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默契 久违的相逢
——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鲜为人知的背后
涂家福 文/图
近日,暖阳高照,碧空如洗。位于于都县长征第一渡河畔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巍然矗立,气势恢宏。于都县自然资源局全体党员正在碑前重温入党誓词,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长征渡口纪念园里,游人如织,一位身穿军装的讲解员正在为来自广东的旅行团讲述红色故事。
当天,纪念园也迎来了3位特殊的客人:纪念碑碑身原创设计者——于都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寿福,基座浮雕原创设计者——中国美协会员、赣南师大教授刘世群,长征纪念碑建设项目牵头人——时任于都县文化局副局长的张伟。其中朱寿福与刘世群以前从未谋面。他们在纪念碑前紧紧握手合影,留下富有意义的瞬间,共同回味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张伟笑着对他们说:“虽是首次见面,但在艺术创作中,你们有心灵的默契,今天是久违的相逢。”
长征纪念碑项目牵头人张伟(中)、碑身设计者朱寿福(左)、浮雕设计者刘世群(右)在纪念碑前合影
长征纪念园:50万元筹建
中央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壮举,于都是中央红军长征的集结出发地。纪念馆墙壁上的草鞋、第一渡口的小船、群众捐献的寿板,无不见证着这重大历史事件。
“1995年,当年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谭年清提议在东门渡口兴建长征纪念园,以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此议马上得到县领导的一致同意。”站在纪念碑前,张伟感慨万千。
张伟介绍说:“当年县文化局局长陈洁立即向县政府申请经费,县长陈甫华很快批了50万元筹建,其中20万元用来征地修路、30万元建纪念碑。由我负责项目牵头论证及施工,朱寿福负责标识设计。我们当年都才20多岁,初生牛犊不怕虎,满腔热情地投入到设计和建设中,天天去县党史办学习、请教长征历史,到长征渡口现场讨论创意设想。”
1996年,在不到一年时间里纪念园和长征纪念碑顺利建成,为庆祝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张伟至今还记忆犹新:1996年10月17日,于都县委、县政府在中央红军长征纪念园举行万人欢庆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大会,当时场面热闹非凡。
上级批复于都扩大长征纪念园并同意筹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馆后,于都县决定正式建一座“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使它成为发扬长征精神的标志。经研究,碑身沿用第一渡标识图形,并在原设计基础上进行完善提升,尺寸由原来标识高10.18米改为总高19.34米,基座宽由3.4米加至10.18米,寓意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和红军将士,1934年10月18日从这里过浮桥,踏上漫漫征途;基座改为表现长征出发内容的三面浮雕和一面碑文;碑后围栏雕刻八大渡口的画面,象征红军从八个主要渡口渡河出发。2009年,竣工后的纪念碑内容和形式都有了丰富提升。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樊国梁摄)
“每次来到碑前,都感到参与这项工作是我们的一生荣光,值得永久记住。这是共和国不可磨灭的集体记忆。希望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激励一代代中国人为伟大复兴奋勇前进。这是参与设计和建造的同志的共同心声。”张伟说。
碑身设计:造型新颖 主题突出
碑身的主创设计者朱寿福当时是于都县建设局规划设计室一名工作人员。他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长征第一渡标识设计图纸。图纸上清晰标明:碑身是一个简洁对称的船帆,象征中央红军在此夜渡于都河迈上长征路。落款是1996年7月23日。
张伟介绍说,当时曾向全社会征集第一渡设计图标,自己还曾找过中学美术老师。但收到的作品有的是参照人民英雄纪念碑式样,有的则是鼓的形状。最后采用了朱寿福的设计方案。
朱寿福学的是园林规划专业,曾经研究过纪念碑的设计,他的家乡梓山镇山峰坝,就是当年长征出发的八个渡口之一。谈起设计的灵感,朱寿福说,冥思苦想了快一个星期,一天晚上,他突然想到,既然是渡口就应该有船,船上就有风帆,如果用船的造型略显笨重,用风帆的造型比较合适,意在扬帆起航。不过,问题又来了,是用单帆还是双帆还是三帆?如果是单帆,感觉太单一了,如果是三帆,每个帆以120度呈现,感觉没有方向感,想来想去,只有双帆是最合适的,象征工农红军从于都河北岸向南扬帆出发。熬了个通宵,他终于把风帆的造型定下来了。
后来,在省文化厅专家参加的讨论会上,朱寿福的设计图被一致认为“造型新颖、主题突出”,被确定为长征纪念碑设计方案。
目前,在纪念碑底座上,赫然刻着“碑身原创设计:朱寿福,碑座浮雕原创设计:刘世群”字样。“当时经费紧张,县里决定不发设计费,就在纪念碑上刻上设计者的姓名,以示尊重和肯定。”朱寿福脸上充满自豪感。
浮雕设计:历史真实 艺术真实
刘世群教授是我市知名的美术家,数十年从事红色题材创作。他1984年的画作《工农堡垒》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后,被毛主席纪念堂收藏。
2007年,于都县决定邀请刘世群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设计系列浮雕。
他虽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创作过素描《别了,于都河》、油画《长征路上》等,但深知这个任务的的艰巨性。于是,他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和老红军回忆录,观看了有关影视片,并前往于都、瑞金、兴国实地采风、调研,寻找创作的源泉和灵感。他画了大量草图初稿,从10幅精简到6幅,最后浓缩为“集结于都”“倾情奉献”“渡河出发”三个画面。而”渡河出发”这幅,集中表现了红军与百姓依依惜别,负重踏上漫漫征途的悲壮场景。
浮雕“集结于都”
“这巨型浮雕,再现了当年红军长征出发的壮烈场面,思想性、艺术性很强,很成功。”著名雕塑家、《方志敏》《古柏》雕像作者叶国良这样评价。中央美院博导、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马刚则说:“这浮雕有气势有分量。”
“艺术创作既要再现真实的历史情景,又要进行思想精神的提练,更要经得起历史检验。”刘世群说。创作中,刘世群几易其稿。起初,“渡河出发”画面中出现了很多抬伤员的情景,刘世群说,这与历史上分散伤员就地疗伤的历史不符,遂把抬担架改成了抬大炮。这既增加了画面的悲壮感,又还原了历史真实。
细节是浮雕不能忽略的重要方面。刘世群在创作中,注意每一处细节。在“集结于都”中,草稿中火炬偏多,画面满天通红。“最终也修改了。火炬不应多,不能满天通红,避免敌人发现。”刘世群说。
作为浮雕的补充,刘世群还在纪念碑护栏上增加设计了的于都长征八大渡口雕刻画。生动再现了中央红军8.6万人分别从于都梓山的山峰坝,县城的东门、南门、西门,罗坳的孟口、鲤鱼、石尾,靖石的渔翁埠等八大主要渡口渡过于都河,踏上漫漫长征路的情景。
于都长征八大渡口之山峰坝渡口雕刻画
“浮雕生动客观,这就是我想象中的浮雕,刘教授仿佛与我达成了心灵的默契。浮雕极大提高了纪念碑的品位,使纪念碑更加庄严肃穆。”朱寿福说。
回想起当年的创作历程,刘世群依然心潮澎湃:“我很荣幸创作了这一重大题材,也希望我的作品可以更加弘扬赣州的红色文化,激励后人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1
END
1
来源:赣南日报
编辑:曾梓暄
审核:何志清
关注星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