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大渡河上从来没有桥。过河只能靠渡船或索道。如果逢上雨雪天气,这两种交通工具的使用还要受到限制。因而川藏两地文化、经济交流受到了极大影响。
清朝康熙年间,为了解决汉藏人民交通不便问题,康熙皇帝动用十个省财力,筹集白银四万余两,修建了泸定桥。整座桥由桥墩、亭子、桥身三部分组成。

桥身是桥的主体部分,主要是十三根固定在桥墩的铁索,上面铺设木板便于通行。桥头有康熙御书“泸定桥”三字。
1863年5月,石达开率数万兵丁抵大渡河畔,因河水暴涨行动受阻。后同清军谈判拟以一人之命保全三军将士,遭到杀害,全军覆没。
红军的“好朋友”刘文辉
刘文辉是泸定桥“大管家”。因为他曾先后担任四川省政府和西康省政府主席,而泸定桥又在四川和西康两省边界,是两地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刘文辉是刘湘的叔叔,叔侄俩在争权中,刘文辉败走西康,刘湘也并未赶尽杀绝,放他去西康这块小地方当了官。
川康地区的军阀们虽然同在青天白日的旗帜下摇旗呐喊,实则派性林立,各自为王。蒋介石对此很是头疼。一直想借机把势力渗透到这块地盘,苦于没有机会。

狭路相逢勇者胜
1935年5月,红一方面军渡过金沙江,夺取了安顺场后,本打算在就地强渡大渡河。但只有一条船,根本无法满足需求。风高浪急,敌人追兵跟得又紧,一小股人马渡过大渡河后,只好沿左岸北上,一夜行军二百四十里,直抵桥头;大部分沿右岸北上。计划左右两路合围,飞夺泸定桥。
左岸战士们沿着崎岖山路,不顾疲劳,边打边行。离桥头不远,战士们学着敌人点起火把,冒充溃败下来的同伴,骗取信任,接近时再开火。右岸同志们准备过桥时,却发现桥上的木板已被抽掉,只剩下几条光滑冰冷的铁索。

其实在红军到来之前,蒋介石就令刘文辉严守,不给红军通过。后又命刘文辉想办法把桥炸掉。但刘文辉不想把事做绝。
鉴于此次红军北上,蒋介石也在心里把小算盘也打得叭叭响。但刘文辉等也不是吃素的,和红军两败俱伤,让渔人得利的事他也不会干。
等收拾完了红军,他也没有好果子吃。其实不单单他是这么想的,此前的白崇禧也不是照样把红军放走了吗?只要红军不来招惹,打个你死我活还不是让蒋委员长白捡便宜?其实他考虑的也是很现实的问题。

自己作为一省之长,不能把全省最重要的设施毁了,重建也没有财力。这是千夫所指的行为,要遭后人唾骂的。把红军逼急了,对自己没有好处。况且他也是本地军阀,蒋介石的意见他只打算参考,不能全信。
出于上述考虑,他就折衷了一下,把桥板拆掉,在桥上浇油放火,也能起到阻挡红军过桥的作用。蒋介石听他说得也有道理,只好同意照此办理。

但是他们没想到,二十二位勇士,就像二十二只猛虎,不顾生命危险,冒着枪林弹雨硬是往上冲。快到桥头的时候,迎面的火海像不存在一样,一股脑就过去了。两股部队合在一起,敌人仓皇逃窜。这才有了以后的陕北会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