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

【遇见文物】一张深得民心的红军布告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着一件长征文物——《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以下简称《布告》),布告长71厘米、宽50.4厘米。这张布告是1935年1月,红军进入遵义城后由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组织印制的,是党和红军宣传政治主张和方针的重要文献。《布告》由贵州白皮纸印制而成,主要内容是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对待少数民族、工人、农民、商人以及白军士兵的各项政策;宣传红军的性质、纪律与任务;号召工农群众组织起来,“自动打土豪分田地”“收缴一切反动武装”“建立苏维埃政权”“踊跃报名当红军”等。

今天,丹丹和大家一起瞻仰文物,了解这张布告背后的感人故事。

文物展示

《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

1935年4月,红军长征来到贵州省关岭县(现镇宁县)板袍村。这是一个只有二十多户布依族人家的小山村。当时,村中流传着关于红军的谣言:红军来了会抢劫,红军会强拉人参军……除了一位50多岁的布依族老人杨登凤外,其他村民由于听信敌人的谣言,都躲到深山老林中去了。

4月15日,红三军团首长彭德怀、杨尚昆,红军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率领的部队到达板袍村。杨登凤看到荷枪实弹的军人,心里有点发慌,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没想到,军队里走出几个和蔼的联络员,微笑着与他攀谈起来,向他了解当地的情况。

山脚下的板袍村

得知杨登凤读过私塾会识字,联络员便从包袱里取出一张布告交给老人。杨登凤接过布告,眯起眼睛一字一顿地念出了布告的标题:“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联络员解释道,红军是有严格纪律的军队,不像国民党军队、土匪豪强到处烧杀掳抢,并且红军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地主的压迫。

通过与红军接触,看到红军严守纪律,杨登凤相信“红军是工农群众自己的军队”,热心为他们张罗食宿,并帮助部队张贴《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还向乡亲们宣传红军。

杨忠庭(杨登凤曾孙)介绍当年红军张贴布告的地方

红军开拔后,地主土豪和国民党这时候以清查红军遗物为由,要求各家把红军写的标语擦掉,把红军留下的东西交出来。为避免遭到迫害,杨登凤悄悄把张贴在自家墙上的布告揭了下来。但他并没有处理布告,也没有将其交出来,而是把它卷成一卷,用最好的油纸包了好几层,装在竹筒里,藏进了墙洞。

杨登凤深知在国民党眼皮子底下收藏红军布告的危险,但他17年如一日坚守着。因为他打心底认为,红军是工农群众自己的军队,绝对保护工农贫民的利益,并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更重要的是,杨登凤坚信,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一定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布告上的内容也一定能够兑现。

由于红军进村寨时,杨登凤是唯一留在寨子里的人,他成了地主和国民党军队重点逼问的对象。冒着杀头的风险,受尽折磨,但他始终不吐露布告的位置。几经周折,杨登凤终于将这张珍贵的布告保存下来。

终于,板袍村解放了,杨登凤日夜盼望的这一天到来了。1952年,他怀着激动的心情,把《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献给了人民政府。而这张布告,也成为布依族人民与红军之间深情厚谊的见证。

位于板袍村的渡江临时指挥部旧址

如今这张布告虽然历经沧桑,但字迹依然清晰可辨。它是少数民族同胞在黑暗的旧社会苦难生活的见证,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民族一律平等、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见证,必将会永远铭刻在各族人民的心中。

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民族报、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委宣传部

推荐阅读

【跟着丹丹学“四史”】第三十期

【丹丹看展之展览资讯】这些展览值得一看!

【党史学习教育案例选编】“二次创业”:塞罕坝续写绿色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