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血一抔魂。六安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六安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惊天地泣鬼神,为名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做出了巨大牺牲,立下了不朽功勋,谱写了壮丽篇章,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大家好,这里是皖西卫生职业学院广播站特别栏目《讲好六安红色故事——老红军精神》,我是播音员张天佑,欢迎大家的收听。
六安,一个红色的革命老区,历史悠久,资源富饶,英才辈出。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缭绕着英雄的气息。在漫长的革命战争岁月里,无数皖西儿女不屈不挠,英勇奋斗,表现出坚贞不屈、无私无畏的崇高品质。
老红军骆斌在安庆被誉为除了黄梅戏之外的另一“国宝”,他的经历几乎就是一部中国人民革命史。1917年,骆斌出生于金寨县双河乡皮坊店王家湾村的一个贫困家庭。他的童年并不快乐。骆斌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得病去世,母亲改嫁,孤苦无依的他被抱养给了远房叔叔。
骆斌想参加红军还是因为小时候的那次儿童团活动,宋毅老人曾经问过他:“你为什么要参加红军?”骆斌回答:“红军是穷人的部队。红军打土豪分田地,铲除不平等,使得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有地种,这正是我追求的。”可尽管是这么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参军之路也并不顺利。1929年,立夏节起义爆发时,13岁的骆斌就参加了儿童团,童音未改就3次投军,历经几番周折后,在15岁时,终于如愿以偿、当上了红军。
至此之后,骆斌踏上了梦寐以求的红军之路,也就此练就了钢铁般的意志。随红二十五军参加长征,后来,又参加了平型关、辽沈、平津三大战役以及解放海南岛战斗,并入朝作战。
无论何时何地,承受着怎样的屈辱他都无条件的相信党。文革期间,骆斌夫妇都是成了“打倒对象”、靠边站 ,抄家、批斗、游街是常有的事。每次批斗、游街回家后,骆斌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依旧坐在书桌前,读毛选和马列主义著作,并不时地用红蓝铅笔在重要章节处作注解。有一次,“造反派”将骆斌夫妇拉去同台批斗,看见骆斌身上穿的是抗美援朝时发的军大衣,“造反派”便将大衣的白里子翻向外面给他穿上,又将他五花大绑地“坐飞机”,并要骆斌双膝跪地接受批斗。骆斌回答说:“大衣反穿可以,但是跪下来坚决不行,我没有反党!没有做对不起人民的事情,为什么要跪下来?”骆斌的爱人想不通,“我们为了新中国的解放和建设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为什么还会要受到如此屈辱?”骆斌豁达地说:“这只是暂时的,要相信党,这种现象不会长久,终会改变的!”
坚定的革命信念,支撑他闯过各种艰难险阻。西安事变发生后,骆斌所在的部队改编为八路军115师。1939年,中共中央为支援江南抗日,骆斌与战友们南下到淮北,被编入新四军三师;1945年10月,他跟随黄克诚将军北上来到东北根据地,加入东北野战军序列,参加了锦州战役等,1949年参加了解放海南岛的战斗;1950年,骆斌随部队入朝作战。骆斌穿遍了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和志愿军的戎装,为缔造人民共和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全国解放后,骆斌先后担任广州军区空军司令部办公室主任,中国民用航空局湖南省民航局政委,安庆地区革委会副主任、统战部部长,中共安庆地委常委、安庆行政公署副专员。
骆斌对子女们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要求十分严格。从小就教育他们要艰苦朴素,不能跟别人比吃比穿,要比就比思想进步、要比就比工作成绩。据骆斌的女儿骆惠萍回忆,“我们当兵前穿的衣服都是大的穿了小的穿,小的穿了再小的穿,一直到不能再穿时就扎成拖把继续用。”有一年,骆斌的一个老战友来到她们家,在院子门口碰见一个身穿补丁衣裤的孩子,便问:“小朋友,知道骆斌家住在哪?”骆斌的儿子一听是找爸爸的,便飞奔回家相告。事后,这位叔叔对骆斌和骆斌的爱人宋毅说:“真不相信这是你们的孩子。
子女工作后,他也会用书信的方式教育孩子。骆斌共有五个子女,都有过当兵的经历,他们到部队的第一个月,便会收到父亲寄来的家信。字里行间都是一个人民解放军战士对后人的期望,一个老父亲对儿女的严格要求 。他要求儿子要好好履行保卫国家安全职责,时刻听党的话;生活上要向低标准看齐,工作上要向高标准看齐,要向好同志学习,对社会不正之风坚决抵制,不能同流合污;经济上坚决不能犯错误,政治上更不允许犯错误。
“撒什么种开什么花,栽什么树结什么果。”在骆斌和宋毅“润物细无声”的言传身教和精心培养下,他们这个革命大家庭几十年如一日,坚定信念、严于律己,艰苦朴素、忠孝传家,孙子们全部成了文化人,共有4个研究生、2个本科生,其中3个是“海归”。他们正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为国家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岁月如潮歌似梦,百年弹指一挥间。先人的心血之痕永远不会被磨灭,时光的刻刀在历史的巨岩上雕琢着他们的丰功伟绩。在这个新的时代里,一路行驶,一路将红色革命的精神发扬光大!感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期再会!
欢迎长按二维码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