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二战后期,对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的日本人来说,最致命的打击是苏联突然在1945年8月8日对日本宣战。
当苏联外交人民委员部长莫洛托夫召见日本驻苏联大使佐藤尚武,通知自八月九日起,苏联将与日本处于交战状态时,日本方面好像被打了一记闷棍:他们原指望依靠苏联周旋来达到体面的“和平终战”。
苏联集结了百万红军,由远东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担任指挥。
9日凌晨,苏联红军在总长四千公里的战线上,以陆军八十个师、五千五百辆坦克、三千八百架作战飞机的强大兵力,分三路向驻在中国东北伪满洲国的日本关东军发动闪电打击。
第一路:红军主力第一远东方面军,由滨海州向哈尔滨与吉林挺进;
第二路:第二远东方面军,由伯力、海兰泡等地分别向哈尔滨、齐齐哈尔挺进;
第三路:实力仅次于第一远东方面军的外贝加尔方面军,经蒙古、大兴安岭向东北中部大平原挺进。
对付“俄国式闪电战”,日本关东军虽有戒备,但兵力调遣、武器装备、防御工事都没做好,只好采取主力收缩的无奈之举,在前线地区仅有1/3兵力狙击苏军,这些顽固的边境警戒大队和中队全部被苏军歼灭。
苏军战士都是饱经战火的老兵,战斗中俄国人的乌拉声响彻山谷。据日本士兵战后回忆,被打死的很多俄国人身上都有文身,恐怕是从劳改营放出来当兵凑数的犯人。
虽然日军一线士兵很顽强,但武器、人数的差距明显,战役总体来说对苏军比较轻松,基本是击溃战,日军一退再退,一直退到朝鲜。
昔日装备最精锐、战斗力最强的日军关东军,为何堕落到如此地步?日本也是有苦难言。
太平洋战局吃紧,从1943年1月到1945年1月,关东军被滴滴答答抽走了13个精锐师团,兵力一度减少到只有四十多万人!到1945年3月,关东军又有7个师团,包括装备很好的1个坦克师团,又被调往本土和朝鲜南部,所储备物资的1/3和大量干部也运往国内,准备“本土决战”之用。
关东军只有匆匆拼凑人员,从“满洲”侨民中临时征召了25万预备役人员。这样关东军总兵力增加到70多万人,编成为24个师团、9个混成旅团,2个坦克旅团(184辆坦克),所辖第2航空军只有230架作战飞机。
而且关东军还大量缺少武器。按大本营陆军部评估,关东军的实际战斗力只相当于8个师团。
江河日下的关东军,兵力和配备相对于拥有最强大火炮和坦克部队的苏军来说,简直小菜一碟。
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但关东军方面却起了矛盾,有将领返回长春接受东京的停战命令,有强硬派主张继续战斗。
一直耗到8月18日,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将才下达全线停战投降的命令。图为日军将领满脸谄媚在与苏军洽谈投降事务。
截止8月底,放下武器的关东军,大约为60万,随后他们被押往西伯利亚,以弥补苏联损失过多的劳动力。
这场20多天的闪击战中,日本关东军阵亡约5万人,苏军则损失超过3万人。图为苏军押解日本战俘。
对日本来说,苏军突然宣战是“趁火打劫”;对东北日军铁蹄下的中国人民来说,则是一次值得纪念的解放,只不过,此后苏联人大肆搜刮物资工厂和极差的军纪,极大的冲淡了这次原本应该载入史册的战役。
总的来说,苏联红军很好的利用了各种客观因素,并根据当时战场上的形势来及时调整战术,让自己占尽优势。1945年的东北的关东军已选非侵华战争之时的精锐部队,同时还有中国本土人民的支持,苏联才得以迅速地消灭曾经号称“皇军之花”不可一世的日本关东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