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

800名红军在贵州神秘消失,中央多次调查无果,近70年后揭开谜团

1934年10月,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不得不做出战略转移的决定。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也由此展开。

而在此前的三个月,红六军团成立,并作为长征的先遣队,随即率先展开西征。红六军团由任弼时、萧克、王震等人领导,下辖红17师、红18师两个师,共计9000余人。然而,在西征途中各方势力错综复杂,黔、湘、桂军等势力十分强大。就在10月7日,红六军团在石阡甘溪遭遇黔、湘、桂军的合围。
由于敌众我寡不熟悉地形,部队随即被截为三段。无奈之下,红六军团只得选择分头突围。而在15日,红六军团主力更是在石阡县龙塘镇川岩坝被敌人十余个团阻击。情势危殆,时任红18师师长的龙云率领红52团800余人奉命担任掩护主力撤退的任务。在敌众我寡之下,52团成功地完成了断后任务。

但是,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这支原本800余人的队伍,却与主力部队失去了联系。就连他们最后作战的“困牛山”也杳无音讯,似乎消失在了地图之中。
此后中央曾先后三次派人调查红六军团52团的踪迹,奈何当时行军匆忙缺少记录,贵州地区又多山,实在是难寻消息。这桩公案也直到时隔近七十年,进入新世纪之后才被发现,也算是揭开了这桩困扰无数红六军团人的历史谜团。
当时52团遭遇了什么?他们又有着如何的故事呢?

独特山村民俗,揭开历史谜团

对于52团消失的贵州省石阡县,这个大的地理坐标,军史专家并不难找。根据红六军团的战友回忆,他们也顺理成章地找到了这里。
但是石阡县的地理环境却是山峦众多,同时又有着多达几千平方公里的县域,十几个少数民族,因此要在几十年后找到52团的踪迹显然并不容易。就在走访了众多地区村落后,专家只能确定的是这里确实有红军与国民党军战斗过,但对于部队的番号以及语焉不详的“困牛山”则是一无所知。

这也导致调查多次无功而返。而在进入到新世纪之后的2001年,时任石阡县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杨又铸却在偶然之下了解到了红军部队的资料。
可惜的是记载同样是语焉不详,只是记载了有“100多名红军跳崖”对于地点、部队番号都无记载,不过既然有记载那么想必就肯定是在石阡县内。
就这样杨又铸查阅县志,找到了困牛山村属于石阡县和思南县交界,还通过四处下乡打探得知石阡的龙塘镇有个困牛山。
喜出望外之下,2002年杨又铸前往龙塘镇,开始走访附近的十多个村落,打探关于“100多名跳崖红军”的故事。
终于,在甘溪槽村他发现了乡亲们的一个独特习俗——每当重阳节,乡亲们便要到一座山下焚香祷告祭奠。
重阳节祭奠也并不奇特,可奇特的是全村人都要祭奠一座山。就这样,杨又铸赶到了甘溪槽村,结果终于揭开了隐藏近70年的红52团消失的秘密。

困牛山血战,170余战士突围不成壮烈跳崖

原来就在52团接到掩护主力部队撤退任务之后,作为师长的龙云留下指挥52团剩下的800余人。
当时敌众我寡,我军又不熟悉地形,因此战事很是被动。但是,凭借战士的勇猛作战以及龙云的指挥,他们在朱家坝修筑工事阻拦了敌人的追击。然而,敌人火力凶猛18师52团伤亡惨重;同时为了不让敌人追上主力,剩余的400余人则在龙云的指挥下走十二三到困牛山南撤,意图牵制敌军。
可是如此一来,他们却在困牛山这样一个三面临河、地形险恶之地,400余人被重重包围。面对如潮水般的敌人,战士们奋勇杀敌,要知道此前战士们便已激战两个昼夜,更是因为误食桐油拌饭,导致了许多战士拉肚子。
如此下去自然不是办法,团长田海青说服了龙云,决意让龙云带领200战士沿着崖壁突围,他则率领剩余的不到200战士掩护。

最终,田海青中弹牺牲;龙云则在成功逃出困牛山之后,由于敌人的围追堵截还是被俘,并被叛徒指认暴露了师长身份后,被押解到南昌,最后壮烈牺牲。
而在田海青牺牲后,留在困牛山的战士则没有影响到他们的斗志,坚决反击决不投降。可当剩余的170余名红军战士,在眼见无数群众被国民党军押解着走在前面充当肉盾,又自知无力突围后,在虎井沟的一段悬崖边他们砸毁枪支后,纷纷纵身跳下。就这样170名红军战士,除却了10余名战士外全部殉国。
群众被红军的壮举打动,在国民党军退去后,将他们的遗体找到并全部安葬。至于幸存的战士则因为受伤,同时也是为了躲避敌军追击,多留在了附近村落生根发芽。而甘溪槽村的独特重阳风俗,就是因为当时幸存下来的吹号手陈世荣倡议确立的。

小结

就在困牛山激战三昼夜后,10月24日红六军团与红三军胜利会师,至此也成功完成了先遣西征探路任务。
可52团的800余名战士却几乎都永远地留在了石阡,留在了困牛山。时代幸甚,他们的故事却并没有因为战乱年代记录的匮乏而消失在天地之间,反倒是在近70年后被得以确认。他们宁死也不误伤群众,他们宁死不做俘虏,他们就是英雄,就是中华民族永不磨灭的脊梁。向他们致敬!
参考资料:《“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红色故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