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

万分危急之时,神炮手连发三炮,改写了红军的历史!

1935年元旦,喜逢新年,大雪飘扬,然而乌江边的红军将士们却没有一丝的欢庆的心思。这天凌晨,他们奉命强渡乌江天险。

乌江是贵州境内的一条最大的河流。它沿西南到东北横贯贵州全境,两岸是巍峨的高山,水深浪急,沿江几乎没有渡口,桥梁也很少,涉水过江更没有可能。

除此之外,红军还要面临一个巨大威胁——当红军决定渡江时,敌人三个师的兵力,正在星夜兼程,赶往乌江,企图阻止红军过江。

前有守敌,后有追兵,渡江成了一个无比艰巨的任务。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日上午9时,负责徉攻的战士们,在渡口大道来回搬运木料,摆出一付架桥渡江的架势,敌人慌忙进入工事,以猛烈炮火向我江南射击,边打还边加修工事,拿出一副死守江岸,不让红军过江的架势。

与此同时,四团正准备在上游渡江。他们悄悄赶作了几十个竹筏子,挑选了18名身强力壮、英勇善战而且水性好的战士,准备涉水过江。

在岸边的一片小树林里,8名首批渡江的战士整装待发。

强渡开始了,8名勇士赤膊下水,向对岸游去。突然,对岸敌人开火了,一发炮弹在江心爆炸,溅起数丈高的水花。战士们继续游着,又一发炮弹炸来,正好炸断了战士们拉着的缆绳。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第一次强渡失败,勇士们一边用驳壳枪还击,一边在岸边部队的掩护下,撤回了岸边。

战斗中,一名战士被敌射中,倒在了江里,再也没能回来。

白天强渡不成,四团决定夜晚偷渡,但因江心水流太急而没成功。

第二日9时许,第一批强渡的二连17名战士,跃上三个竹筏,在密集火力掩护下,奋力向对岸划去。

敌人在等待竹筏进入他们的有效射程。当竹筏快接近对岸时,敌人开始以猛烈的火力向它们开火。战士们立即还击。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突然,从敌人阵地背后传来一阵激烈的枪声,只见在北岸悬崖下钻出几个人,朝敌人猛烈射击。敌人不知所措,急忙调转枪口向岸底射击,第一只竹筏乘机加速前进,不一会儿就划到了岸边。

第一只竹筏靠岸,红军组成交叉火力,紧紧吸住了敌人,几名战士冲上了敌人阵地,敌我成犬牙交错之态。

紧接着,一营在二营的掩护下,渡过对岸,占领了制高点。三营正准备过江,敌增援部队赶到。敌众我寡,一番激战,敌人夺回了高地。

在岸边指挥战斗的师首长看在眼里,急在心头,红二师首长派人叫来炮兵连长赵章成,命令他向敌人发射炮弹。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神炮手赵章成连续打出三发炮弹,每一发都如同长了眼睛,准确地命中了目标,而且呈“品”字形在敌军阵地上开了花。对岸的战士们乘机发起猛烈冲击,敌人全线溃退。

红军使用的这种炮其实是国产的,由金陵兵工厂制造,其性能、结构与欧洲“斯托克斯-勃兰特”式迫击炮极为相似,全称是“廿年式”八二毫米迫击炮。全炮重达六十八公斤,所用的炮弹重约三点八公斤重,射程为一百至八百五十米。

当天下午5时,四团占领了敌江防司令部所在地—猪场。工兵营迅速架起了浮桥,军团大部队浩浩荡荡跨过了乌江。

元月5日,红军全部渡过乌江。当敌人追到乌江时,只能看着被红军烧掉的浮桥,望江兴叹了。

军史研究者认为,赵章成在红军渡江的万分危急之时打出的这三炮,是改写红军历史、意义无比重大的三炮——如果不是这三炮,红军无法渡过乌江天险,那么很有可能遭受覆灭之灾,长征就将到此为止了。

本文所有内容(包括不限于文字与图片)均转载自网络,版权所有归内容所属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