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久 长征红军 绥蒙抗战与东北解放辽沈平津保卫开国大典革命者
1927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任汉川县马口秘密交通员,湘鄂西红3军手枪队战士、班长、排长、管理员、营长等职。参加了湘鄂西、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任八路军120师358旅715团营长,独立第3支队支队长,大青山骑兵支队第3团团长,晋绥军区塞北军分区第3团团长(政委白成铭兼 姜文华任副政委)晋绥军区绥蒙军区绥西军分区司令员(政委白成铭兼 副司令贺吉祥 副政委姜文华)参加了开辟晋西北、大青山抗日根据地斗争。
任东北民主联军合江军区第三军分区副司令员,东北军区独立第8师副师长,华北军区独立第207师副师长。参加了东北自卫战争和辽沈、平津等战役。
任公安中央纵队第1师副师长,公安第1师副师长。参加担负北平市内警卫勤务。负责1949年9月负责开始担负党和国家中央机关、中央首长的安全警卫和维护北平治安等任务。完成新中国开国大典安全警卫工作并参加开国大典听到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
1950 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11 月,公安中央纵队奉命撤销,第1师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第1师。1952年12月,率部队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总部的安全保障工作,…….。
“张宗逊任355旅旅长八路军司令部命令355旅配合晋察冀部队。张宗逊带领该队来到晋察冀基地,并将其转让给聂荣臻。张宗逊接到消息讲就在晚上,驻扎在五台的700多名日军被派出去了,准备向东进攻。 张宗逊去了716团。他立即与团长黄新廷和政委廖汉生进行了讨论。经过仔细的研究和讨论,他们作出了判断:野旅是孤军作战。三天后,要在高虹口一带布防。然后原路折回五路,滑石之间的高虹口和五台是天然的口袋阵列,是战斗的好地方。
这一次,张宗逊果断地命令716团在滑石片上设置截击,而714团则在滑石片的外围协助。作战命令下达后,率领旅和716团,不停地到滑石片,四小时赶往50里山路,到滑道。张宗逊的前脚刚刚到达,徐野旅的后脚进入了埋伏位置。日军没有意识到危险。一路上笑个不停,继续深入滑石片山沟。
战斗在第三营的埋伏位置上开始。营长率领的部队和日军部队进入激烈的冲突。他打败了日军,日军溃散了起来。日军反应迅速,立即组织部队反攻。他们五次向三个营发起进攻,但都被击退。从那时起,日军已经赶往口袋阵列出口。
第二营营长蔡久立即命令“口袋”紧固并继续向后压缩敌人。与此同时,一个营的士兵从敌人后面猛攻,从三面进攻。
日军的残部撤退到悬崖上抵抗。其中一人撤退到石沟村。由于敌人失去了战斗力,旅长张宗逊下达了总攻令。命令716团向日军残余部队发起了进攻。第四天,残余部分在黎明时基本解决。只有30多名日军突破。同时,714兵团投入战斗,消灭了突围的日军。敌人还派了小股部队增援军队。其结果是全军覆没。此时,滑石片斗宣告结束,日军的野战旅被彻底摧毁。”
2015年09月10日 《内蒙古日报》:
“绥西骑兵第3团团长蔡久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塞北军分区首长命令黄厚负责统一指挥八路军绥中和绥西地区的部队。骑兵第3团的前身是八路军120师老红军主力团715团的第3营,部队军政素质高、装备精良、战斗力颇强。在1942年日军发动的空前规模的秋季大扫荡中,骑兵第3团则利用绥西山高林密、沟壑纵横的有利地形,在地方党组织、游击队和人民群众的支援下粉碎了日军的数次扫荡,保留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唯一的战略基点。”……
(注:蔡久是接回延安晋绥边区武装部长于占彪代120师大青山骑兵支队3团团长与政委姜文华领导骑兵3团绥西抗击日本侵略者)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央军委成立了人民军队的第一支公安武装——公安中央纵队,承担着保卫党中央、保卫首都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1949年l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中共中央决定迁到北平,领导全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北平,曾是国民党反动统治在华北的中心,解放初期社会情况异常复杂,仅靠原来的中央警备团和华北军区步校改编的北平市纠察总队,已远远不能胜任。
中央军委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将四野第四十七军第一六○师改为第二○七师,隶属于华北军区平津卫戍司令部,执勤业务由中央社会部领导,与中央警备团一起担负对中央首长、机关和北平的警卫任务。
1949年2月中旬,部队正准备南下,四野政委罗荣桓、参谋长刘亚楼找第四十七军第一六○师政委邹衍和第四十五军第一三三师师长吴烈谈话,决定将这个师留下,改为第二○七师,担负保卫党中央、保卫毛泽东及北平市的卫戍任务,由吴烈任师长。
从1949年3月中旬起,第二○七师正式担负了警卫北平、迎接中央迁来北平的任务。为给中央来北平建都提供安全环境,中央机关入城前,部队开展了肃清散兵游勇的任务,逐个挖掘敌宪兵第七团和王凤岗匪徒潜伏下来的人员和武器,与暗藏的国民党特务和危害社会治安的歹徒进行斗争。当时,第六二一团后勤处干部胡光与坏人搏斗的事迹,在第二○七师部队广为传颂。
1949年初,部队进驻北平清河不久的一天,胡光骑自行车从城内取款回清河营地。突然,路旁窜出一个歹徒,手持驳壳枪喝令他下车。这时,胡光已来不及取自己的枪了,在这紧要关头,他情急智生,猛蹬自行车向歹徒撞去。歹徒猝不及防,被撞倒在地,同胡光扭打在一起。两人在翻滚中,歹徒手中的枪响了,击中胡光的右手小指。他不顾断指的剧痛,拼命将歹徒压倒在身下,狠狠地用手指抠入歹徒的眼窝。附近的公安人员听见枪声赶来,与胡光一起将歹徒制服。事后,领导机关为胡光记大功一次,以表彰他为保护国家财产与歹徒英勇搏斗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第二○七师文工队,还将胡光的事迹编成文艺节目在部队演出,使广大指战员深受教育。
1949年七八月份,在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前夕,毛泽东和党中央陆续由香山搬到中南海办公。第二○七师所辖的第二、三两个团,也先后奉命调进城里,接替了四十一军的城内防务,担负起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安全警卫任务和维护北平市的社会治安及卫戍工作。
9月的一天,毛泽东由中南海返回香山住处。出发后一个多小时,周恩来因要事打电话给毛泽东,香山的同志却说毛泽东还没回来。周恩来不放心,因为按出发的时间估计,早该到香山了。是途中车子出了毛病,还是发生了什么情况?周恩来打电话给吴烈,要吴烈立即查询沿途警戒情况,搞清楚后立即向他报告。
此时,从西直门到香山这段公路,就像一条反应极其敏锐的神经线。动物园至海淀的警戒分队在电话里都说:“主席的轿车过去多时了。”而香山至颐和园的警戒分队却说:“没有见到主席的轿车过来。”毛泽东的轿车究竟在哪里呢?
这时,担任西苑地段警戒任务的三连给总部打来电话说,毛泽东的轿车停在北京大学到西苑之间的那段弯路上。吴烈忙问:“是车子出了毛病吗?”
为了毛泽东的安全,吴烈以命令的口气说:“加强警戒,随时向我报告情况。”随即,吴烈把上述情况向周恩来作了汇报。周恩来指示道:“一定要保证主席的绝对安全。”吴烈立即打电话给三连,要他们立即派出警戒分队,奔赴警戒现场,保证毛泽东的人身安全和协助司机看守好汽车。随后,吴烈乘车前往停车地点,了解情况,保卫毛泽东的安全。警戒分队分别站在距毛泽东三、四十米远的左右两条田埂上,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动静,直到毛泽东安全离开稻田,回到香山住地。
为了加强北京的卫戍警卫工作,维护社会治安,靠现有的力量是不够的。吴烈和邹衍经过反复考虑,联名给中央写了一份报告,建议将二○七师改为公安中央纵队第一师。此时,罗瑞卿正酝酿组建一支担负中央和北平武装保卫任务的公安部队,吴烈和邹衍的想法正合他意,他表示赞同。最后,决定将二○七师改为第一师,以中央警备团为基础的部队改为第二师,将两个师编为中国人民公安中央纵队。1949年7月6日,中央军委决定在军委设置公安部,统管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和公安武装,任命罗瑞卿为公安部长。8月31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成立中国人民公安中央纵队,下辖两个师又一个团。
公安中央纵队成立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保卫第一届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在10月1日成立的消息传出后,台湾的国民党在感到震惊的同时,密令隐藏在北平的特务组织,要不惜一切代价进行破坏。现在的前门饭店,当年叫亚洲饭店,来京准备参加开国大典的各方代表就住在这里。台湾国民党保密局得知这一情况后,密令潜伏在北平的特务吴瑞金,潜进饭店进行暗杀破坏。
9月24日天刚亮,吴瑞金化装成一个送菜的农民来到饭店。由于饭店每天需要大量蔬菜,采购人员为了方便,经常预约郊区的菜农来送菜。每次送菜的人员来到后,执勤哨兵都会让送菜的人把菜送到指定位置。这天吴瑞金挑着一担新鲜的蔬菜,告诉执勤的哨兵,菜是前一天饭店采购员王强叫送来的。饭店确实有个采购员叫王强。就在哨兵准备叫他进去时,吴瑞金露出了破绽:他抬手擦汗时,露出的手臂又白又胖。农民天天在田里风吹日晒,不可能这样白的,他这样子根本不像农民。执勤哨兵马上意识到有问题,立即将他带到值班室审讯。在审讯中,吴瑞金见身份已暴露,企图服毒自杀,被执勤战士制服,从他身上搜出了定时炸弹。国民党这一周密计划就这样破产了,保密局局长毛人凤得知后,呆坐在沙发上足足有半小时。
时间一天天接近开国之日,公安一师二团排长刘拴虎像往常一样,装扮成市民在附近游动。刘拴虎在延安时就是中央警卫团的战士,具有丰富的警卫经验。夜幕降临时,地下的一个烟头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拾起来一看是飞马牌香烟,当时这种烟不是一般人能吸的。他向四周望去,这是一片视野开阔的地方。他又仔细观察留在这里的皮鞋印,顿时感到:皮鞋、烟头,肯定有一个不同寻常的人常来这里。
他警觉起来,此后他每天都到这里来转转。第5天,他预感的情况出现了:一个头戴礼帽的人出现在刘拴虎的视野内,他正在记着什么。刘拴虎接近过去,发现那人正在画线路图,便上前查问。那人见暴露了,便掏出匕首,刘拴虎几个回合将他擒获。经审查,他叫王以才,是国民党国防二厅华北督察二组北平情报组的特务。他的任务就是绘制地图,准备10月1日这天爆炸毛泽东的车队。
从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到开国大典,公安中央纵队与北平纠察总队一起,担负了保卫任务。开国大典时,公安中央纵队还以第一师为主,组成了4个方队,每个方队40人,代表当时的公安部队接受了中央首长的检阅。举行开国大典后,政务院为了表扬公安中央纵队在天安门开国大典中的警卫工作做得好,由政务院办公厅在中南海宴请了部分领导,并发给每人一枚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纪念章。
1949年11月8日,公安中央纵队在北京西苑举行隆重的成立大会。会上,朱德说:“中央迁移进驻北京,有了你们这支政治上可靠、军事技术过硬、熟悉警卫业务的公安部队,北京的社会治安定会日趋好转,中央领导同志和中央机关的安全就更加有了保障。”自那时起,公安部队正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军种。
1950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第一个国庆节,首都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公安中央纵队全力以赴,承担了大会会场的警卫和受阅的双重任务。为了确保庆祝大会的安全,纵队召开了师、团两级领导干部会议,研究部署任务。各级干部都进行了细致的分工,每处警戒至少有一名排以上干部掌握,大会会场周围的制高点,每处至少有3名干部带班执勤。原有的各警卫目标,也都增加了兵力,安排了干部。由于警卫与受阅两大任务同时下达,使得兵力十分紧张。为了解决机动兵力的不足,执勤分队凡换班休息的人员,一律组织起来,休息时不解衣带,以随时应付突发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国庆节,正值朝鲜战争爆发,社会情况复杂。此时,国内外公开与暗藏的敌人遥相呼应,蠢蠢欲动。在这种形势下,公安中央纵队的执勤部队保证了大会的顺利召开,整个北京市没发生任何问题,这是保卫战线上的一次重大胜利。
公安中央纵队在完成保卫党中央、保卫首都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的同时,部队自身的建设也不断得到加强,各方面的工作不断取得进步,得到了中央首长及有关部门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毛泽东不但对直接担负中南海警卫任务的部队关怀备至,而且对整个公安中央纵队也十分关心。
有一次,吴烈、邹衍、蔡久、章申、桂生方等纵队领导到香山参加中央机关的干部会议。会后,所有到会人员留下吃饭。吴烈等几人刚在靠侧门的一张桌子边坐下,毛泽东来了,并和他们坐在一起。席间,毛泽东谈笑风生,还对吴烈幽默地说:你爱人叫胡文芳,是胡文虎、胡文豹的妹妹呀!最后勉励他们说:有了你们,我们就放心了。朱德曾3次给部队的干部讲话做指示。毛泽东、朱德还分别为第二师的《士兵报》、第一师的《战卫》报题写了报头。
1950年11月初,公安中央纵队奉命撤销,原来的第一、第二师分别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第一、第二师。公安中央纵队从成立到撤销,仅有一年多时间,圆满地完成了保卫党中央、保卫首都的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在中国人民武装警卫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乔庄镇魏家庄村西北角一个普通的院落里,一位96岁老人的举动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
他叫李相合,1926年出生,1945年入伍,记忆:
“1948年1月,东北野战军独立第8师成立,我们师长是刘子奇,副师长蔡久。”李相合不无自豪地说。
后来,东北野战军独立第8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第160师,先后参加过辽沈、平津战役。
这是一只英雄的部队!出自英雄部队的英雄,就在我们身边。
老人摘下帽子,我轻轻地替他撩起前额头发,一个鸡蛋大的伤疤,显现在我的眼前。老人说,这伤是辽沈战役中留下的。敌人的飞机像蚂螂一样,嗡嗡嗡,飞来飞去。投下的炸弹,就在我不远处爆炸了。飞舞的炸弹碎片钻进了头里,因为离脑子太近,没敢取出来,现在还在里头呢!
接着,老人又挽起右边裤腿,露出小腿。他伸出食指,一边比划一边说,解放北平的时候,敌人的一颗子弹,直接从我的小腿穿了过去。他妈的,连一点念想都没给我留下。呵呵呵!
当听到老人这爽朗的笑声的时候,我的心却像刀割一样痛。什么是革命乐观主义?什么是无私奉献?以前在考题中回答过无数遍的问题,仿佛直到今天才找到了答案,而且是在一位60年默默无闻,将血泪故事埋藏心底,甚至连身边的亲人都不知晓的老兵身上找到的。
“当我们的部队开进北京城,当我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在北京的大街上,别提心里有多高兴!我边走边找,真心希望能在行进的队伍里看到哥哥的身影”。李相合失望了。
1949年3月,李相合所在206师调归平津卫戍司令部,改称第207师,担负北平市内警卫勤务。1949年9月,207师改编为中国人民公安中央纵队第1师,担负党和国家中央机关、中央首长的安全警卫和维护北平治安等任务。开国大典那天,李相合荣幸地承担了天安门广场的护卫任务。他和战友们穿上统一的崭新军装,手握钢枪,精神抖擞地坚守在岗位上。当嘹亮的国歌响起,当听到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那一刻,李相合哭了!那是激动地眼泪!那是自豪的眼泪!他面对国旗,面对天安门,面对毛主席,庄重地敬礼,举起的手久久不肯放下。
1950 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11 月,公安中央纵队奉命撤销,第1师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第1师。1952年12月,李相合不顾耳朵有失聪危险的情况,主动申请赴朝作战。他随部队跨过鸭绿江,来到朝鲜平安南道成川郡大富里。
当时的战斗形势非常严峻,说不定什么时候,美国的飞机就一阵狂轰滥炸,公路、铁路、桥梁,见什么炸什么。李相合所在部队就负责保护这些地方。他每天都会听到轰隆轰隆的炮声、哒哒哒的枪声,耳朵就像震聋了一样,一天不如一天。李相合是管理科的验枪员,负责枪支管理检查任务,他不敢有半点马虎。
有一天,国内文工团来朝鲜慰问演出。师首长派李相合和另两名战士护送文工团到五团演出。他们检查遍武器装备和车上的伪装情况,就出发了。由于经常遭到敌机的破坏,道路坑洼不平,汽车颠簸的很厉害,再加上车上人很多,所以走的并不快。车上的演员叽叽喳喳地说笑着,几个战士可是丝毫不敢放松警惕。突然,看到远处飞来了几架敌机,还没等反应过来,炮弹已经落下来了。只听“轰隆”一声响,弹片纷飞,烟雾弥漫。李相合本能地两手抓住汽车围栏,纵身一跃,跳下汽车。刚一着地,就觉得右眼生疼,好像有什么东西坠出了眼眶,他连忙用手托住把它摁了回去。之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敌人的那次空袭,一车人只剩下我和司机,40多名文工团员和两名战士都牺牲了。我虽然被炸瞎了一只眼,震聋了两只耳朵,但却保住了一条命。还荣立二等功。比起那些牺牲的烈士,我是何等幸运!”李相合低下头,一个劲地抹眼泪。
经过短暂治疗,李相合提前回国。他站在鸭绿江畔回首眺望朝鲜这片曾经挥洒血泪的土地时,不仅热泪盈眶,深深地为那些为了和平奉献青春的战友们鞠躬默哀!再见了,朝鲜!再见了,战友们!
ᠵᠤᠰᠤᠲᠤ ᠶᠢᠨ ᠴᠢᠭᠤᠯᠭᠠᠨ卓索图盟
昔日的卓索图盟,包括喀喇沁三旗和土默特二旗,另附锡勒图库伦扎萨克、喀尔喀闲散多罗贝勒(也称唐古特喀尔喀旗,康熙元年即1662年由杭爱山来归,康熙四年即1665年封多罗贝勒)二部。前者是喇嘛旗,和后者共同游牧于土默特左翼旗境内,与土默特左旗同进出,故一般不单列。位于今辽宁省西部、河北省的东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地域包括今阜新、北票、朝阳、凌源、喀左、建昌、平泉、赤峰喀喇沁旗、宁城等市县和建平县南部地带。据史书记载,清朝初年,朝廷为了制约和笼络蒙古民族,将蒙古地域划分为6盟、49旗。除了少数旗由满洲八旗领辖外,其他各旗均封遣蒙古札萨克掌管治理。各盟的盟长由清朝皇帝钦命。卓索图盟的盟长,皇上钦命家府在黑城子的吐默特王兼任,盟址设在朝阳。
1931年版本《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卓索图盟”是内蒙古东四盟之一。唐奚主避暑宫所在,清亦筑避暑山庄于此。后建朝阳、承德2府。盟地曰卓索图,在吐默特右翼境内。吐默特、喀喇沁部及喀木喀旗会盟于此。
1935年编、1981年重版《辞海》中述,卓索图是内蒙古六盟之一,领喀喇沁、吐默特2部,共6旗,附喀尔多罗贝勒牧地,会盟于吐默特右翼境内卓索图地方,因称卓索图盟。全盟紧依长城辽宁省之柳条边外,东起朝阳、丰宁、凌源、滦平,以至承德皆是。
经多方考证,“卓索图盟”之名源于蒙古语“召苏勒图”,意为驿站。这是因为古代的朝阳境内,曾设有军事、政事交通驿站,被称为“召苏勒图”。另外,这个地区多为少数民族长期占据,尤其是蒙古民族的喀喇沁部和吐默特部等部族久居和繁衍、生息之地。由于蒙古民族长期过着游牧生活,或为躲避战乱经常迁徙,他们暂且停歇或留守的地方,亦称为“召苏勒图”,后谐称今名。清初建盟时,盟以地名。“卓索图盟”之名,一直沿用到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时并入昭乌达盟。
明崇祯十二年(清崇德四年,1639年),喀喇沁左、右翼、土默特左翼三旗会盟于卓索图地方,称卓索图盟。
清顺治五年(1648年),建土默特右翼旗,属卓索图盟。
清康熙三年(1664年),自杭爱山迁入的巴勒布水图喀尔喀左翼,附于土默特左翼旗。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析喀喇沁右翼旗建喀喇沁中旗,仍属卓索图盟。至此,卓索图盟为2部5旗。
1914年,民国政府成立热河特别行政区,卓索图盟属之。
1928年9月,设置热河省,卓索图盟属之。
1933年,日军侵占了热河省全境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东部蒙古地区会盟制取消,代之以省领旗,统属伪国务院兴安局。至此,卓索图盟不复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