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

邹红军 | 一寸光阴不可轻 十年用心玉汝成——记我和《重庆高教研究》的故事

《重庆高教研究》投稿及审稿要求

邹红军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一寸光阴不可轻 十年用心玉汝成——记我和《重庆高教研究》的故事

11月19日,在湖北省教育学会专业委员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委员会2022年学术年会现场,我终于见到了康翠萍老师,康老师十分和蔼可亲,对我包容有加,这让我久久悬着的心终于得以放下。虽然入职以后,曾经两次想去拜访康老师,但都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如愿。时间回到2020年2月,当时我正在美国查普曼大学访学,偶然间在《大学教育科学》微信公众号上读到康老师一篇文章《培养人的自我意识:新时代高等教育质量观追问》,读完特别激动,觉得文章立意新颖,但也存在商榷之处,于是趁热打铁完成了一篇商榷性文章《驳新时代高等教育质量观是培养人的“自我意识”——问学于康翠萍教授》,赶紧投给《大学教育科学》,结果不出意料,两位外审专家对文章表示了高度的否定。不知什么时候,我偶然加入了《重庆高教研究》微信群,但通常情况下只是“潜水”,偶尔冒个泡,由于本群十分活跃,无意识地提高了期刊的曝光率。3月21日,我便将文章转投《重庆高教研究》,24日进入外审环节,31日收到外审结果,结果几乎再次重演,外审专家有些肯定,但整体不多,更多的是质疑。收到退稿信,我与《重庆高教研究》的缘分也告一段落了。

在很大程度上而言,我们生活在一个排行泛滥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排行榜乐此不疲地提供着“事实”,揭示着“真相”,试图为人们的未来“定向”,大学排行榜自然不能缺席。一日,某排行榜在《重庆高教研究》微信群掀起了波澜,我也跟风发了点牢骚,没想到蔡宗模主编群内@我,让我把自己的思考形成论文,我内心窃喜:这不是给我发表的机会吗,属于暗示型约稿不是?我欣然接受了蔡主编的建议,立刻系统阅读,构思写作,不久便完成了《“打开”黑箱:如何认识大学排行——一个现象学式的批判视角》一文,信心满满地投给了《重庆高教研究》。2020年9月26日投稿,27日送外审,11月2日收到外审意见,外审专家对本文提出了很多批评性建议,外审结论为:“综上,论文暂不符合本刊用稿要求,建议另投他刊”。结果令我很沮丧,于是我就微信向蔡主编汇报了这一结果,没想到蔡主编相约我电话详谈,我们讨论了半个多小时,虽然投稿结果无法改变,但讨论的结果是令人愉快的,讨论所得已经远远超越了论文本身。蔡主编安慰我,虽然文章不乏亮点,但外审结果不佳,编辑部只能作退稿处理,勉励我再接再厉,对文章再做完善,一定会发表的。随后,我根据蔡主编的建议,对文章做了部分修改,再次投给了《大学教育科学》,得益于蔡主编的指导和李震声主编的厚爱,文章得以顺利发表,在此一并致谢。这是我与《重庆高教研究》的第二次缘分,“拒稿”是它的底色。

尽管我两次试图“靠近”《重庆高教研究》,都以被“拒绝”收场,但一来二往,和张海生学长却是熟了起来。在后来的交流中,得知海生学长拥有丰富的论文写作、审稿、发表经验,2020年11月25日,我便邀请他到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元晖论坛”为研究生作了“教育研究问题的生成逻辑”的线上公益讲座。

2021年12月16日,我收到张海生学长微信,告知根据编辑部商议结果,《重庆高教研究》拟成立青年编委会,想邀请我担任首届青年编委委员。收到邀请,我十分意外,但也十分荣幸,《重庆高教研究》一直努力团结青年学者,不唯帽子,不唯称号,在主题策划、稿件审理、宣传推广等方面不断创新实践。26日,首届青年编委会成立大会线上召开,我十分荣幸的成为了其中的一员。承蒙编辑部信任,我倍感珍惜,也觉责任之重。后来,我又受邀担任本刊的审稿专家。2022年8月份以来,我已审稿8篇,为《重庆高教研究》审稿很有压力,因为编辑部要求,如无特殊情况,一般10天内需返回审稿结果截至目前,我都按时保质完成审稿任务,每篇稿件审稿意见在485—1355字之间。

2022年5月28日,海生学长联系我,告知编辑部有意组织“教育数字化”专题,问我能否赐稿一篇,要求6月底交稿,我欣然领命。由于时间有限,我在利用部分博士论文内容的基础上,仓促草就。终于在6月21日完成初稿,然后立即投稿,在经过几轮外审、修改之后,终于在7月16日收到编辑部会审录用通知,这是我在《重庆高教研究》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从投稿到录用,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这就是《重庆高教研究》的速度!这还不是最快的,没有最快,只有更快。“拒稿快、审稿快、录用快”可称之为《重庆高教研究》的“三快”,据笔者目力所及,此“三快”目前刊界少有匹敌。当然,“三快”的背后,是用心、用情和用力,既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注支持,《重庆高教研究》的锐意进取,也得益于大批审稿专家的严谨认真。在这其中,《重庆高教研究》走出的“青年路线”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还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经营小树嫩芽,可得参天伟冠。

2012年,《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更名转设为高等教育类专业期刊——《重庆高教研究》诞生。十年之间,它屡获佳绩,先后进入JST、北大、CSSCI、AMI等核心期刊数据库;2015—2022年,《重庆高教研究》的综合影响因子由0.212上升到3.289,学科排序为12/289;复合影响因子由0.324上升到4.391,学科排序为17/289;人文社科影响因子为3.078,学科排序为11/289;2022年,《重庆高教研究》影响力指数(CI)首次突破400,达到400.068,学科排序为24/289。这些成就是十分耀眼的,十年可以让一份杂志“乘风破浪”,也可以让一份杂志“繁华褪尽”,从一本毫不起眼的普通杂志,成长为诸多作者交口称赞的核心期刊。十年磨一剑,岁月不负人,《重庆高教研究》用自己行动交出了十分了不起的答卷。对于人类来说,十年太短;对于个人来说,十年很长。人生能有几个十年呢?成功固然光彩耀人,但背后的艰辛与不易,只有编辑部的他们知道!

说来也巧,《重庆高教研究》还促成了一段特别的缘分,因我偶尔在微信群极度活跃,得到了王建梁老师的关注,后来王老师邀请我到华中师范大学工作,说实话,在那以前,我从未有过来华中师范大学工作的想法。感谢《重庆高教研究》微信群,也感谢王老师!

在没有看到康老师文章以前,我从未想过会涉足高等教育研究领域,自那以后,我陆陆续续也在高等教育类专业期刊上发表了3篇学术论文,数量不多,且算起行,而《重庆高教研究》宛如一个驿站,将我们连接起来

未来,《重庆高教研究》会用更多意想不到的方式将更多的有志的青年学者连接起来,共同打造青年学者的精神家园,高等教育的学术高地。我们拭目以待!

这是我的《重庆高教研究》的故事,也不仅仅是我与《重庆高教研究》的故事,故事已然开始,正在次第展开……回首过去,年少力薄却得百川之惠;展望未来,治学问道也有阳光雨露,怎一句“感谢”了得!

11月17日,我又收到了海生学长的微信,这次的任务是,为庆祝《重庆高教研究》创刊十周年,嘱我写一篇“我和《重庆高教研究》的故事”,当然义不容辞!

词不达意,心有戚戚,是为记!

邹红军,男,重庆人,教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湖北省“楚天学子”、华中师范大学“桂子青年学者”、中国科协“科技智库青年人才”。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教育技术哲学。近五年,在《教育研究》《南京社会科学》《中国教育学刊》等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三大文摘”转载,参与编著6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湖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等课题5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课题10余项;担任多家CSSCI期刊青年编委或外审专家;获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排名第二)、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等奖项25项。
文字编排:张海生
内容审核:吴朝平 蔡宗模

《重庆高教研究》投稿及审稿要求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