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

【诵读红色经典 传承革命精神】——十送红军泪湿衣

传/承/革/命/精/神

诵读红色经典

革命先烈们浴血奋战,用鲜血换来今天美好的生活,我们必须铭记革命历史。诵读红色经典,传承革命精神,让红色薪火代代相传,让红色教育从小根植孩子心中。让我们跟随老师声情并茂讲述,走进风光如画的故事里,认识这些勇敢机敏的大英雄,聆听探寻红色经典吧!

本期主播—— 钟萍

故事内容——《十送红军泪湿衣》

十送红军泪湿衣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侵占了我国东三省,虎视眈眈的窥视着整个中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难的时刻。而此时蒋介石集团置民族危亡于不顾,仍推行的是“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调集数十万大军对中央苏区进行了第五次“围剿”,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于1934年10放弃革命根据地,实行北上战略转移。

中央决定放弃革命根据地,就意味着大规模的行军没有了后方,没有后方的军事行动万分危险,得做充分的准备。准备之一就是要扩大红军,而这时苏区内可动员的人力资源已越来越少,因为自1933年以来,已有17万青年参加了红军,这个数字意味着苏区内不分男女老幼,平均1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参加了红军。“扩红”干部找到了于都忍受着疟疾折磨的毛泽东,请这位动员过无数贫苦农民加入红军的领导人帮助他们动员群众。毛主席去了,身体极度虚弱的他只讲了5分钟,5分钟内他只讲了一个意思:决心。“决心”这两个字几乎可以概括那时苏区军民所具有的勇气:敌人要闯进来了,我们可以放弃眼前的一切,但是我们必须保留决心!因为,决心可以使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决心可以使我们重新赢得一切!在干部们的努力下,长岗乡407名青年中就有320人参加了红军,而瑞金一县参加红军的青年就有5万之多,于都有6万8千多人参加了红军。

10月16日,参加战略转移的各部队在于都河北集结完毕,从17日开始,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中央红军主力一、三、五、八、九军团8.6万余人渡过于都河,踏上漫漫的长征路。

这是一个离别的时刻。从下午起红军官兵就开始打扫借宿老乡家的院子,他们把水缸里挑满水,甚至还割了些草把房东家的牛喂了。百姓们知道红军要走了,妇女们集中在一起把他们做好的鞋子和缝好的衣袜送给红军,年纪大些的发女拿着针线站在路边,发现哪个战士的衣服破了就上前缝几针;孩子们追着红军的队伍把炒好的豆子塞到红军叔叔的口袋里;另外一些百姓聚集在路边,努力想在队伍中找出自己的儿子或者兄弟。

红一军团二师四团的政委杨成武是闽西长汀县的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不久前,他的一位同乡把他在红军部队的消息带回了老家,他的父母在与儿子失联六年后得知儿子还活着。家里为此派出了一个包括他父亲在内的“代表团”来部队看他,“代表团”里还有他的堂嫂,因为他的堂哥也在这支部队里当连队的司务长。亲人们挑着装满炒米、草鞋、鸡蛋、红薯干、萝卜干、豆子还有兔子和活鸭活鸡的担子,从百里之外出发,居然找到了他的部队。那时四团刚刚从阵地上撤下来休整,团长耿飚告诉他家里人来了,杨成武一进门就看到了担子和站在墙角的父亲。杨成武喊了一声“爹”,他的父亲蹲在地上哭了起来……杨成武14岁背着父母参加了革命,母亲因为不知道儿子去了哪里眼泪都哭干了。四团的红军用丰盛的饭菜招待了亲人们,但是那位当司务长的堂哥外出执行任务一直没能回来。三天过去了,部队要出发了,亲人们也要走了,那位堂哥这个时候回来了。一对夫妻仅仅见了一面就要分开了,堂嫂哭着只说了一句话:“胜利了,就回来!”此刻,杨成武在送行的人群中发现了他的房东。这位60多岁的老人把自己的三个儿子都送进了红军,其中有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她这个时候来到了于都河畔,就是想再看一眼她唯一活着的儿子。杨成武走到大娘身边,大娘紧紧地抱住了他,并塞给他一个白布包,布包里是两个还热着的红薯。杨成武把红薯收下,说了句“我们很快就回来了”,然后就带领部队踏上了于都河的木桥。

这一天的这一时刻,踏着于都河水行军的战士们谁又能想得到,他们的这一走,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足迹踏遍了我国的11个省份,总行程二万五千里;而他们谁又能够想得到他们离开苏区后,身后有80万亲人被国民党军队屠杀……

此时此刻,于都河畔的人们心情是如此的沉痛,妻子送丈夫上战场,母亲送儿子上战场,在婆娑的泪眼里,亲人离他们越来越远,越来越远……无数的火把将于都河水映得通红,映照着出征的队伍,在他们的身后响起了低沉的十送红军……

通过讲革命故事,让小朋友们不忘历史,学习革命先辈为新中国诞生、中国的振兴而艰苦奋斗、不畏牺牲的精神,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让民族精神薪火相传!

本期的故事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编辑:钟 萍
责编:郭金英
审核:黄娟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