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近代以来曲阜境内的历次战斗记录
【军史】聊聊我的老部队27军
【历史】兖州战役概述
【军史】1955年山东藉的开国将帅
【军史】全国姓孔的开国将军知多少
【军史】挺进东北的八路军山东军区部队
【往事】山东抗日根据地
【人物】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张经武
【往事】八路军山东军区历史沿革
【军史】全军首批十大战备值班师
【军史】全军首批应急作战部队
【军史】中国十大王牌军(一)
【军史】中国十大王牌军(二)
【军事】中国武警机动师
【军事】中国人民解放军特种部队
【军事】摩托化步兵概述
【军事】我军五大机械化步兵旅
【军事】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大战区
【军史】中国空军空降兵部队的组建和发展
红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的简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从星星之火,最后成燎原之势,席卷整个华夏大地,红军从战争的磨砺中一步步成长,最终成为解放中国的正义之师。
从中国工农红军组建开始,历经战争的洗礼,不断茁壮成长,逐渐形成一种精神,一种一往无前,坚韧不拔的精神。
有这样十个红军师,建国后依然是解放军主力师,捍卫着祖国的荣耀。
【步兵第1师】前身是贺龙元帅领导的红2军团。
1949年2月,由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第358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1师,下辖第1、第2、第3团,师长黄新廷,政委余秋里。
前身为1930年7月组建的红2军团,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第120师第358旅。
1952年7月,该师按重装师编制,与第3师合编组建第1军1师。第3师7、8团分别改编为第1师炮兵团(1953年9月至1969年8月称炮兵301团)、战车团(后改称坦克自行火炮第206团,1968年10月转隶坦克第11师)。
1961年1月成为全军首批10个战备值班师之一。
1985年9月,整编为第1集团军步兵第1师,执行北方甲种摩托化步兵师编制,下辖步兵第1、第2、第3团、炮兵团、坦克团(原第1军坦克团改隶)、高炮团(原第1军高炮团改隶)。
1998年8月,改编为两栖机械化步兵师,第1团与第3团合编为新的第1团,坦克团改称装甲团,改编后辖机械化步兵第1团(红军团)、第2团(红军团)、炮兵团、防空团和装甲团。
抗日战争时期,第1师及其前身部队参加雁门关、滑石片、陈庄、齐会、米峪镇、百团大战、田家会等重要战役战斗,歼敌23000余人。
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陕北三战三捷、宜川、沙家店、西府陇东、荔北、扶眉等重要战役战斗。
1953年1月参加抗美援朝,1958年10月回国。
1962年6月,奉命入闽紧急备战,总结出装备物资管理“三分四定”,后被写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
1964年1月,第1团6连被国防部授予“硬骨头六连”荣誉称号。
1984年7月,随第1军赴滇参加老山轮战,毙伤敌4545人,俘敌3人。
1985年6月,中央军委授予第1团6连“英雄硬六连”、第2团3连“坚守英雄连”、第1团9连班长黄仲虎“战斗英雄”、第3团1营副教导员兼1连指导员钱富生“英雄指导员”荣誉称号。
1998年,参加长江抗洪抢险,第2团被中央军委授予“抗洪抢险模范团”荣誉称号。
1999年以来5次被四总部表彰为全军军事训练一级单位。
【步兵第37师】 前身是红四方面军第73师。
1949年2月,由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10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军37师,下辖第109、第110、第111团,师长周学义,政委雷起云。
最早前身是鄂豫皖红4军第12师,后为红四方面军第25军73师,1933年7月扩编为红31军,
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第129师386旅,
1945年10月改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12旅。
1946年1月改称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10旅。
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10旅。
第109团前身为红31军93师、八路军第386旅772团;
第110团前身为冀南军区第20团,1943年9月调太岳军区,以擅长平原、村落作战著称,与第772团、第25团(后第40师118团)、第38团(后第40师119团)并称陈赓麾下四大主力团。
1952年5月组建师炮兵团(曾用炮兵第317团番号)。
1985年9月整编为陆军第13集团军步兵第37师,执行南方甲种步兵师编制,下辖步兵第109、第110、第111团和炮兵团、高炮团(以步兵第39师炮兵团机关、直属队和第37、第39师高炮营等合编)。
1998年9月体制调整,步兵第110团与沈阳军区步兵第116师348团合编为师装甲团,整编后辖步兵第109团(红军团,前身红31军93师、八路军第386旅772团)、第111团、炮兵团、高炮团、装甲团。
红军时期,是红四方面军主力。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长生口、七亘村、神头岭、长乐村、香城固、百团大战、豫北等战役战斗,歼敌25000,被日军视为劲敌,扫荡时曾在装甲车外贴上“专打386旅”标语。美国驻华武官卡尔逊上校称“386旅为中国最好的旅”。
解放战争中,参加上党、临浮、晋西南、汾孝、挺进豫西、洛阳、淮海、渡江、广东、滇南等重要战役,歼敌100000,涌现出“洛阳英雄连”和楚大明、顾永武(曾任13军军长)、安玉峰(曾任13军军长)、王引生(曾任13军参谋长)、耿忠贤(曾任13军政委)、卫小堂等英模单位和人物。
建国后,参加云南剿匪、抗法援越、建设边防,曾帮助越南训练装备部队。
1960年12月,第37师担任全军战备值班师之一,同时按北方甲种步兵师整编。
1979年,第37师(师长王引生、政委明申昌)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共毙敌2166名,俘敌77名。战后,中央军委授予第110团3连以“勇猛顽强英雄连”和第109团5连副连长刘保健、第111团9连副班长吴勇烈士“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1984年7月至1985年5月,该师侦察连编入第4侦察大队参加老山对越侦察作战。
1988年4月至1989年10月,第37师(师长陈庆云、政委段树春)参加老山轮战,歼敌1787人,为十年边境战争划上圆满句号,中央军委授予步兵第109团4连 “坚守英雄连” 和第110团107火箭炮连副连长范仲奎 “炮兵侦察英雄”、第111团二炮连战士邓尚春烈士“战斗英雄”荣誉称号,第109团记集体二等功。
1995年3月,高炮团战士梁强“抱走一团火、救活一车人”,被成都军区授予“舍己为民的英雄战士”荣誉称号。
2008年5月,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接到救灾命令10分钟后,全师分五路向地震灾区开进,率先突入震中映秀镇,救援中表现突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第37师及下属3个单位 “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和师长王凯等6人“全国抗震救灾模范” 荣誉称号。
2010年参加贵州抗旱救灾,炮兵团被表彰为“全国防汛抗旱先进集体”。
1999年以来2次被四总部表彰为全军军事训练一级单位。
【步兵第61师】 前身是陕北红28军。
1949年2月,由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4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军61师,下辖步兵第181、第182、第183团,师长胡炜,政委王静敏。
前身为1935年2月重建的鄂豫皖红28军,
1938年春改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
1941年2月改编为新四军第2师4旅,
1946年1月改称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4旅,
1947年2月改称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4师。
1951年1月,组建炮兵团(曾用炮兵第341团番号)。
1953年3月入朝参战。1958年8月,从朝鲜撤军回国,随第21军转隶北京军区建制。
1959年3月,奉中央军委命令,步兵第61师西进执行平叛任务,归兰州军区领导。
1961年6月返回山西大同,归建北京军区第21军建制。同年12月,第181团与第62师184团对调。
1967年3月,第61师随第21军转隶兰州军区建制。
1975年9月,第184团与第62师181团再对调。
1985年9月整编为陆军第21集团军步兵第61师,执行北方甲种摩托化步兵师编制,下辖步兵第181团、第182团、第183团、炮兵团、高炮团(步兵第61师高炮营和第21军高炮团2营合编)、坦克团(第21军坦克团改隶)。同年,第61师被兰州军区党委确认为红军师。
1989年4月被中央军委确定为全军首批应急机动作战部队。
1990年6月按应急机动作战部队编制进行整编。
1998年9月,师属坦克团改称装甲团,整编后辖步兵第181团(红军团、金刚钻团)、第182团(红军团、铁锤子团)、第183团(钢铁团)、炮兵团、高炮团、装甲团,是当时全军仅有的两个六团制步兵师之一。
1999年以来7次被四总部表彰为全军军事训练一级单位。
这是一支以红28军为底子,十多个红军连队为根基发展起来、具有光荣历史的部队。
抗日战争中,新四军第4支队、第2师4旅打响新四军抗日第一枪,开展敌后游击战,创建淮南根据地、粉碎敌数百次清剿扫荡, 歼敌30000余人,涌现出全国战斗英雄、华东一级人民英雄魏尚友、姜先仁,华东一级人民英雄陈福胜(后任第26军军长)、刘正昌(后任第21军副军长)、费龙山等英雄模范。
大桥战斗,第11团担任攻坚任务,以800多人歼桂顽军主力第171师511团1营等部800多人,被新四军2师授予 “铁锤子团”光荣称号。
第10团在陈道口、杞岗等战斗中表现英勇顽强,被新四军第2师授予 “金刚钻团”光荣称号。
解放战争时期,第2纵队4师北上山东,进军淮北,转战山东,决战淮南,南下渡江,歼俘敌60000余人,是第三野战军主力师。
第12团在金马驹战斗中以小的伤亡取得重大胜利,打出第三个英雄团——“钢铁团”。
新中国建立初期,第61师参加解放舟山群岛和抗美援朝作战。
1959年至1961年,参加西北平叛,作战674次,歼叛匪7846人。
1986年5月至1987年4月,第61师(师长刘登云、政委张海阳)配属第47集团军参加老山轮战,毙敌1530人,伤敌2257人。
战后,中央军委授予第182团9连“攻坚英雄连”、第181团2营6连战士牛先民、第182团3营9连副连长赵怡忠烈士“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第61师炮兵团参加炮击和支援步兵出击拔点大小战斗166次,歼灭敌人两个炮兵连,毙敌团长1名,大尉营长1名,歼敌数千人,成都军区授予炮兵团122榴弹炮2连“英雄炮兵连”荣誉称号。
参加汶川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等抢险救灾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步兵第181团“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范鹏斌等3人“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
【步兵第112师】前身是彭德怀领导的平江起义部队。
1948年11月,由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1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112师,下辖第334、第335、第336团,师长江拥辉,政委黄玉昆。
1939年11月,以八路军第115师343旅685团新2营为基础发展为第115师东进支队,
1940年10月改编为第115师教导5旅,同年12月南下支援新四军。
1941年1月25日改称新四军独立旅,
1942年10月北上归建恢复教导5旅番号。
1945年8月,编为山东军区第1师,
赴东北后称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直属第1师、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直属第1师、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1师、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1师。
1950年10月入朝参战,参加第一至第四次战役,1953年7月回国驻防东北地区,随第38军担负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预备队任务。
1951年7月,第112师炮兵团在朝鲜战场组建成立(后使用炮兵第392团番号)。
1953年9月组建坦克自行火炮第317团。
1967年2月,第112师从吉林移防河北。
1969年3月,第112师改编为摩托化师,下辖第334、第335、第336团、炮兵团(炮兵第392团)、坦克团(坦克自行火炮第317团)、高炮团(以师高炮营为基础扩编)。
1984年4月,第112师改编为机械化师,1985年9月改番号为陆军第38集团军机械化步兵第112师。
1998年体制编制调整,第336团撤销,坦克团改称装甲团,整编后辖第334团(红军团)、第335团、炮兵团、高炮团和装甲团。
第112师是主力王牌师,全军重点建设部队,著名侦察英雄杨子荣生前所在排就在该师。
部队前身是1928年彭德怀带领湘军独5师1团发动平江起义创建的工农红军第5军一部。
抗日战争中,参加平型关等战役战斗,开辟山东滨海根据地。
解放战争,参加四战四平、三下江南、辽沈、平津、衡宝,广西,滇南等战役,转战13省市,平津战役中第334团6连活捉陈长捷。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第335团参加松骨峰战斗,壮烈至极,作家魏巍以该团3连事迹为主写成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
1974年11月至1983年10月,第112师奉命执行迎外任务。
【步兵第116师】前身是红15军团。
1948年11月,由东北野战军第2纵队5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116师,下辖第346、第347、第348团,师长吴国璋,政委石瑛。
前身可追溯至1932年12月组成的西北红26军。
1935年9月,红26军部队编为红15军团第78师。
抗战爆发后,编入八路军第115师344旅。
1940年2月,第344旅旅部升编为八路军第2纵队纵队部(后为第39军军部),另由下属第687团、第689团机关各抽调部分人员组成第344旅新旅部。
1940年6月,黄克诚率2纵主力南下支援华中新四军,与彭雪枫新四军第6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第344旅编为该纵队第4旅。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第4旅改编为新四军第4师第10旅。
1941年9月因在反顽斗争中损失严重,奉命与新四军第3师9旅对调建制,改称新四军第3师10旅,同年10月兼淮海军区(后称军分区)。
1945年10月,第10旅随新四军3师挺进东北,先后改称东北人民自治军、东北民主联军第3师10旅,1946年9月改编为第2纵队5师。
1950年10月入朝参战。1951年8月组建炮兵团(1953年至1969年使用炮兵第396团番号)。1953年4月回国。
1953年7月,组建坦克自行火炮第321团(1968年9月调归坦克第3师建制)。
1961年1月,被确认为全军首批十大战备值班师之一。
1984年4月改编为机械化步兵师,第39军坦克团(原步兵第116师坦克自行火炮第321团、坦克第3师11团)改为步兵第116师坦克团,同时增编高炮团。
1985年9月改番号为陆军第39集团军机械化步兵第116师。
1998年体制编制调整,撤销第348团,坦克团改称装甲团,整编后辖第346团、第347团(红军团 )、炮兵团、高炮团和装甲团。
第116师是主力王牌师,在革命战争年代,转战国内21个省(市、自治区)和大半个朝鲜,歼灭国内外敌人164000余人。
解放战争中,参加开辟西满根据地、控制中长路战略要地及三下江南、1947年夏秋冬季攻势,辽沈、平津、衡宝、广西战役等。
第347团是红军团,前身是1932年12月由陕甘红军游击队改编的红26军2团,后发展为红26军42师、红15军团78师。抗战爆发后改为八路军第115师344旅687团2营和第688团2营,参加平型关战斗表现突出,引起林彪重视,亲自建议将两营调出合编为八路军第689团。
1949年10月,东北军区司令部编写《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评价“该师系东北部队中最有朝气的一个师,突击力最强,进步快,战斗经验丰富。攻防兼备,以猛打、猛冲、猛追三猛著称。善于运动野战,攻击力亦很顽强,为东北部队中之头等主力师。”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中,第116师首战云山,重创美骑兵第1师。
第二次战役中,第116师痛击美25师,第347团迫降美24团3连(整建制黑人连),第346团收复平壤。
第三次战役中,第116师突破临津江,三险三奇美名扬。
1962年3月紧急入闽备战。
1964年7月,国防部授予陆军第116师348团4连“神枪手四连”荣誉称号,这是我军著名英模连队之一,后发展为第116师装甲团装步营1连、第347团2营4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