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长征踪迹,
弘扬长征精神
寻革命圣地哈达铺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哈达铺,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历经千难万险后的绝处逢生之地。这个寒假,河西学子走进哈达铺,寻觅长征踪迹,弘扬长征精神。
哈达铺纪念馆简介
哈达铺红色旅游景区位于甘肃省宕昌县城西35公里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哈达铺镇,系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全国100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党中央、毛主席在这里作出了把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哈达铺是红军长征途中名副其实的“加油站”,是决定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命运的重要决策地。
这里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丰碑,中国革命在这里发生了命运的转变,现已成为人们缅怀先烈伟绩、继承革命遗志的神圣之地。
哈达铺长征小故事
01/ 逃散的人又跑回来
红军没来哈达铺时,老百姓就听惯了国民党对红军的反面宣传,说红军共产、共妻,青面獠牙,专爱吃小孩。红军来到哈达铺,好多人早早就躲进了山里,家里只留一个无所谓的老人看守门户。有的跑得慢的,正打算跑,红军在后面喊:老乡,不要跑,我们是革命的队伍,是为穷人打天下的,我们不会伤害你们的。红军驻扎下来,立刻开展宣传工作。有文字宣传的,在墙上刷标语。有用实际行动宣传的,帮助老乡挑水、扫地、劈柴……老百姓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队伍,都放下心来,把逃去的人也都叫了回来。妇女们用锅灰抹黑的脸也都洗干净了。人们看到红军战士骨瘦如柴,衣服破烂,却又秋毫无犯,平易近人,和国民党的兵截然不同,感情一下子就近了,像一家人一样。
02/ 大娘给小战士烧烙馍
哈达铺是红军长征路上温暖的家,最美的加油站。穹锅是洮岷高一带老百姓喜爱的一种面食,也是干面锅盔的变种。锅盔的直径一般是二尺开外,又圆又厚,像个大锅盖。俗话说陕西关中十大怪中,有一怪”烙馍像锅盖”,指的就是锅盔。在今天甘肃省的岷县和宕昌县同样流行这种锅盔。红军攻占天险腊子口后,来到大草滩村,当地的回族群众就是用这种锅盔招待的红军。聂荣臻在回忆录中深情说:“这个地方回民烙的大烧饼有脸盆那么大,北方人叫锅盔。我们买了不少,因为饥饿,吃得真香,于是又叫老乡烙了一些。后来,毛泽东同志他们来了,吃了也赞不绝口。”
03/ 指挥走群雄
哈达铺既是红军长征落脚陕北的决策地又是红军走向胜利的出发点。1935年9月17日,中国工农红军一军团二师四团,经过一昼夜的激战,击溃了把守在甘南州迭部县境内的腊子口的国民党地方军阀鲁大昌的部队,粉碎了蒋介石企图把红军困死饿死在雪山草地的图谋。9月18日毛泽东和党中央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和军委直属部队主力通过腊子口,翻越大拉梁(岷山)到达岷县的漩窝村和村鹿原村。18日下午,为了摸清敌情,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和政委聂荣臻,一方面派先头部队追击残敌,侦查岷县县城的敌人兵力部署,摸清鲁大昌的动向,一方面又给军直属侦察连布置任务,让他们深入岷县南面的哈达铺一带的收集敌情。布置完任务后,毛泽东走了过来,望着即将出发的红军战士,幽默风趣的对指导员曹德连说,我补充一点,指导员你要注意,给我们点精神食粮,国民党的报纸、杂志,只要近期和比较近期的,各种都要搞几份来。据曹德连的回忆,为了顺利完成任务,他们采取了化装侦查的办法,并研究了具体分工。连长梁兴初负责筹集粮食等物资,副连长刘云标负责侦查警戒,指导员曹德连负责收集国民党各种报纸、杂志和宣传红军的政策。
哈达铺参观感想
护理学202 李广伟
新年第一站,我来到了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参观,到达哈达铺,穿行在当地的人文情怀间,青石板,土石屋,古牌匾,无一不令我驻足。在红军长征纪念馆内,讲述了红军长征与哈达铺有关的历史,我深感于长征的艰难困苦,砥砺奋进,看着那个年代一份份电报,书信,报纸,诗文,心中喷涌出的满是信念,长征不易,所有的美好都是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红色精神是革命文化的象征,是人民的精神寄托,新的一年,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继承和发扬好党的红色精神,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学习革命先辈无私奉献的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务实的行动投入到学习工作中。
人民英雄 永垂不朽
(来源:河西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