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永存 雄伟丰碑励人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背后的故事
廖福玲/文
责任使然的设计者
“这是当年我设计的《长征渡口纪念碑方案图》。”朱寿福拿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设计图纸。记者看到,历经20多年,图纸已发黄、破损,不过内容依然清晰,包括正立画图、侧立画图、平面图、效果图和设计说明,落款是1996年7月23日。一张普通的旧图纸道出了当年一波三折设计纪念碑的故事。
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于都县委县政府决定在于都东门渡口兴建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并向全社会征集纪念碑设计图标。当时朱寿福任职于都县城建局,从事规划设计工作。不过,那时候他正在参加于都县城东方红大街的拆迁,无暇顾及,只是在闲暇之余听说,有的方案是参照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有的设计是鼓的形状。“我学的是园林规划专业,也曾经研究过纪念碑的设计,再加上生于斯、长于斯,对长征故事如数家珍,总觉得那些设计还没有真正反映长征精神。”朱寿福回忆道。
说起来,朱寿福与长征很有渊源。他告诉记者,他的小爷爷是在长征途中牺牲的,他从小听着长征故事长大。在他的家乡梓山镇有一个山峰坝,就是当年长征出发的八个分渡口之一,小时候经常坐船渡江。因此,他觉得有责任参与这次纪念碑的设计。
差点埋没的设计图
建设纪念碑的意义重大,朱寿福深知自己的所学还不够,于是抽空查阅了许多有关长征出发的史料,寻找创作灵感。东方红大街是于都县的第一个拆迁工程,难度大、任务重,他只能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来构思。
冥思苦想了快一个星期,一天晚上,他突然想到,既然是渡口就应该有船,船上就有风帆,如果用船的造型略显笨重,用风帆的造型比较合适,寓意扬帆起航。不过,问题又来了,是用单帆还是双帆还是三帆?如果是单帆,感觉太单一了,如果是三帆,每个帆以120度呈现,感觉没有方向感,想来想去,只有双帆是最合适的,象征工农红军从于都河北岸向南扬帆出发。熬了个通宵,他终于把风帆的造型定下来了。
之后几天,他细细地琢磨碑身和碑座。他设计碑身高10.18米,碑座长宽各3.4米,寓意1934年10月18日长征从于都河出发;纪念碑周围设计了6个台阶,寓意纪念碑设计时是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纪念碑中间镌刻“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九个红色大字;碑座镌刻陆定一的《长征歌第一首》、叶剑英的诗,再现当年夜渡于都河的真实写照。“碑身和碑座的长度正好符合黄金比例,又设计了6个台阶,视觉上就显得很有气势。”朱寿福解释说。
等他费尽心思设计好图纸后,兴冲冲地找到纪念碑建设指挥部,却得知县里已经召开会议,确定了纪念碑的设计图纸。他不甘心,局里的领导带他找到副指挥长,副指挥长打开他的图纸看了一眼,马上兴奋地说了句“这好像就是我们要找的纪念碑”。于是,副指挥长找到指挥长汇报了此事。经过商议,县里决定重新召开一次会议,并邀请了省文化厅的专家参加讨论。在会上,朱寿福的设计图造型新颖、主题突出,在众多图纸中脱颖而出,被确定为纪念碑的设计方案。
朱寿福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前接受记者采访(林旭明/摄)
重新改建的纪念碑
2004年,经过中央党史专家的反复考证和历史文献的确认,1934年10月18日傍晚,中革军委、中央机关、红军总部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就是在于都东门渡口迈开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于都正式确定为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
为了纪念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在城市改造的同时,县委县政府决定对纪念碑进行改建,对纪念碑的规格和碑名进行修改,碑形保持不变。“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改成“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纪念碑高19.34米,底座边长10.18米,象征红军长征于1934年10月18日从于都河出发。碑座上新增了三幅巨型浮雕,分别以“集结”“出发”“奉献”为主题,周围的围栏上雕刻着红军渡河出发的八个分渡口,表明于都是“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碑座左右两侧镌刻了陆定一和叶剑英的诗,再现了当年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踏上漫漫征途的壮烈场面。
“改建后的纪念碑意义更重大,内容更丰富。特别是三幅浮雕,增加了纪念碑的厚重感。其实我之前的设计图纸上也有浮雕,不过因为当时时间紧,没有足够的时间制作。这次改建加上了浮雕,也了却了我当年的遗憾。”参与纪念碑改建的朱寿福告诉记者。
2009年6月,雄伟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矗立在于都河畔,向中央红军长征出发75周年献礼。此后,来这里致敬长征出发、传承长征精神的参观者络绎不绝。
缅怀先烈,饮水思源,新长征再出发。每当站在纪念碑前,朱寿福都心潮澎拜,“于都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长征精神照亮了我们前进的路。我很荣幸参与了纪念碑的设计,希望丰碑勉励更多的人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本文发表于2019年7月22日《赣南日报》文化版)
来源:赣南日报
编辑:曾梓暄
审核:何志清
往
期
推
荐
解秘 | 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鲜为人知的背后
解秘 | 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浮雕背后的故事
关注星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