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

红军的第一架飞机

1930年2月,一架国民党军用飞机在武汉飞往开封执行任务的返航途中,由于汽油燃尽,迷失航向而迫降在大别山南部宣化店附近的陈家河河滩上。飞机迫降时,放哨的赤卫队员发现飞机的机翼上喷有青天白日机徽,于是红军第一师三团一营钱均带领手枪队员及时赶往迫降地点,缴获了飞机,飞行员龙文光也同时被俘。

当时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后的第二大根据地。国民党曾多次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围剿”活动,当时根据地的军民还不知道保密的重要性,这一消息不胫而走,反动民团组织兵力猛烈进攻陈家河,企图炸毁飞机抢回飞行员。手枪队在钱均的带领下,与民团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夺战,最终保住了飞机和飞行员。为了避免飞机再次落入敌人手中,鄂豫皖军委立即指示将飞机运往根据地卡房。由于飞机形体较大,当时根据地的交通条件又比较落后,只好将飞机四个机翼拆卸下来,分开运输。在根据地人民的帮助下,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用人力一百多名,经过半个多月才将飞机运到卡房林家湾。

飞机到卡房后,鄂豫皖军委领导徐向前接见并说服了飞行员龙文光,使他成为红军的一员。以后,在龙文光的帮助下,根据地兵工厂的工作人员克服技术和物质上的重重困难,终于将飞机重新装配修复,并在机翼上绘制了两颗红星。为纪念十月革命的胜利鄂豫皖苏维埃政府举行了隆重的命名仪式,将这架飞机命名为”列宁号”。列宁号飞机的缴获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斗志。1931年新集解放后,成为鄂豫皖根据地的首府,”列宁号”飞机由卡房飞到新集,军委决定成立鄂豫皖军委航空局,任命龙文光为局长,钱均为政委,局址设在新集普济寺内,红军的第一个航空局就在这里诞生了。从此中国工农红军拥有了第一架飞机。

“列宁号”飞机经常从新集机场起飞,两颗红星闪现于巍巍大别山,到固始、潢川及武汉执行空中侦察和投撒革命传单等任务给敌人以很大的震动。之后列宁号飞机又在黄安战役和第四次反”围剿”的战斗中立下汗马功劳。1932年,由于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列宁号”飞机曾几次随军转移,战事频繁,巨大的飞机只好再次被拆卸分散埋在大别山。

新中国的航空史是如何写下第一笔的?关于这个问题,航空史专家一直争论不休。但可以肯定的是,人民军队的航空史应该从1930年红军拥有第一架战斗机”列宁”号写起。鄂豫皖根据地赤卫队缴获的白军飞机,后命名为”列宁”号,配合红军参加过黄安战斗,为红军的第一架战机。

1930年3月16日,在”苏区”与”白区”交界的湖北省大悟县宣化店陈家诃上空,忽然出现一架飞机,它掠过鸡公山的顶巅,像醉汉一样摇摇晃晃地盘旋着,然后沿着竹竿河上游的诃道由北向南飞行,”膨”的一声扎在河滩上,滑出了几十米远后停了下来,飞机的尾巴上画着一枚国民党的党徽。”铛、铛、铛”,刺耳的钟声过后,河南罗山县第1区第10乡赤卫队大队长陈国清在派人向上级报告的同时,组织一群衣不遮体的农民举着锄头、长矛、鸟枪铺天盖地地冲来,迅速把飞机包围起来。

几乎与赤卫队一同赶来的还有一群身着长袍、头戴礼帽、举着”汉阳造”的人,他们是维护旧势力的民团。一边是共产党的赤卫队,一边是国民党的民团,双方都扑向了这架飞机。很快,河滩上出现了锄头、长矛对”汉阳造”的争斗场面。不久,罗山县地方武装营营长郑猛子带领30多名红军战士,与赤卫队员密切配合,经过一场你死我活的厮杀,击退了反动民团的进攻,民团骂咧着扔下几具尸体逃跑了。赤卫队员们迅速包围了这架国民党飞机,无可奈何之际,飞行员打开舱口,举着双手走了出来,并不停地喊道:”我是飞行员,请各位父老不要伤害我。”

赤卫队员们俘获一架国民党飞机的事,很快报告给驻扎在陈家河附近的红军部队和陈家河苏维埃乡政府,红军部队首长很快就收到鄂豫皖苏维埃政府的回复:不但要保护好飞机和飞行员,而且要立即将飞机运送到鄂豫皖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新集(今河南省新县)。在被俘飞行员的指点下,陈家河的赤卫队员和红军部队官兵一起,将飞机大卸六块,黄安县紫云区第3乡工农民主政府主席吴行干挑选150名身强力壮的人组成搬运队,用马车装、马驴驮、用人扛,翻山越岭,披星戴月,在沿途工农民主政府组织的4000多人半个月的协助下,终于将这架飞机运送到新集。

俘获的国民党飞机运到新集后,在钱钧、龙文光和红军里几个懂得机械的人共同努力下,飞机又重新组装起来。鄂豫皖军委负责人徐向前心中一阵狂喜,在飞机前好生端详了一会儿后,又围着它转了两圈,他手摸着飞机的翅膀,心中突然生出一个大胆的设想:为我所用。回到军委指挥部后,徐向前立即叫来曾在莫斯科航空学校学习,刚刚分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工作的钱钩,并派人找来被俘飞行员龙文光。听说中共军委的人专门找他,又看到院门口站着两个持枪的警卫,龙文光的心猛地沉重起来:”完了,这一定是最后的审讯。”

当龙文光心惊肉跳地走进指挥部后,发现一个长着娃娃脸的小红军不但给他搬来一把竹椅,还给他端来一碗冒着热气的茶水。

“叫什么名字?””龙文光。””在哪个部队供职?””航空署驻汉口第四侦察机队。””怎么飞到苏区来了?””从汉口飞往开封执行通讯任务时,汽油耗尽了,只能迫降……”一番简筒的对后,龙文光得知问话人是大名鼎鼎的徐向前。

他请徐向前帮他找来几个帮手,和钱钧一起,把拆散的飞机重新组装起来,并在机身涂上一层银灰色的油漆,又在机翼上用红漆精心描绘了两颗醒目的红五角星,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将这架飞机正式命名为”列宁”号。从此,中国工农红军有了第一架飞机–“列宁”号,中国工农红军有了第一个飞行员–龙文光。不久,中央军委决定成立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航空局,局长由飞行员龙文光兼任,政治委员就是曾在莫斯科航专学校学习过的钱钧。航空局设在新集北侧的普济寺院内,并在普济寺院外修建了一个占地一百多亩的飞机场。后来,为便于飞机起飞降落,又在黄安(今红安)与麻城交界的紫云区和皖西的金家寨,同时修建了两座飞机场。

飞机修好了,飞机场也修好了,但却没有飞机发动机运转需要的汽油。当时,苏区正被国民党军队包围着,连点灯照明用的煤油都用菜籽油代替,何况是价格昂贵的汽油呢?正在大家束手无策时,大家得知,国民党34师师长岳维峻在一次战役中被红军俘虏,他的女婿是个大商人,且时常来苏区探望岳维峻。红四军司令部抓住这个机会,要求岳维峻的女婿为我军购买汽油。在岳维峻女婿的周旋下,红军很快便购得3000多公斤汽油,解了燃眉之急。

“列宁”号终于重新飞了起来。它的第一次飞行是在1931年7月,搭载红4军政委陈昌浩到金家寨,然后,到敌占区的固始、潢川、光山等地进行军事侦察与空投传单。1931年9月8日,”列宁”号远征汉口,进行军事示威。”列宁”号的这一举动,使武汉三镇的国民党政府惊恐万状,迫使他们对一些重要的军事要地进行灯火管制,以免成为”列宁”号的进攻目标。当时,武汉报界纷纷刊登了”列宁”号行踪的消息,就连武汉政府办的《扫荡报》也不得不这样惊呼:”共军’列宁’号飞机近日连续强扰潢川、汉口等地,现有关军方已通知各地严加防范”。

1931年11月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4方面军在鄂东七里坪宣告成立,旋即挥师南下攻打黄安县城。国民党军守敌69师赵冠英部1万多人,依托坚固的防御工事,固守待援。红4方面军围困黄安1个多月,打退了敌人的几次增援,但县城仍是久攻不下,红4方面军军部决定用”列宁”号飞机进行轰炸,配合攻打黄安县城。当时我军没有炸弹,经过龙文光和红4方面军有关人员研究,决定用迫击炮弹代替。轰炸黄安县城的前一天,徐向前等红4方面军领导亲自带着飞行员龙文光,一起到黄安城南高地上观察了敌军阵地,确定了”列宁”号的作战方案。

第二天拂晓,红4方面军司令部向围城部队发出了全线进攻的命令,敌军仍依托工事,进行顽强抵抗。上午9时,”列宁”号飞机在龙文光的操纵下,从东北方向飞抵黄安城的上空,他旋即降低飞行高度,终于看到那条围着城墙的一条弯曲的黄线,这条黄线是国民党守军开挖的战壕。看到飞机来了,从战壕中跃出许多穿黄军装的人,只见他们举看枪,摇晃着帽子向”列宁”号致敬。因为,黄安县城已经被红军围困半个多月了,守城的国民党军看到”列宁”号飞机,还以为是武汉国民党政府派来给他们空投粮食的飞机。龙文光看在眼里,喜在心中,他不断地降低飞机的飞行高度,直到不能再降,几乎在房脊上飞行时,才开始寻找理想的轰炸目标。突然,一所院子房顶上的天线引起了他的注意,他估计,那准是国民党69师的指挥部。龙文光驾驶”列宁”号在空中漂亮地划出一个大弧线,对着那个院子冲了过去,在飞越那个院子时,龙文光投下了两枚迫击炮弹。

瞬时间,硝烟、瓦砾腾空而起,在雪地上企盼空投粮食的士兵们几乎被眼前慑人魂魄的猛烈爆炸声吓晕了,纷纷扔掉手中的武器,哭喊着逃跑,边跑边喊:”共军的飞机,是共军的飞机,已经把咱们的指挥部给炸飞了。”

遭到轰炸后的国民党69师军心大散,加之援军无望,第4天傍晚在师长赵冠英的带领下企图弃城南逃,围城红军乘胜追击,在长轩岭全歼逃敌,活捉师长赵冠英。”列宁”号飞机创造了配合红4方面军首战大捷的光荣战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