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

包头人物:彭德大,身经百战的红军干部,牺牲于固阳县后脑包

彭德大(1911—1940),江西省吉安市人,中共党员。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

民国17年(1928年),参加当地革命游击队,民国18年(192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10月4日,中国工农红军攻克吉安后他加入红军,先后在红十二军、红九军团政治部任文书、秘书、干事等职。民国23年(1934年)随红军主力部队参加了两万五千里长征。

民国26年(1937年)秋,彭德大毕业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10月,任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八旅七一五团一营教导员。不久,奉命到山西崞县一带组织抗日游击队和扩大抗日武装工作。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工作,组建起一个团的游击队伍,经过整训后编进一二O师三五八旅七一四团,彭德大任政治委员。该团纪律严明,英勇善战,驰骋于华北战场,屡建战功,被当地军民誉为”铁军”。

1938年,八路军一二0师遵照八路军总部指示,组建大青山抗日游击支队,彭德大任政治部主任。支队到达大青山后,彭德大被指定主要负责地方工作。为了打开敌后根据地局面,他要求负责大青山以南土默川一带做地方工作的三营教导员姜文华迅速找到地下党负责人贾力更(中共土默特旗工委书记),共同研究建立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办法。在艰苦的革命斗争岁月里,他常教育部队尊重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密切军民关系,检查部队执行群众纪律的情况,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党的民族政策,发动蒙汉群众团结抗日。

1938年12月,八路军一二0师七一五团主力奉命东调冀中地区,大青山支队剩下500多人组成3个支队,分别在绥南、绥西、绥中开展游击战争。彭德大负责指挥绥西分队。次年6月,八路军大青山骑兵支队建立后,彭德大任政治部主任。在一次战斗中,一个国民党的自卫军团长负伤,要求八路军派人为他治疗。彭德大派人接他到支队疗伤,并亲自看望,为他喂水喂药。这位团长深受感动,发誓说:”我这条命是彭主任给的,以后坚决抗日,决不反共”。此后,这位团长经常给彭德大提供情报。为争取防共第二师抗日,彭德大多次研究制定争取计划,并派人到该师做争取工作。他还写信给该师师长韩伍,详细分析国内国际形势,指出团结抗日是爱国军民的共同目标,敦促韩伍以民族利益为重,参加抗日斗争。后韩伍给八路军提供了大量武器弹药,并掩护八路军政工人员,传递军事情报。

彭德大身兼数职,公务繁忙,但始终保持团结部属、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他严于律已,以身作则,亲自起草文件,处理事务,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他关心下属,干部外出,总是嘱咐要严守群众纪律,注意安全。他在一次感染伤寒病期间,得到一位李大娘的精心照料。病愈后,他带着礼品去看望这位老大娘,并称她是自己的妈妈。由于他平易近人,为人表率,和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广大军民亲切地称他是”我们的彭主任”。

1939年以后,为了巩固大青山革命根据地,粉碎国民党顽固军联日反共阴谋,彭德大领导了绥西地区的反顽斗争。1940年,他召集营连干部部署战斗任务,激励他们为民族解放事业努力奋斗。会后他和陈刚、姜文华等支队领导指挥4个连的兵力攻打国民党自卫军设在万家沟的总参谋部和第三路、第四路军。部队勇猛突袭,一夜之间消灭顽军数百人,缴获了多部电台和大量枪支弹药及日军自卫军的往来信件。自卫军被打败后,四处逃窜。彭德大率都乘胜追击,追至固阳县境内的后脑包时,遇到顽军垂死抵抗。彭德大站在山头,手举望远镜指挥战斗,不幸被流弹击中左胸牺牲,年仅29岁。

战斗结束后,人们把他的遗体安葬在固阳县下湿壕乡的黄麻岭下。新中国成立后,迁葬张家口烈士陵园。

内容摘自:《包头市志(卷一)》2007年6月

资料汇辑:黄翔,网名“阴山小虫”,包头市本土文化研究中心 秘书长、包头九原博物馆 理事、包头烹饪餐饮饭店行业协会 副会长。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尝百般滋味。

相关链接:

◎ “解读包头”专辑

◎ “包头记忆”专辑

◎ “包头文库”专辑

◎ “包头古迹”专辑

◎ “包头地名”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