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1961年,杨得志、杨勇将军收到一封求救信。这封信的署名竟是两位将军曾经的手下,在两万五千里长征中担任过一师一团的团长。当时大家都认为这个团长已经牺牲了,几十年过去了,没想到他还活着。杨得志、杨勇收到信后,又惊奇又激动,立刻写了一封信,按照地址寄了回去。可是从此以后,再也没有消息传回来。
直到1971年的一天,一位老人来到济南军区大院,开口竟说自己是红军一师一团的团长,要求见杨得志司令一面。老人衣衫褴褛,站岗的哨兵几番打量都不相信他曾是团长。天无绝人之路,杨得志知道这个消息后,立刻把老人请到家中热情款待。这个老人,真的是曾经的红军团长吗?

1934年9月,国民党围剿军队向中央革命腹地发起全面进攻。红军领导出现左倾错误,红军8.6万人的主力队伍被迫战略转移,开启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路途遥远而漫长,红军需要爬雪山、过草地,为了抵御寒冷,红军爬雪山的时候,每个人发一个辣椒,冷了就咬一口辣椒。过草地的时候,因为干粮不够,就吃野菜、树叶、树皮进行充饥。
这是红军历史上最艰难的时刻,他们不仅要面临敌人的追捕,还要克服诸多生存上的困难。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也是最考验人的时候。8万多名红军战士心连着心,一起攻克难关。红军渡过湘江后,队伍人数从8.6万锐减到3万多人。1935年党和红军的命运迎来转折点。1935年1月,党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增选毛主席为中央政治局常委。至此,中国道路前途一片光明。

而在长征中艰难生存下来的每一位同志,他们互相之间都形成了过命的交情。不论上级还是下级,他们都把彼此看成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而在这群红色人群队伍中,有一个名叫李祥的团长。长征刚开始的时候,李祥入编红一军团一师一团,先后担任过班长、排长、连长。李祥的上级领导就是杨得志将军。
当时杨得志是一师一团的团长,李祥还只是营长。后来杨得志上任一师师长的时候,李祥就担任一团团长的职务。而这位李祥团长,其实真名还不是李祥,而是“侯礼祥”。20世纪初的时候,侯礼祥出生在湖北荆州。侯这个姓氏本来也就少见,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文王时期。在春秋战国的时候,侯氏的先祖从晋国逃亡到别的国家。

相传,这一支流亡的侯氏一族,乃是3000年前的周文王后裔。到近现代,侯氏广泛分布于山西、河南、河北一带。侯礼祥就出生在湖北荆州江陵侯垱村。侯礼祥小的时候,家境还算过得去。不过中国那些年动乱非常,民不聊生。像侯礼祥家这样的小家庭,也没能幸免。由于医疗落后,侯礼祥父母双亲离世。侯礼祥不过才十几岁的年纪。
侯礼祥一下子变成了一个人。他流浪到湖北荆州。因为营养不良,身材瘦弱,没有东家愿意收留他。这是侯礼祥第一次感到人生无比绝望的时刻。有天,他偶遇到另一个气概,这个乞丐好心为侯礼祥介绍了一个招待所服务员的工作。侯礼祥这才混到了一口饭吃。
在招待所打工的日子,恰巧碰到了红军的队伍。侯礼祥小时候也曾读过一些书,他懂得国家现在正在进行革命。思索一阵后,他就打算加入红军的队伍,跟着红军打天下。1929年,侯礼祥辞掉自己的工作,加入了红军队伍。侯礼祥在红军中凭借两个优势迅速获得领导青睐,第一个优势就是识字,因为读过书,识字对于侯礼祥倒是不难的。

第二个优势,就是他事事愿意冲锋在前,浑身是胆。也就在侯礼祥加入红军队伍没多久,就被光荣吸纳为共产党中的一员。当时参加红军革命的时候,大部分人也都没什么文化。侯礼祥向大家介绍的时候,也是说自己是“礼祥”。大家几乎也都认为他姓李,名祥。久而久之,大伙儿就称侯礼祥为“李祥”。
侯礼祥觉得没什么大问题,既然大家叫得顺口,不管叫李祥还是侯礼祥,也就无所谓了。1934年,红军开始被迫转移根据地,漫漫长征开始了。长征开始的时候,侯礼祥就已经得到杨得志的赏识,成为一团营长。侯礼祥做事认真谨慎,严格执行上级任务,杨得志也对他极其信任。
1935年,红军准备开始渡过大渡河。时值雨季,大渡河水位暴涨,红军队伍不敢贸然过河。国民党的队伍在对岸切断了我军的道路,阻碍我军前行。为了破除敌人的奸计,我军开始执行强渡大渡河的计划。杨得志集结了18名战士,组成了一个渡河敢死队。其中一人就是侯礼祥。这18名战士把生死置之度外,冒着枪林弹雨开始强渡大渡河。

敢死队勇猛的气势很快奏效,我军抢占先机,占领了对岸。侯礼祥的英勇表现得到杨得志的极大赞誉。在此后长征道路上,只要是遇到需要冲锋在前的任务,侯礼祥总是积极踊跃报名的那一个。他这种大无畏精神也深深感染到了杨得志。然而在红军进入陕西境内的时候,侯礼祥不幸负伤,一颗子弹穿透了他的右腿。
他依然坚强完成了两万五千里长征。杨得志荣升师长职务后,也立刻提拔侯礼祥成为一团团长,足见杨得志是十分信赖侯礼祥的。不过在长征整个过程当中,侯礼祥的名字一直是用李祥登记在册。所以在红军过长征的名单中,有李祥而没有侯礼祥。这也成为了后期侯礼祥找寻组织的一大阻碍。
红军在陕西胜利会师后,侯礼祥被安排到后方医院进行休养。等到他的伤势稍微好些了以后,组织又为他安排到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据侯礼祥本人晚年回忆,在抗日军政大学的这段时间,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侯礼祥受到了首长们手把手的教导,不仅得到了很多思想教育,还学到了很多知识。

之所以说这是侯礼祥人生中最快乐的时间,是因为从这之后,侯礼祥的人生轨迹开始走向下坡。1939年,侯礼祥在一次任务再次身负重伤,连带着之前的旧伤一起发作,侯礼祥被转移到了后方,年底到达武汉的八路军办事处。
然后侯礼祥就遭遇到了人生中最低谷的事情,就是他的所有证明,包括军官证、残废军人证明等重要的证明,全都被小偷盗走了。当时的中国和现在不一样,现在的人民所有信息都是可以联网查询,只要输入一个有效的信息,所有身份信息都可以展示出来。

可在当时,一旦这些证明丢失,那么对于侯礼祥来说,他就彻底沦为普通人了。他也与中共组织彻底脱钩。证明刚丢失的时候,侯礼祥没有立刻去寻找。因为一旦大张旗鼓地去找寻这些证明,弄不好就会暴露自己地下党身份这一事,会给组织带来极大损失。他只能隐姓埋名,过上普通人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党残余反动派在中国兴风作浪。为了维护社会治安,国家出动专门的反革命组织。1959年的时候,侯礼祥因为身份不明,被定位错误,遭到严重打击。这是侯礼祥人生中第二次绝望的时候。侯礼祥一再解释说明自己是红军团长,但因为拿不出证明,被人误以为是反革命人士。

杨得志二人即刻写了一封信回复过去。侯礼祥不久后收到杨得志的来信,他拿着这封信高兴得向当地干部展示,但是事情并没有像侯礼祥想得那般好。当地组织拿到这封信后,不仅没有洗清侯礼祥的身份,反而认定他伪造首长的信件。侯礼祥被看押得更紧了,每次侯礼祥写给杨得志的信都被扣下。
杨得志那边也就再没有得到侯礼祥的消息。1971年,侯礼祥被送往林场改造。侯礼祥再次在报纸上看到杨得志的消息。老团长寻找组织的心再次被点燃,他决定冒险到济南去,亲自找到老首长。

就这样,侯礼祥独自一人跋山涉水来到济南,终于来到济南军区大院门前。军区站岗的哨兵看到眼前衣衫褴褛的老人,还以为是附近的乞丐。侯礼祥激动地表示自己要见杨得志司令。哨兵思虑片刻后,把侯礼祥带到招待室。杨得志一听说有个老兵来找他,赶紧专程过来。一下车,杨得志就认出老兵侯礼祥。两人热泪盈眶地拥抱在一起。
侯礼祥几经波折,也总算得偿所愿,见到了杨得志。杨得志听说他当下的处境后,心下一片苍凉,速命人帮侯礼祥补发身份证明。侯礼祥家乡县委也一同为侯礼祥洗清多年的冤屈,证明了他是红军团长的身份。在济南的几天,杨得志热情招待侯礼祥,临走的时候还给了他200元。
【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本公众号只用与学习、欣赏、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