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 命 摇 篮
千 秋 凛 然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
如皋革命老区被誉为华东红色革命的摇篮,如皋市江安镇更是素有“苏中小延安”之称,诞生了红十四军,红色资源丰富。
东南大学实践团(只因队)立足家乡红色文化,收集资料、参观学习、聆听讲解、开展访谈,传承革命精神,继承先烈遗志,宣传红色文化,凝聚社会共识,圆满完成本次社会实践。
壹·实 践 背 景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是江苏省境内唯一列入中央序列的正规红军武装部队;建立于国民党统治中心卧榻之侧的如皋工农委员会,是江苏省境内唯一的县级苏维埃政权;江海平原矗立起的以红军为主题的红色教育基地红十四纪念馆,是江苏省境内唯一一座国家级的红军纪念设施。
为了赓续红色血脉,追寻红色足迹,东南大学实践团(只因队)在红十四军诞生地——如皋,开展2023年寒假社会实践。深入学习家乡的红色资源、传播家乡的红色文化,探索创新红色文化传播的新理念和新方式,吸引、激发当代青年主动吸收传播红色文化,以其熟悉并接受的方式促进红色文化传承。
贰·团 队 信 息
朱羽恬
文科试验班22级本科生,来自江苏南通,主要负责统筹项目实施,联系沟通,整理总结。
经济管理学院22级本科生,来自江苏南通,主要负责采访活动,文案排版及公众号运营。
朱嘉奇
钱玺键
吴健雄学院22级本科生,来自江苏南通,主要负责如皋市磨头镇实践宣传。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学院22级本科生,来自江苏南通,主要负责红十四军纪念馆实践宣传及问卷分析。
孙佳欣
指导老师 邓鑫
在立意升华、立项答辩及推送审核等项目全过程中,邓鑫老师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耐心的指导,推动了项目的顺利开展与不断完善。
叁·实 践 过 程
★
进行前期准备
★
1.搜集整理资料。团队成员从南通、如皋、如东、湖南永兴等多地政府官网以及历史文献、回忆录、报纸杂志等渠道搜集了有关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的资料并整理成文,为后期的实地调研做了充分的准备。
资料整理(部分)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2.撰写采访稿件。实践团针对不同受访者撰写8份不同的采访稿。问题涉及历史讲述、保护措施、发展规划、精神延续、建议意见等多方面内容,争取在各个层面加深认识,增进了解。
3.打造团队特色。实践团成员自建了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B站、小红书账号——“寻迹-赓续”,并自主设计创作团队logo、队旗及公众号首尾两图,将红十四军文化与实践调研活动相结合,积极打造鲜明的团队特色。
实践团队旗
团队logo
★
开展实地调研
★
01.如皋·红十四军纪念馆
2023年1月11日至13日,团队前往如皋市红十四军纪念馆开展实地调研。在纪念馆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团依次参观了馆内8个展厅,分别对纪念馆馆讲解员、工作人员及参观游客进行了采访,并与工作人员在红十四军历史的保护与传承方面进行交流。最后,红十四军纪念馆副馆长叶雯亲自带领团队走近革命烈士纪念馆和如皋烈士英名墙,讲述了纪念馆在烈士纪念设施建设方面的努力及成果。
01.如皋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2.磨头·何昆墓 何昆烈士纪念碑
老户庄战斗遗址
2023年1月15日,实践团前往如皋市磨头镇,探寻老户庄战役及何昆军长的事迹。队员首先瞻仰了死难烈士纪念塔、军长墓及何昆烈士纪念碑。随后相关负责人与介绍人员带领实践团进入老户庄战斗遗址纪念馆参观了5个板块,并向实践团介绍了纪念馆的兴建、完善过程。
02.磨头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3.江安·红十四军纪念碑 周庄村
红军小学 火种广场
2023年1月17日,实践团赴如皋市江安镇,先后参观瞻仰了红十四军纪念碑、如皋市红军小学、火种广场三座丰碑和红色桥头堡,聆听了关于中共如皋独立支部、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中共如皋工农革命委员会诞生历史的讲解。随后江安镇相关负责人向实践团成员介绍了红色印迹保护的工作思路和发展规划,表达了对红军文化在江安大地生根发芽、不断壮大的信心,还殷切嘱托当代大学生要学习新理念、运用专业知识为红色文化保护发展出谋划策。
03.江安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开展问卷调查
★
2023年1月29日至24日,实践团成员选取现今较为热门的红色旅游,就当代青年对的需求意向方面与南京审计大学调研团合作开展问卷调查,问卷发放在微信朋友圈,QQ动态等线上平台,用户自由填写问卷,最后共回收有效问卷1134份,参与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
(节选)
团队对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前景进行了分析,对政府、社会、平台及青年人都提出相关建议。希望通过推动红色旅游的发展提升青年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基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
进行多方访谈
★
01.红十四军纪念馆讲解员
印象深刻的事
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有一年夏天,我们红十四军纪念馆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目前唯一健在的红十四军战士——吴九成。他讲述了当年十几岁参加红十四军,后来经历过很多战斗,身上也有很多伤痕,让我感触很深。
02.红十四军纪念馆负责人
烈士设施建设
为了更好地发挥烈士纪念设施红色教育资源的作用,我们对烈士英名墙进行了改造,把全如皋市的3857名烈士的英名刻在这14面的英名墙上面。一直以来,我们在烈士纪念设施的修缮建设方面有充分的资金保障和人员管理,保证我们的烈士陵园能够发挥红色教育基地的宣传教育作用。
03.江安镇周庄村书记
工作思路与发展规划
借助于2022年到2023年的乡村振兴,我们斥资100多万把纪念碑向南拓展,建成党建园、廉政园之类,让游客吃我们的红军饭,穿我们的红军衣。江安镇党委政府2023年、2024年的计划就是把后边28亩地全部拓展开来,把原来的建军场景、火种广场、火焰广场都建设起来。所以说,就在一两年之内,让红色文化在我们江安大地上生根发芽,不断壮大。
04.当地群众
对当地红十四军文保护措施的看法
当地在红十四军文化方面为保护而实施的措施特色鲜明,对保护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起到了独特的作用,营造了爱国主义鲜明的文化氛围,让普通老百姓也感受到红十四军的力量。(返如大学生)
当地会经常举办一些红色教育活动,而且我也经常参加这类活动,我觉得有一种震撼感,我知道我们现在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我要像他们一样好好学习,报效祖国。(当地小学生)
05.游客
参观红色纪念馆的影响
我觉得影响蛮大的。能够结合烈士的英勇事迹使得名族精神这一抽象概念逐渐具象化,更能贴近生活,更易被接受。另外结合事迹能够引起我们的情感共鸣,激起我们继承先辈遗志的责任意识。
首先我觉得吧,我们不应该让英雄部队的事迹被世人所淡忘,所以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将他们的故事继续传唱下去。其次,我们应当从中获取精神食粮,将革命精神赋予时代意义,激励着我们克服困难,向前走。
06.烈士亲属
烈士英勇事迹的影响
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对我们、对下一辈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回想起来会有一种自豪感,也有一种使命感,就是要热爱祖国,不怕困难,勇敢斗争。我们当地的居民也会在清明节这种日子自发地祭扫烈士,缅怀先烈。小一辈们从小也是在红军精神的教育之下长大的,也相信他们会传承下去,越来越好。(烈士练玉成、练玉昌之侄)
肆·实 践 成 果
获得官方认可
实践团在红十四军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聆听讲解、开展访谈、收集资料等实践活动,得到了纪念馆工作人员及相关负责人的认可,纪念馆签发寒假社会实践证明。
红十四纪念馆寒假社会实践证明
获取珍贵资料
通过与相关工作人员的交涉,获得批准后团队成员在实践地点拍摄了大量珍贵历史资料,开展多方访谈,目前整理7条原始访谈记录。在红十四军纪念馆及江安镇,共获取红色记忆、星火传承、授旗授牌仪式等3段珍贵视频。
红色记忆
星火传承
授旗授牌仪式
进行传播推广
团队通过6期推送、4段视频实时记录并发布了实践活动及所获成果,并且在相关部门人员及指导老师的建议下,不断修改完善宣传方式及内容,确保真实性与时效性,提高专业性与严谨度,获得了相关领导及平台的肯定,截至目前,总浏览量达9084人次,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微信
公众号
微博
小红书
b站
抖音
媒体进行播报
2023年1月13日红十四军纪念馆官网红色动态-宣传教育专栏发表《东南大学实践团来馆开展开展社会实践》的报道;同日,江苏省报扬子晚报发表《东南大学实践团来红十四军纪念馆开展开展社会实践》;1月29日,实践团成员总结《东南大学实践团开展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的调研》,向扬子晚报投稿并被录用发表。目前,团队仍在积极投稿,希望进一步提高项目的影响力。
《东南大学实践团来馆开展开展社会实践》
《东南大学实践团来红十四军纪念馆开展开展社会实践》
《东南大学实践团开展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的调研》
伍·实 践 拓 展
提出建议意见
队员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与相关负责人进行交流讨论,发现现今红色文化的打造与传播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受众特定化群体化、政府资金不及时不充分、传播方式单一、实际操作困难等,队员们经过思考讨论提出建议意见并拟写成文,相关负责人更是耐心细致地为我们解答,对我们的建议表达了高度的重视。
团队提出建议意见
感悟历史变迁
星燧贸迁,晷刻渐移,九十多年前战争年代社会的黑暗与动荡,斗争的苦难与艰辛都已离我们远去,如今在长江与黄海的交汇处,江海长子——如皋,在红十四军精神的指引下,勇立潮头,行稳致远,满地生机,一片红光。2022年如皋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23名,奋力建设长江以北最强县市,“世界长寿之乡”、“中国花木盆景之都”、“中国最具幸福感县级城市”、“国家生态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实至名归,云胡不喜?
新如皋图景
如皋宣传标语
陆·成 员 感 想
天之未丧,斯文在兹,这是文明意义上的文化永生。此次社会实践,是我们作为当代青年学习家乡红色资源,传播家乡红色文化的决心与尝试。作为时代新人,当我们自觉接过先人的精神炬火,主动传播历史的红色文化,其实就是敬重和爱惜自己身上流淌的红军血脉,守护红军的根与魂;其实就是忠实传承和弘扬自己身上涵养的民族气范,铸就新的民族辉煌。我们更应该锻造担当干事的“铁肩膀”、“宽肩膀”,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保护、传扬红色文化这一民族整体的、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晶,探寻红色印迹、继承先烈遗志、传扬革命精神, 真正实现〝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的宏图大业。
(朱羽恬)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经过了在磨头镇的实地调研,我们感受到了红色基因,这种红色基因凝聚了力量,引领了未来,典藏了历史,穿越了时空,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心中永久的向往和神圣的殿堂。红色基因的产生凝聚了无数共产党人的心血,他们依靠“铁石相击,必有火花,水气相荡,乃生长虹”的坚定信念,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为我们创造了当下的美好生活,我们也要继承这样的红色基因,为未来的盛世出自己的一份力。
(钱玺键)
历史仍有回响,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我们真正地了解感悟到土地革命时期这段历史的肃穆与庄重,通海如泰农民武装揭竿而起的壮志与大义,红十四军无数英雄先烈前仆后继的理想与悲壮。“浮舟沧海,立马昆仓”。我们意识到,生命薪火代代相传,在先辈的光辉照耀下,作为青年人的我们更应接过先人的精神炬火,持续奋斗,以青年人的魄力与活力,传播好、弘扬好、建设好红色文化,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为中华文化再添辉煌,与寥阔山河同歌,与千秋伟业共舞。
(朱嘉奇)
在这次的社会实践中,我们踏足各地,去寻找那份最原始,最炙热的感动。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回望千载风云,“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向来是志虑忠纯之士的毕生信念,这也是神州千年、星火赓续、百代不绝的根要之处。南宋柴陵郁禅师曾作了这样一首禅谒: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传承红十四军“五于”精神,怀有功不唐捐的信念,一步一个脚印砥砺向前,不求一步登青云,而是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积细流成江海。拿出刮骨疗伤、毒血涤尽的勇毅,认清自己,发现差距,对准标尺,检视问题,我们终能跨越一个个里程碑,奔赴下一程山海。
(孙佳欣)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THE END
文字|朱羽恬
图片|全体成员
排版|朱羽恬
审核|邓鑫 全体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