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

基于“读思达”视角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党史教育深度学习路径探索——以“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为例

基于“读思达”视角的

小学道德与法治党史教育

深度学习路径探索

——以“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为例

李斌

(福清市滨江小学)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普遍存在目标虚化、内容泛化、形式僵化等问题,尤其是历史类题材教学一直存在诸多不足或误区,导致学生停留在浅层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党史教育中引入“读思达”策略,借助《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串起教学思路,通过“读图”“研图”“透图”,引导学生体会长征之“难”,感悟红军之“不怕”,层层深入理解和领悟长征精神,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党史教育;读思达;深度学习;长征精神

当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普遍存在目标虚化、内容泛化、形式僵化等问题。尤其是历史类题材教学,一直存在诸多不足或误区,如教学平铺直叙,偏重概念解读与宏大叙事,将历史教育等同于对历史知识的照本宣科、单向输出,导致学生停留在浅层学习,课堂思维含量不足,难以促进学生的德性生长。余文森教授基于发展问题,提出“读思达”教学法推进的核心要义:阅读、思考、表达是学生学习的三个环节(步骤、流程),真实、完整、深刻则是学生学习的三个品质(特性、精神),要让阅读、思考、表达真实、深刻、完整地发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中心。由此,学生的学习才能在课堂上深度展开,学科核心素养才能在教学中真正落地。[1]借鉴余文森教授提出的“读思达”深度学习的核心思想,尝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党史教学引入“读思达”策略,让学生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本文以“红军不怕远征难”(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第三个框题)为例,探讨基于“读思达”视角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党史教育的深度学习路径。

一、价值定位与目标指向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作为集中的历史教育,并非一般的历史学习,而是以历史为载体,引导学生鉴往知来,实现历史与未来接轨,突出政治认同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本单元第9课“中国有了共产党”由“开天辟地的大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军不怕远征难”三个框题组成,以整体的视角综观“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明晰历史类题材教学所指向的核心目标和价值追求,有助于教师明晰每一框题“教什么”,进而探索“如何教”。教师应抽丝剥茧,由宏观到微观解读教材,对“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的内容进行梳理,从了解走向深入,力求找到教学的“魂”,即本课的学习内容和核心价值(见表1)。

表1“中国有了共产党”的学习内容和核心价值[2]

立足史实,厘清价值,才能明晰每个内容的核心问题。基于教材解读,党史内容的教学落点不是了解史实,而是基于史实理解精神,并将之贯穿教学始终。[3]在教学“红军不怕远征难”时,教师通过解读课题,紧扣核心词“不怕”“远”“难”,提炼本课的核心问题——红军为什么不怕远征难,推敲本课的教学目标:一是体会长征之“难”,二是感悟红军之“不怕”,三是传承长征精神。体会红军长征之“难”,既是引导学生感悟红军之“不怕”的前提,也是引导其自觉传承长征精神的关键。[4]教师需精准把握党史学习内容的教学目标和价值导向,提取教材中落实政治认同教育所蕴含的丰富资源和学习方法,如读地图、讲故事等,让学生与长征精神的历史、现在、未来进行对话,促进对“长征精神”的理解与内化,从而在学生心里烙下“长征印象”,形成“长征记忆”,引领学生更好地传承并演绎新时代的“长征精神”。

二、创新策略与探寻路径

对于破解小学道德与法治党史内容“怎么教”这个难题,需要道德与法治教师立足党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关注儿童真实的道德困惑和成长需求,活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既要教授历史知识,更要凸显德性。“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活动园中呈现的《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穿珠引线地整合本话题中的正文、活动园、阅读角等板块内容。教学时,笔者借鉴“读思达”教学模式,通过“读图”“研图”“透图”,引起学生阅读,说真言真语,夯实道德认知;引领学生思考,生真知灼见,学会道德判断;引发学生表达,有真情实感,引领道德践行。基于“深度学习”思维,教师在整体性与层次性的政治认同内容体系中,教得有理有序;学生在具有思辨性与生长感的活动推进中,学得有滋有味。这样的深度学习,才能让学生获得真切的价值体认和道德感悟,实现其道德真生长。

(一)巧“读”:“读图”体悟远征之困难,夯实道德认知

“读”是“思”与“达”的前提和基础。文字和图表是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带领学生回归教材,阅读“阅读角”“相关链接”以及“活动园”等栏目内容,但应有所取舍,避免面面俱到。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对长征这一伟大壮举有更加清晰、更为直观的认识,教师围绕第一层教学目标——体会长征之“难”,依托《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引导学生沉下心来,放慢脚步,潜心“读图”。本环节设计了“四读”,让学生全面地了解、立体地体会漫漫征程困难重重,有助于学生获得道德感知,进而产生情感认同。

一读,体会路途远。认真观察路线图,结合资料,了解红军长征的起始时间和会师地点。同时,播放3D的红军长征路线图,展现红军长征翻山越岭途经14个省,并呈现长征二万五千里与现代飞机行程的里程数据,通过解读和对比,直观感知长征历经的时长和距离,深切感受红军长征之远,深刻体会红军长征之难。

二读,体会环境险。关注路线图中一个个醒目的黑色加粗字样的地点,选取长征途中有代表性的“雪山”“草地”,补充图片资料加以介绍这些特殊的地点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深化学生对当时恶劣行军环境的认知,体会红军长征的艰辛。

三读,体会战斗多。圈画路线图中的封锁线,聚焦封锁线,体会红军长征“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斗。锁定图中的“湘江”,相机介绍长征史上战斗最激烈、损失最惨重的湘江战役,让学生了解这是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第4道封锁线的一场战役,红一方面军从最初的8.6万人锐减到3.7万人,致使红军队伍陷入生死存亡的困境,体会长征途中危机重重。

四读,体会生活苦。阅读课本“阅读角”内容,结合视频播放,通过百岁老人杜宏鉴的长征记忆,以真实的人和事,让学生了解当时红军战士在险恶的环境下真实的生活状态,体会长征的艰苦、艰难。

《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是一幅高度浓缩红军长征途中历经艰难险阻的总览图:路途之遥远、环境之恶劣、军事之危机、生活之困苦……因长征这一历史事件距学生的生活较远,故这张路线图便成为教学互动的载体和课堂研学的着力点。通过对路线图的层层解读、探究,引导学生从关键的四个维度理解“长征之难”,强化情感上的认同,深切感受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的伟大,让政治认同感真实萌发。

(二)深“思”:“研图”感悟红军之“不怕”,学会道德判断

“思”是“读”到“达”的关键和核心。道德与法治课堂旨在引导学生在思维的加工中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本课教学中,学生通过“读图”,充分感受长征途中历经重重险阻,教师由此引导学生展开思考,进一步“研图”,让路线图串起长征的过程,更串起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长征精神的多维理解,为后续实现第二层教学目标——感悟红军之“不怕”奠定良好基础。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上展开追问,促进学生多元思考、深入探究,作出正确的道德分析和价值判断,促进道德认知的升级和高阶思维的形成,从而领悟长征的“精神与价值”。

1

梳理问题促探究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探究的开端。教师应精心设问,将核心问题梳理成问题链,在层层追问中,思维一步步延伸、扩展,由表层迈向深入。教学时,教师基于学生思维的递进性,将核心问题“红军为什么不怕远征难”分解、细化成几个有层次、有梯度的子问题,形成有思维力度和探究价值的问题链:一问“红军为何不怕重重困难”,二问“红军是如何取得长征胜利的”,三问“红军长征还有怎样的深远意义”。[4]从“为何”到“如何”再到“怎样”,教师通过对系列问题的追问,带领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学生围绕“问题”,再次走进长征路线图,在自主探究中领悟其中蕴含的精神,并提炼出红军长征“不怕难”的原因。接着,通过思维众筹,学生汇报分享“党的坚强领导”“坚定的信仰”“不怕牺牲”“浴血奋战”“坚强的意志”等,是长征最终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从而多维感悟红军长征的深远意义。由此,学生对抽象的“长征精神”产生更具象的理解和更深刻的领悟。

2

创设情境促思辨

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善于创境模拟,通过两难辨析,让学生综合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进行道德分析和价值判断,从而推动思维进阶,形成道德理性,实现社会性发展。[5]遵义会议是一个比较抽象的事件,可以围绕“工农红军路线图”创设情境,模拟召开遵义会议,引导学生就长征路线的选择进行两难辨析,带领学生共赴“重走长征路之约”。在综合考虑军力、战士人数、后期补给等一系列问题时,诱发学生的道德认知冲突,为学生主动探究和多维思辨铺就路径,让学生在“触摸”与“探问”历史事件中理性分析、辨明是非,从而感受中国共产党及时调整战略的智慧,领悟红军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

(三)精“达”:“透图”领悟长征之精神,引领道德践行

“达”是“读”与“思”的沉淀和归宿。为了达成第三层教学目标——传承长征精神,教师通过路线图,引导学生展开多元学习活动,深刻理解《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展现的不仅仅是路线,更是长征精神的缩影。学生再次主动进入知识发现、能力发展的过程,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并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

1

叙说长征故事,真情表达道德情感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教师要基于史实,讲好红色故事,化“他”为“我”,时刻注意价值引导,让学生感悟其中蕴含的精神。为了加深学生对长征精神的理解,教师制作了一个包含“遵义”“乌蒙山”“湘江”“泸定桥”“雪山”“赤水”六个地点的“骰子”,并在路线图上设置以上六个“红色打卡点”,带领学生进行与游戏相结合的故事叙说,在小组内开展玩掷骰子的游戏,根据投出的地名讲述相应的长征故事。[6]通过长征路线图背后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地名,引导学生串起一段段令人落泪的故事,体会红军战士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是长征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场景化”代入,激活了“在场体验”;“故事化”叙说,烙印了“长征精神”。

2

传承长征精神,拓展深化道德理解

实践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特征。道德与法治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上短暂的动心动情就戛然而止,而要让学生通过道学习,将课中所读、所思,在现实生活中以一言一行表达出来。课末,引导学生链接时代,寻找“新长征路上的人”。师生共同检索新时代优秀的人和事,如在防疫抗疫时期,用轨迹图记录身边人值得钦佩的长征精神;关注时事,在航天人的研发与突破中感悟长征精神的延续等。那么,作为新长征路上的“我”,该如何传承长征精神?聚焦学生坚持不懈战胜困难的场景,引入对传承长征精神的讨论。引导身处和平年代的学生,用长征精神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以此学习长征精神,传承长征精神。只有真实地实践、表达,长征精神才有可能真正融入血脉中。

参考文献:

[1]余文森. 论“读思达”教学法[J]. 课程·教材·教法,2021(4).

[2]杨明波. 历史类题材“元问题”教学策略谈:以“中国有了共产党”为例[J]. 中小学德育,2021(11).

[3]罗嫣才,汪晓勇.“百年追梦复兴中华”单元教学理路: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史教育”教学例探[J]. 中小学德育,2021(6).

[4]陶文静,娄龙雁.“图说”长征精神:道德与法治教材“活动园”使用例探[J]. 中小学德育,2021(6).

[5]王双莲. 追求“阅读、思考、表达”的道德与法治课堂[J]. 福建教育,2019(12).

[6]曾文燕. 故事启发式教学让党史教育入脑入心:以“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为例[J]. 中小学德育,2021(6).

作者:李斌 福清市滨江小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2年开放课题“‘读思达’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课题编号:KCB2022039)。

文章来源: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2年第9期

图片来源:网络

请点击微信通讯录→公众号→“福建基础教育研究”→下方菜单栏查看“往期目录”及“投稿须知”等。

本刊《福建基础教育研究》严正声明:

1.本刊编辑部不会向作者发送电子式录用通知书。

2.本刊只有一个公家账户,不会要求作者向任何私人账户转账。

3.本刊不会要求作者进行地址邮局汇款。

4.本刊没有委托任何第三方或中介代理征稿、代理收费。

5.本刊账户户名:福建教育学院,开户银行:中信银行福州乌山支行,账号:7341 5101 8260 0004 628。

微信号fjjcjyyj

点击关注

如果喜欢,欢迎分享、收藏,点赞、评论,

我知道你“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