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90年9月,广东的天气还很闷热,大街上随处可见穿着短袖的人们,然而,这时,在海关却有一位十分惹人注目的老人,他穿得十分正式,白衬衫和西服,还打着领带。
只见他伸手抓过挎包,从里面掏出了一张港澳同胞回乡证交给了海关的工作人员检查,他的这个证件是新办的,上面没有一个戳印,工作人员问道:“老伯,这个年纪了还来旅行啊?”
老人因深受白内障困扰,眼睛已经不甚能看清东西了,这一路,他几乎不怎么说话,面对工作人员的问题,他开口回答道:“不是,回乡。”
短短四个字,不仅道出了他此行的目的,更让人感受到了他深藏于心底的浓浓的思乡情感。
这位老人就是已经90岁高龄的龚楚,这是他在外漂泊40年后第一次回家。在他的身上,究竟有怎样的故事,他为何会在40年后才再度踏上家乡的土地呢?
在外漂泊40年,晚年回乡定居
1949年,人民解放军胜局已定,深感待在大陆没有好果子吃的龚楚逃到了香港,并改名为龚松庵。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央政府发布了不再追诉国民党军政人员在建国前的犯罪行为的公告,这让龚楚萌生了回乡的念头。他还十分罕见地跟龚庆韶等后辈说道:“你们可以回内地做生意了。”
于是,龚庆韶听从龚楚的建议,回到了广东惠阳办起了一家毛衣厂,他也是第一个在惠阳投资的外商。
值得一提的是,龚楚始终不曾承认过自己叛变革命,他曾说当年示警陈毅和项英的枪声是他自己打的。
龚楚在港办实业的几个亲属都发了财,并为家乡引进了多项投资后,他也终于下了回乡的决定。
有关部门得知情况后,立即向上级指示应以何种规格接待,并如何与之往来等事宜,相关部门作出了批复:
“对龚楚回乡定居依人民内部问题处理,按原国民党中级军政人员接待来往。”
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一幕。龚楚在夫人的陪伴下回到了心心念念的韶关。当地为他举办了接风宴席。
宴会上,龚楚则递上了早已写好的三封信,委托他们分别寄给邓小平、杨尚昆和王震。信中内容大同小异,主要是一些问候和希望能常住故乡的请求。
邓小平得知龚楚回乡后,亲自给他打去了电话,而龚楚在接到邓小平的问候后,老泪纵横。
回乡的头两年,龚楚接待了很多访客,朱德女儿也曾来过,一些历史学者也来采访他,寻找共产党过去的历史。
在谈起红军的事情时,龚楚总是眉飞色舞,意犹未尽,但对于自己离开共产党后的经历却闭口不谈,如果遇到有人追问,他便回应一句“政见不同”。
1995年7月24日,龚楚逝世,享年94岁,按照生前遗愿,家人将他葬在了长来镇的一处荒山上,漂泊了40年的他终于落叶归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