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提起革命年代,我们会想到无数英雄挺身而出,为了民族解放大业,他们离别亲人,奔赴革命前线。或许无法再与亲人们相聚,但为了祖国人民美好的未来,他们认为这是值得的。
对于危机四伏的革命工作,我们想到的都是流血和牺牲,其实在革命战友之间也会产生各种情感。艰难困苦的革命环境,因为战友之间的信任和相互协助才能够坚持下去,这就是令人致敬的战友情。
当然爱情和亲情也不会缺少,一对优秀的年轻人,为了彼此共同的信仰和理想而奋斗,他们最终也会走到一起。
今天所讲的主人公,14岁就投身革命,她在革命旅程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还寻觅到陪伴自己的终身伴侣,她就是刘伯承元帅的夫人汪荣华。
14岁的小红军
汪荣华是安徽刘安人,1917年她生于当地一个叫做郝家集的小山村。她家以务农为生,但当地的自然环境不是很好,再加上地主恶霸的盘剥,即使遇上好年景也仅能吃上几顿饱饭。要是赶上灾荒年,有时真的是吃了上顿没下顿,靠出去乞讨才能勉强活下去。
汪荣华十岁的时候,在我党领导下,郝家集创建了农民协会。这些贫苦农民联合起来打土豪分田地,成了土地的主人,再也不会遭受压榨盘剥,大家也对未来的生活有了好的盼头。
汪荣华年龄小,但在农协的宣传下懂得了一些道理。而她能够走上革命道路却是因为自己的姑父冯先卓。冯先卓在复旦大学求学时,接受过革命思想的洗礼,在1927年成为了一名党员。
汪荣华去姑妈家串门的时候,姑父姑妈就有意识培养她的革命理想,让她在幼小的心灵里萌生对革命事业的向往,期望以后自己能够成为像姑父一样了不起的人。
1931年春,红一军来到皖西地区开展扩红运动,14岁的汪荣华报名参加了红军,踏上了实现人生理想的第一步。
优秀的红军宣传员
红军中的女同志并不是很多,所以说汪荣华的入选是非常幸运的。参军后她和几个女兵被分到12师政治宣传部的妇女宣传队。她们的工作任务就是做群众工作,协助苏区政府动员群众,建立农民协会,进行农民运动,并动员大家积极报名参加红军。
经过短时间的培训,汪荣华与同乡郑先茹来到杨柳湾开展工作。
刚开始杨柳湾的百姓对她们还不是很信任,对于当地群众的态度,她们两人也非常理解。两人想尽一切办法,慢慢打开他们的心扉,军民关系渐渐融合了,局面终于打开了。
1932年2月,因工作出色,汪荣华还作为英山县共青团代表,参加了鄂豫皖西北道委召开的青年代表大会,参加会议返回英山后,她也升为英山县第五区石头嘴的少共妇女部长,此时她才只有15岁,已经成为红军中的一位基层干部。
在她积极开展工作,动员群众进行农民运动的时候,第四次反“围剿”作战打响了。但由于张国焘的盲目乐观和对客观状况的错误判断,导致这次反“围剿”的失败,为避免更大的损失,红四方面军只能撤离鄂豫皖苏区,开始了长征。
得知主力部队的行动后,英山县委书记黄新兰,给每个女同志两块银元,还交给汪荣华一封信,让她们拿着信去找红12师政治部,跟随他们踏上了长征征途。
荣获爱情
长途跋涉、困难重重,这对参加长征的女同志们是一种考验,但汪荣华克服种种困难,终于跟随红军来到了四川懋功,在这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将在这里会师。
当时汪荣华跟随红四方面军军政各机关成员,整装列队期待中央代表团的到来。
“来了来了!中央代表团来了”,听见有人喊道,汪荣华见到远处由十几个组成的中央代表团,缓缓向这边走来。
她好奇地问旁边的陈明义“那个戴眼镜的是谁啊?”,陈明义回答道:“不认识吗?那可是总参谋长刘伯承啊!”
对于这个名字,汪荣华可是如雷贯耳,如今终于见到英雄的真容了。
两支队伍会师后,分成了左右两路军,汪荣华分到刘帅率领的左路军,她还被调到总参谋部四局工作,因工作的关系,两人慢慢熟悉起来。
虽然两路军因为某些原因,一个向北、一个向南,但汪荣华与刘帅却面对面、手拉手的有缘结合到了一起。
当刘帅将求爱信交到她手中的时候,汪荣华在读完信后,按捺不住心中的羞涩和激动,她没想到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竟会看上了自己,当晚她把这封信看了又看,一夜未眠。
在答应刘帅的求爱后,他们并肩一起经历了长征中的三过草地的艰难困苦, 也迎来他们人生中最美好的人生佳期。
1936年中秋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而就是在这一天,汪荣华与刘帅在靠近清源河的甘南小镇上,举办了一个简单而又热闹的婚礼,虽然一切都是那么的简陋,但能与心爱的人走到一起,一切又都是那么美好。
此后几十载,汪荣华与刘帅共同经历了抗战、解放战争,终于迎来新中国的成立,建国后他们各自奔赴属于自己的岗位,为这个新成立的国度贡献余生。
他们一生养育了七个儿子,在父母的教诲下,长大后都参军入伍,其中有四个孩子成为将军,一家走出四位将星,在全军中也是很少见的。
2008年5月27日,在刘帅离世22年后,汪荣华也结束璀璨的一生,享年9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