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最苦最累就是爬雪山、过草地了,对雪山的印象,参加长征的老红军回忆最多的就是夹金山,其次就是打鼓山了。本文写的就是红军中两位令人敬佩的英雄彭雪枫、张爱萍过打鼓山的故事,当时他俩是红3军团直属的四个团之一,红13团的团长和政委。
现在达古雪山景色,图片来自网络
现在四川地图上是没有打鼓山的,因为它是以前音译过来的名字,现在叫 达古雪山,海拔最高有4752米,位于四川省阿坝州黑水县境内。打鼓山是中央红军翻越的最后一座雪山,过了这座山,就是芦花镇和毛尔盖了,之后就是过草地。老红军都说翻越打鼓山实际是翻了三座山,上打鼓、中打鼓、下打鼓,中打鼓山最高,现在达古雪山最出名的就是达古冰川,但笔者没去过,对达古雪山认识不多,有熟悉的网友可讲讲。
张爱萍写的一篇纪念彭雪枫的文章中对翻越打鼓山的记叙:“有一次,我们翻过大鼓山(共有三个山峰,一名上大鼓,一名中大鼓,一名下大鼓,以中大鼓山为最高),部队出发时,他走在前头,我在后尾收容落伍掉队者。出发时天气晴朗,但走了一段,突然遇到一场急风暴雨,漫天迷雾,气候骤然变冷,冻得大家牙齿直打颜。到了山顶上,更是狂风呼啸,冰雹象鸡蛋大小,把我们头上戴的斗笠打穿了好多洞。当我爬上中大鼓山顶,雪枫同志还站在那里等我们。我问他怎么不赶快下去,山上冷得很!他说,看部队有无掉队的。接着他对我说:你生病了吗?脸都变紫了,鼻子、眼睛、嘴巴都在流水了!我看着他说:同志!你也是一样!我们再看看部队,大部分同志全都是这样。”
红13团翻越打鼓山时,其实不是爬到最高的山顶再下山,是从海拔稍低一些的群山间的山垭口翻过去的,但那时又冻又饿,加上长征走了9个月体力消耗过大,翻越最后一座雪山困难确实大。张爱萍爬了5座雪山,夹金山、梦笔山、亚克夏山、昌德山、达古山,印象最深的就是打鼓山,其实他在达古山的经历没有说完,还有很重要的一段回忆,这段回忆在张胜写的《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中有记叙。
张爱萍几十年后说爬了四座雪山后,感到体力不行了,没有力气,这种感觉过去是从来没有过的,心里也在想明天能否起来?但是张爱萍谁也没说,还是勇挑重担,处处率先作则,在爬打鼓山时还是率领13团收容队走在最后,收容掉队落伍的战友,帮助他们爬过打鼓雪山,还要背上重要物品。走在最后的收容队可以想见困难很多,往往是面对已超越自己能承受的极限,但为了胜利还是要不断超越自己的极限。
张胜书中写道:“最后一座雪山,一些战士走着走着就倒下了,许多带的是冲锋枪,我舍不得丢掉,就自己挑起来。彭雪枫一直在山顶等着我,说你老兄终于上来了,你挑那么多枪给谁用啊?我一想,是啊,部队一再减员,妈的,一下子全扔到山谷里去了。”看到这里,怪说不得打鼓山在张爱萍心中记忆深刻呢!他经历了千辛万苦。翻越打鼓山,张爱萍也是不断地突破自己的极限。想起了红军歌词,红军都是英雄汉,万水千山只等闲,他们确实了不起!
红军使用的花机关,张爱萍在打鼓山就是丢弃的这种,照片是1936年斯诺在陕北摄
张爱萍和彭雪枫都是性格坚毅,人格高尚的人,他们相互关心、惺惺相惜,都是令人敬仰的英雄。笔者对张爱萍了解多些,他是川东达县人,很敬佩这位川东老前辈,以前第一次看《红军长征记》,有位“艾平”写了好几篇红军长征故事,就模模糊糊记得艾平就是张爱萍,后来多看了点关于张爱萍的书,就对张老了解多一些,对他越来越佩服,也知道了一些他在长征中的经历。
松潘的红军桥,红13团翻越达古雪山前后走过这座桥
【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本公众号只用与学习、欣赏、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