建正统教育。年仅17岁的他,因出色的学识而考中秀才,又在三年后,风风光光考入广州高等学堂,后来进京学习政法,开始正式接受近现代西方教育。

杨永泰

在校期间,杨永泰以敏捷的才思和行云流水的文笔,活跃于各大报社,结识了许多权贵、人才。随着反清运动的不断扩大,其也逐渐开始涉足政治,想要在乱世中闯出一番事业。

只是此人过于见风使舵,审时度势,攀附权势,几度易主。护国战争后,杨永泰便投身蒋介石,从此高度活跃在军政界。

杨永泰在职期间对中国共产党“伤害最大”的就是“围剿红军”,把数十万红军将士逼上了两万五千里长征路,战士们在艰苦的环境下,一路过草地、爬雪山,伤亡惨重。

杨永泰之所以能够出此毒招,还得得益于黄郛。

黄郛同杨永泰,早在1916年就结识,彼此都很欣赏对方的才学,建立了很深的友谊。

中原大战后,蒋介石发动的三次“剿共”行动接连失败,正焦头烂额怏怏不乐。

与此同时,担任南京政府交通部顾问的杨永泰,也因得不到上级重用而壮志难酬。

在蒋介石结拜兄弟,也是老同学的黄郛的引荐下,杨永泰终于结识了蒋介石,开始“大施拳脚”。

杨永泰在仔细分析围剿失败原因后,对蒋介石说:“你可知道前三次剿共,结果为何不遂人愿?”

蒋介石答道:“无非是作战计划不够周密。”

杨永泰摇摇头,给蒋介石支出一记狠招:“要剿共,不在精兵良将,更不在武器先进,红军已经穷的叮当响,重要的不在外在装备和计划,而是人心,想要“剿灭”红军,必须“三分军事,七分政治”。

杨永泰曾在“万言书”中提到:“中共和民众,虽然二者各自的力量十分薄弱,可一旦合起伙来,扭成一股绳,实力不容小觑,将会对我们威胁很大。”

“既然共党善于同民众打成一片,那么我们就拉拢民众,对贫困者施予救济,对迷惘者给予指导,充分释放出我军应有的善意,表现出该有的关怀,使共党和民众二者相分离,何愁打不过势单力薄的共党?”

蒋介石听闻,觉得甚有道理,随即实施“三分军事,七分政治”计划。

国军为了污蔑败坏红军的名声,不惜让大批国民党军乔装扮作“假”红军,行至滇藏的偏远乡镇,一路欺压百姓,强取豪夺,所到之处一片哀嚎满地,让本就民生之多艰状况愈演愈烈。

等真正的红军到达,想要找老乡们讨住处时。老乡们早已吓得不敢开门,都认为红军同侵略中国的日本人,作恶多端的国民党军一样,不把穷苦百姓看作人。

情景模拟

这给本就艰难的红军抗日工作带来了不小的负担,红军一路作战,一路解释,可被掠夺怕了的百姓是什么话也不敢信了。

“离间”阴招确实奏效,第五次围剿后,国民党步步紧逼中国工农红军,无奈之下,中国工农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围剿”开始向西转移,两万五千里长征自此开始。

这一阴险计谋,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使得“剿共”计划大获成功,杨永泰也因此深讨介石欢心,他下令提升杨永泰为剿共司令部秘书长,跟随自己一道前往武汉,自此,杨永泰正式成为蒋介石的军师。

第二计:对症下药“治”军阀

袁世凯倒台之际,各路军阀势力不断壮大,国内陷入一片混战。

尽管蒋介石费尽九牛二虎之力,通过北伐,消灭了直系军阀等,但是张学良所率的东北军和以李宗仁、白崇禧为代表的新军阀,仍旧势如破竹,锐不可当,这让蒋介石感到十分头疼。

杨永泰在初识蒋介石期间,曾口出狂言道:“只要你肯听我的话,摆平军阀如探囊取物一般。”

蒋介石不但不恼,反而请教道:“愿闻其详。”

杨永泰说道:“对付军阀,就如同大夫给病人看病,不同的病人,有不同症状,根据症状,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

“好比李宗仁为首的桂军,其擅长作战,就要用出色的军事手段令他们心服口服,为我军所用;而对待张学良,就要智取,用一些“夫人”手段,使张学良对你言听计从”

“至于冯玉祥等,身处黄土地的西北军,那就更简单了,西北荒凉且经济落后,施以金银财宝,便可收买人心。”

蒋介石听闻,觉得杨永泰这对症下药的方子甚妙,句句说到自己心坎上,遂即采用建议。

方法果真奏效,轻而易举的便削减掉各路军阀势力,解决心腹大患的蒋介石心里乐开了花,对杨永泰更加器重,更是走哪带哪,称他为“首席智囊”。

第三计:兵不血刃“夺”川军

1934年,蒋介石亲临指挥“围剿”时,杨永泰也陪伴在侧。

中央军一路追击红军时路过蜀中,蒋介石便对“天府之国”产生了非分之想。

四川位于祖国大陆西南腹地,与渝、黔、云、滇等多地均有交界,属于交通要道,不仅地理位置优越,地形复杂,易守难攻,而且自然风光秀丽,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蒋介石盘暗自算着占领四川,便借着“剿共”之名,进入四川,打算长期盘踞在此。

四川军阀之首刘湘,骁勇善战,久经沙场,一早便看穿了蒋介石的“小九九”,

对蒋介石说:“‘围剿红军’我们川军自不必说,只要军费武器到位,也不必劳烦你们‘中央军’”

蒋介石听闻觉得刘湘蛮横无理,“既想要我出钱,还想要壮大他自己。”气不打一处来的老蒋,正要发火,却被在一旁听了良久的杨永泰拦了下来。

刘湘说道:“他刘湘不是想要钱要枪不让中央军入川吗?咱们都应允,只派一个不带一杆子枪的参谋团去指导作战。”

刘湘到底不如杨永泰老谋深算,一听蒋介石满足要求,便一口气答应下来,这可惹来了无穷后患。

蒋介石拨给刘湘二百万发子弹,命其主持“剿匪”之事,而老蒋所派出的“参谋团”虽未拿一枪一炮,但却将刘湘原本万众一心的川军“鼓捣”成了一盘散沙。

原来,参谋团一入蜀地便向军队提出要组建四川省政府的计划,还答应让刘湘的部下们升官发财,在如此糖衣炮弹极致诱惑下,军队人心涣散。不久,当刘湘觉得事情逐渐不对劲时,为时已晚,其已经失去了对川军的控制。

仅靠三招,就大大稳固老蒋“地位”,如此神机妙算,心狠手辣深得蒋介石欢心的杨永泰,为何会落得下场凄凉?这一切还要从陈家兄弟说起。

得罪陈氏兄弟后客死他乡

国民党统治时期,百姓间广为流传一句顺口溜:蒋家天下陈家党,宋家姐妹孔家财。这其中的陈家党便是把控国民党事务多年的陈果夫和陈立夫兄弟。

陈氏兄弟的叔叔陈其美,与蒋介石是结义兄弟,且在蒋介石加入同盟会初期,陈其美就时常在孙中山面前安排引荐蒋介石。

蒋介石也是因为这层关系,对陈氏兄弟十分照拂。

哥哥陈果夫,因擅长做金融证券买卖,替蒋介石经营财产,令蒋介石赚得盆满钵满,渐渐地得到蒋介石的信任,其弟弟陈立夫在大学毕业后,在哥哥的劝说下,也跟随蒋介石一路走南闯北。

随着兄弟二人势力的渐渐壮大,让生性多疑的蒋介石也不得不忌惮。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后,陈氏兄弟因在国民党内斗争中,站错了队,使得蒋介石愈发不满二人的态度,彼此之间心生嫌隙。

而身为蒋介石爪牙的杨永泰,再次为蒋介石进言献策,假借“剿匪”之名,切断了陈氏兄弟的实权。

本来实力如日中天的陈氏兄弟,经此算计后,对阴险狡诈的杨永泰恨之入骨,欲杀之而后快。

时间来到了1935年,此时的汪精卫因遭到刺杀而身受重伤,杨永泰对行政院长宝座垂涎欲滴,却遭到陈氏兄弟坚决反对,蒋介石也不敢轻易反抗二人的意见。

杨永泰自视甚高,要求被拒,一气之下辞去了蒋介石秘书长的职位,声称要出国考察,其实只是想气气蒋介石。

令杨永泰大感意外的是,蒋介石只是轻描淡写地口头挽留几句就作罢,还收了他递上去的辞呈。

此番“失宠”原因交错复杂,一方面蒋介石仍旧忌惮陈氏兄弟在党内的势力,说白了,蒋还是要靠着陈氏一族稳固自己的根基。

另一方面,蒋介石认为,红军和地方军阀的势力,已经被先前的计谋收拾的差不多了,无需付出过多的精力,有没有杨永泰似乎差别不大。

此外,表面上的蒋介石似乎很尊重杨永泰,可实际上早就对杨永泰咄咄逼人的态度感到厌烦,认为杨永泰身为小小“言官”,根本不把自己这个“元首”放在眼里。

背信弃义的蒋介石选择“卸磨杀驴”,把杨永泰发配支湖北,担任主席。

担任湖北省主席的杨永泰,于就任第二年,应邀参与日本驻华领事馆所举办的宴会。

宴会上,歌舞升平,一切照旧,就在杨永泰准备乘轮渡返程时,意外发生了。

情景模拟

在一票送客的人群当中,突然冒出来一名黑衣刺客,一把冲到杨永泰跟前,只听“砰砰砰”三声枪响,算计了一辈子的杨永泰,终究没算到自己的死期。

死前的他曾对身旁的亲信说道:“我预想过无数次会被刺杀,可国家尚未统一,我….”话还没说完,便倒在了血泊当中。

这位足智多谋的首席智囊“毒诸葛”当场气绝身亡,终年56岁。

杨永泰遇刺一案的真凶,成了一团迷雾。有传闻说,是陈氏兄弟记恨杨永泰,而命特务机关杀之以绝后患,也有传说是国民党反动派,为断蒋介石心腹而为之。

蒋介石听闻杨永泰遇刺身亡的消息,并不感到意外,其淡漠的态度仿佛只是听到了一个路人死亡的消息一般。

回想杨永泰当初来到南京,是想为祖国统一大业,献出一份力量,顷刻间大厦崩塌,落得如此凄凉下场,令人唏嘘不已。

直到蒋介石败退台湾前夕,面临大势已去时,他才后悔不迭地说:“若畅卿(杨永泰)在,(局面)何至于此?”

结语

杨永泰的一生,才略超群,足智多谋,也曾叱咤一时,风光无限。

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不会停下脚步。

曾被蒋介石许为“当代卧龙”的杨永泰,即便满腹经纶,雄心壮志,可走错了路,跟错了人,一直到死,也没有完成自己的理想,反倒成了当今历史的一块“绊脚石”。

一味地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伤害他人的同时也会害了自己。

反观我党,同样是充满智慧的历史人物,而毛主席地位和评价要比这位所谓的“诸葛先生”要高得多的多。

毛主席一生崇尚斗争,凭借高超、顽强的斗争精神,厚积薄发,带领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最终胜利,大智慧胜过杨永泰的小计谋。

【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本公众号只用与学习、欣赏、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