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

大田地名之窗丨红军无名战士碑

地名,不仅仅是一个符号,更是一段乡愁,还是一种文化。有地必有名,有名必有典。大田的一街一巷、一山一水,一桥一亭……每一处地名,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蕴含着无穷的故事,都浸润古往今来的风韵。大田县是开展全国“深化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的福建省2个试点县之一,为提升信息社会的公共地名服务水平,传承与弘扬大田地名文化,大田县融媒体中心与县民政局联合开设《大田地名之窗》栏目,将陆续推出我县地名故事,带您探寻大田的街角巷落、绿水青山,感知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沧桑巨变。

红军无名战士纪事碑坐落于大田县屏山乡屏山村朱德红军挺进闽中纪念园东侧。

1929年8月,朱德率红四军出击闽中,挺进大田进驻屏山。红军未到,反动派散布“共产党共产共妻”“红军打家劫舍、杀人越货”等流言,众多乡民躲匿深山 。

某日清晨,一名农妇发现家里丢了一只下蛋的母鸡,几经寻找,不见踪迹。农妇疑虑“自古兵匪一家”,找军长朱德投诉。朱军长责令政治部主任刘安恭查处。农妇原想索赔一点钱,不意红军如此较真,她只好跟着刘主任到操场上集队的红军中逐个“查找”,最后在一个战士前心慌意乱地收住脚步。刘安恭误认为违纪事件有了眉目,下令将该战士关进禁闭室接受调查。

中午时分,送饭的哨兵报告:涉嫌的红军战士在禁闭室里用绑腿自缢身亡,留下一纸遗书:“一只鸡事小,红军声誉事大,我愿用生命来证明红军的清白。我死后,恳请军医当众对我解剖……”

解剖后发现:该战士的胃内仅有尚未完全消化的南瓜粥,不见半点肉丝……到场的族长和长老们震撼了:“红军兄弟死得冤……”“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名不虚传!”肇事的农妇亦“噗通”一声哭跪案前认错。

当族长要依照“杀人偿命”族规处死惹事农妇,向红军谢罪。朱德军长当即制止:红军是工农子弟兵,军民本是一家人。为了一只鸡,我们已经死了一个人,决不可以再死一个人——手心手背都是肉……

“红军是仁义之师,共产党宽容大度……”族长感激不尽,乡亲们选了一口好寿木、一块向阳地,和红军将士一起安葬了战士。因为时局风云变幻,红白势力反复拉锯,立碑弊多利少,乡亲们在墓的外沿砌了两块条石作为标记,同时在墓的西侧种了一棵中华蚊母,众称“纪念树”;农妇在墓的东侧种了一株椤木石楠,自名“赔罪树”,并愧许终身祭扫……

一年一度秋风劲,一岁一回百花红。年年岁岁,“纪念树”的花红艳似火,“赔罪树”的花洁白如雪;岁岁年年,肇事农妇信守承诺,年年祭扫供奉如故。二十度春秋似水流,无数先辈的奋斗牺牲终于迎来了五星红旗的冉冉升起。农妇心怀愧疚、长年自责,没能等到胜利的这一天,过早地走向了生命的终极。解放后,每年清明节前来祭扫的人员换成了队旗、团旗前导下的屏山中小学师生。

岁月宛若过隙白驹,又是六十回暑去寒来。2015年5月,正在闽中苏区组织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国防生开展“重走红军路,锻铸铁军魂”的南京军区后备军官选培办领导在大田县关工委、老区办、党史办、方志办领导口中得知当年红军战士严守群众纪律、用生命维护红军声誉的感人事迹后,与大田县民政局、关工委、屏山乡党委、政府和屏山村两委携手,捐建了“红军无名战士纪事碑”。

从此,“中国高山茶之乡”屏山,增添了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平台;年年岁岁前来瞻仰、缅怀的部队官兵、党政干部、民主党派和中小学师生络绎不绝,美丽乡村屏山因为闪闪红星更加璀璨夺目……

供稿:黄平 王飞 林克源 范立洋 撰文 解放军某部 摄影

编 辑:廖舒晨

编审:林璐统筹:王英德
监 制:叶长江 总监制:颜全飚

喜欢就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