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如皋是一方红色沃土。1930年4月3日,这里诞生了江苏省境内唯一列入中央序列的正规红军武装部队——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简称“红十四军”)。如皋市江安镇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地处如皋、靖江、泰兴三市交界,是红十四军的诞生地,也是中共如皋独立支部的诞生地。2022年11月28日,如皋市安定小学“新时代好少年”代表来到江安镇,开展了红色研学活动。
队员们首先来到南通如皋红军小学。这所学校前身是江安镇东燕小学,2020年12月,经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批准,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南通如皋红军小学”。红军小学师生热情接待了队员们,带领大家参观了“红英会”雕塑墙、思红亭等校园景观和校史陈列馆,观看了寻访红十四军老兵吴九成爷爷的短片。浓烈的红色文化氛围让队员们印象深刻。



1926年9月,经中共江浙区委批准,中共党员陆景槐和徐芳德在鄂家埭小学正式成立中共如皋县独立支部。中共如皋第一个党支部的成立,促进了如皋党组织的发展。党支部后发展了一批信仰坚定的革命者,为红十四军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纪念碑碑形为12米高的一把步枪,象征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碑身上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建军纪念碑”几个大字是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题写的。
1930年2月中共江苏省委在上海召开了通如启海泰五县县委书记联席会议,会议上传达了二大的精神指示,任命何昆为红十四军军长。同年3月26日中共通海特委成立,决定于4月3日在如皋西南乡的贲家巷举行红十四军的建军大会。红军指战员和上百个村庄的赤卫军、农协会员2万余人参加了建军大会。因为人很多,天气炎热,贲家巷四口井里的水都被喝光了。
红军小学的小讲解员为队员们讲述了这段《红十四军贲家巷建军大会》的红色故事。队员们听得热血沸腾,那人山人海,红旗招展,锣鼓喧天的景象犹在眼前。


红军小学小讲解员为队员们讲述了徐芳德的故事《传奇印章 铭刻初心》。这枚印章是目前发现的中共组织史上县一级党组织最早的印章”,被认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透过这枚历经血雨腥风的小小印章,队员们感受到了老一辈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仰。

火种广场主体雕塑以三张红色名片为基本元素,形成三座丰碑,旗帜上方有三个圆形的象征中国共产党、红十四军、县级苏维埃政权的镂空标识,标识下方分别标明“中共如皋独立支部”“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如皋工农革命委员会”。雕塑下方平台上有八个大字:“革命摇篮 红色江安”。

回到红军小学,队员体验了一顿“忆苦思甜饭”。虽说是“忆苦”,条件却远胜当年。今天的幸福生活从哪里来?每一位队员心底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安定小学和红军小学的队员一起开展了联谊活动。红军小学的队员们展示了“红军拳”,安定小学队员展示了朗诵《我的自白书》和情景剧《如愿》。队员们用红色节目,表达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

通过实地寻访,队员们更深刻地了解了红十四军的光荣历史。红十四军指战员驰骋苏中8县,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发展武装力量,在敌强我弱的艰苦条件下,历经大小战斗近百次,开辟了约120平方公里中心根据地,被列为土地革命时期全国15块红军游击区之一。尽管不屈不挠的斗争只存续了短暂的7个月,但红十四军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用鲜血唤醒了民众觉悟,在江海大地上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为推动革命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研学归来,队员们用书法、研学小报和研学感悟的方式,表达对先烈的敬仰,传承红色基因的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