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和钧,侗族,贵州锦屏县婆洞乡(今启蒙镇)人,1894年5月22日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他一生向往光明,与在长征期间转战贵州的红军结下同心之缘,一心追随红军、救助红军,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鱼水深情之歌。
1934年12月18日,由于受反动派宣传的影响,婆洞乡百姓听说中央红军长征要途经此地,纷纷吓得躲进山里。在家务农的杨和钧怀着好奇心独自上街,想看看红军到底是什么样的军队。当他看到红军的布告、标语后,便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红军布告、标语所宣传的“打土豪、分田地”“取消一切苛捐杂税”的革命主张,“政治上、经济上苗人、侗人与汉人有同样的权利”的民族平等政策,以及“全国民众总动员起来,为保卫中国而战”的抗日口号,深深地打动了杨和钧。他如拨云见日,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和穷苦百姓的美好未来。
由于红军纪律严明,对群众秋毫无犯,之前的谣言不攻自破,躲进山里的百姓们很快便返家安居。当他们看了红军的布告、宣传标语后,一个个喜笑颜开。
此情此景令杨和钧振奋不已,挥笔写下了《板壁上的指南》这首充满激情的诗:
赶场天还是平常,
寨上的农民或是行人来往,
人人的目光都投向板壁上,
因为板壁上有农民的指南。
这指南是红军的宣传标语,
它召唤穷苦农民组织起来,
打倒土豪劣绅分田地夺政权,
扛起枪把东洋鬼子赶下海洋。
12月26日,杨和钧去流洞看望姨娘,路上见两个红军倒在田埂边,便急忙上前将这两个红军扶起,关切地询问伤情。得知这两个红军一个姓王,是个连长,一个姓吴,是个排长,因伤病掉队的实情后,杨和钧决定救助这两位红军。
此时,红军主力部队已经离开,杨和钧便把王、吴二人带到姨娘家,为安全起见,又将他俩藏在木屋的三楼,并让他俩换上自己的衣服。接着,杨和钧又上山采来草药,煨药,煮稀饭,精心为王连长、吴排长医伤治病。为了多和这两个红军亲近,杨和钧在三楼铺上连铺,和王、吴二人同住同眠。三人促膝谈心,畅想国家民族未来、讨论革命道理。王连长拿出随身带的红军课本、革命读物与杨和钧一起阅读,向他宣传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为他讲解红军的性质和北上抗日的意义。
经过王连长二人的教育帮助,杨和钧认识到马列主义就是自己一直追求的光明理想,他情不自禁地写下了《无价之宝》一诗,歌颂马列主义:
王连长呵王连长,
你赐给我无价之宝,
这宝比太阳还亮,
亿万金银买不到。
它赛过飞机大炮,
它赛过花梨冲锋枪,
它是人类解放真理,
——马列主义。
共同的革命情感把杨和钧、王连长、吴排长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三人结拜为兄弟。为保障两位红军安全,杨和钧将伤势较轻的吴排长先后转移到好友家和自己家。几天后,吴排长伤愈,要去追赶红军大部队,杨和钧怀着难分难舍的心情,星夜送别吴排长六七十里路。
吴排长走后不久,王连长的隐藏之处被反动派发现。一天,当地的恶霸地主带着反动武装,从杨和钧的姨娘家将王连长抓走,他们把王连长带到流洞后面的龙坡上,威逼王连长交出短枪。王连长怒视敌人,一言不发,被残忍地砍死。
王连长被害后,杨和钧痛不欲生,悲愤地写下《感动》一诗,以表达他对王连长遇害的深深哀思和继承烈士遗志的坚定决心:
千里迢迢只为民,中途丧命泪沾襟。
革命真传亲遗嘱,永世不忘誓词盟。
婆洞反动势力因没有找到王连长的枪而恐惧不安,四处搜捕杨和钧,杨和钧闻讯后连夜逃到深山的一个亲属家,躲在这家的“月婆子”房里,才幸免于难。1935年初春,虽已是春天,侗家人却仍生活在“寒冬”之中——政治的黑暗、地主恶霸的压迫、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何时才能摆脱这苦?
苦啊苦,
老是纠缠着农夫,
农夫要想离开苦,
要等红色太阳东方出。
杨和钧日夜盼望“红太阳”,他要出去寻找“红太阳”。1935年3月和1936年6月,他曾两次外出寻找红军。他的这个行为被地方反动势力知悉,认为他是个心腹之患,暗中谋划杀害他。杨和钧有所察觉后,知道在家不能长留,决定卖掉家中一棵原本要用作寿木的大树,凑足盘缠,追寻红军。
1936年11月22日,杨和钧在婆洞场坝联系买主,谁知他刚到场坝,便被反动乡长龙家学等指使暴徒捆绑。反动派为欺骗群众,给杨和钧安上“搞暴乱,是个‘卖客’(指与外勾结,出卖侗家)”等罪名。杨和钧大义凛然,怒斥暴徒:“‘卖客’?!你们这些强盗欺压百姓,残害好人,才是真正的‘卖客’!”暴徒们恼羞成怒,残忍地将杨和钧杀害于风雨桥下。
杨和钧向往光明,英勇救助红军的举动,体现了贵州各族人民真心拥护红军的军民鱼水情,更彰显了人民群众感恩党感恩人民军队,不计得失、赤胆忠诚、为中国革命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来源:贵州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