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女子不如男?”巾帼英雄花木兰,舍己为国王昭君。中华上下五千年,人才辈出无数载,不仅是在古代,在近代的革命战场上,我们也能够看到这些巾帼女儿的身影,舍生取义的刘胡兰,忍辱负重的江竹筠,誓死不从的赵一曼,她们的身上所展现的正是我华夏女儿的革命意志,而她们也只是众多女革命者其中的一员,曾经有一位名叫王泉媛的老红军战士,她曾是红军女兵的领导者之一,一生命运坎坷,直到晚年才恢复待遇。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王泉媛出身于1913年,她出身在红色革命圣地江西省,王泉媛青年时期正值红色之火传遍大江南北之时,王泉媛虽然是女子之身,但是却是一个有理想的人,并且他的家乡有很多青年都参加了革命,王泉媛看到此情此景也希望自己能够为中国的革命贡献一份力量,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在1930年正式投身了革命事业,当时她年仅17岁。
参加革命之后,王泉媛并没有去往前线,而是留在家乡,在后方做妇女工作,先后担任了妇女部长,妇女主席等职位。虽然是在后方工作,王泉媛也没有丝毫懈怠,毕竟对于前线的士兵来说,后方的稳定同样重要,她积极鼓舞当地老百姓参加革命,并且宣传红色思想,推翻封建思想对女子的束缚,为当地的妇女运动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934年,王泉媛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彼时的她还很年轻,在革命队伍中也深受战友喜爱,在红军的大家庭里,王泉媛学到了许多知识,并且凭借着出色的社交能力,王泉媛逐渐跟队伍里的女兵打成一团,随后,中央红军进行长征,王泉媛也跟随大部队一起前行,长征路途遥远,并且一路非常艰苦,在那个物资贫瘠的年代,战士们连最基本的温饱都不能保障。
在长征过程中,王泉媛一直都在队伍中做护理工作,偶尔还给沿路的老百姓宣传红军的革命思想。长征结束之后,王泉媛接到了上级下达的人事任命,因为在革命期间的优秀表现得到了上级的肯定,王泉媛被任命为抗战先锋团女团团长,这个职位可不一般,先锋团里的战士都是实打实的经过实战的女兵,王泉媛身上的责任和压力就更大了。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盘踞在宁夏地区的土皇帝名叫马鸿逵,他是当地的一方军阀,在当地为非作歹,危害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我军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后就盯上了他,决定为民除害,并且不断了解“马家军”的实力部署(马家军就是马鸿逵统领的军队),在1937年3月12日,我军正式打响了讨伐马家军的第一枪,负责这场战役的是当时的红西路军,也就是王泉媛所在的部队,我军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但是敌军数量很多,为了掩护主力部队进入祁连山,我军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两千多名战士用生命的代价为主力军队换来了时间。
王泉媛看到前线战事吃紧,于是就主动向上级申请自己带着抗战先锋团的女兵们去往前线同敌人战斗,虽然很难牵制敌军,但是她们可以为部队争取更多的进军时间,为后方部队打掩护战,在王泉媛的坚持之下,最终上级批准了她的申请,尽管王泉媛很清楚前线的战斗局势,但是她仍然选择去往前线。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通往祁连山的路上有一个要塞叫梨园堡,这个地方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敌军在梨园堡同我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红军战士经过几个月的战斗损失过半,并且一度陷入被动状态,王泉媛所率领的女兵先锋队进入梨园堡后,同敌军展开了战斗,这些女兵表现了不凡的战斗能力,一度击退敌军,但是对方的人员数量优势过大,很快骑兵队伍就再次卷土重来,女兵们奋力厮杀,许多女兵都倒在了血泊中,王泉媛也身受重伤。
虽然队伍损兵折将,但是王泉媛并没有选择撤退,她依然留在前线,但是敌军的数量实在太多了,最终全团五百多名女兵全部牺牲,还有一些女兵落入了敌人的魔爪中,甚至很多有些姿色的女兵被安排做敌军将士的妻妾,王泉媛也在其中,他被敌军工兵团团长马进昌看上,成为了他的小妾之一,后来经过千难万险,她终于逃了出来并回到了红军的根据地,但是因为被俘虏超过三年,她的党籍已经不被承认了。
王泉媛无奈,只能辗转回到了老家,于是她就留在老家做一些简单的农活,并且还担任了生产队的妇女大队长。一直到1989年,政府才找到了这位老红军,随后根据当年王泉媛做出的贡献恢复了她应有的待遇,享受副厅级的同等待遇。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恢复身份之后,王泉媛去看望了自己昔日牺牲的战友,在烈士陵园,这位76岁高龄的老人失声痛哭,并举起双手行礼,对天鸣放三枪致哀,以表达对战友的慰问。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临终之前,王泉媛向组织提交了一个申请:恢复自己的党龄。王泉媛是1934年入的党,但是后来却被改为1949年,因此她希望组织能够纠正,最终经过组织确认,王泉媛的党龄成功改为1934年,老人家临终前的愿望得以实现。
王泉媛的一生是众多革命者的写照,饱经风霜、历经磨难,危难之际投身于革命,淡泊名利,一生默默无闻,但是却始终心系家国,老一辈人的革命精神感天动地,今日的吾辈少年万不可辜负先烈们的遗志,继承老一辈红军精神,在所不辞!
本文所有内容(包括不限于文字与图片)均转载自网络,版权所有归内容所属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