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白沙会议旧址。谢蕤 摄
地处川黔两省交界、赤水河沿岸的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双沙镇曾是当年红军四渡赤水的转战之地。如今,该镇正着手改回曾经使用过的名字——白沙场镇。
11月23日,古蔺县政府官网刊发了县民政局关于双沙镇更名为白沙场镇征求意见的公告。该公告称,“为更好赓续红色血脉,结合双沙镇历史沿革、文化传统实际和发展需要,双沙镇人民政府在召开专家论证会议、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会议、多方走访征求各村(社区)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拟将双沙镇更名为‘白沙场镇’。”
公告表示,根据《地名管理条例》以及《行政区划管理条例》规定,现将双沙镇更名为白沙场镇事项予以公布,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欢迎各界人士提出宝贵意见建议。此次古蔺县民政局征求意见将于2022年12月23日截止。
据古蔺县政府官网介绍,双沙镇是川滇黔边贸集散中心、四川省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示范镇、泸州市南部边贸重镇。全镇幅员198.9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1个社区,123个村(居)民小组,11645户,51287人。双沙也是红军长征的革命老区、四渡赤水的重要转战之地。
公开资料显示,双沙镇原名为白撒,建于明朝初年;清光绪年间将白撒改为白沙;民国十九年(1930年)设白沙乡;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由原白沙乡、河屯乡、马蹄乡、纳盘乡组建成区;1956年合区并乡撤镇,正式命名为“白沙区”,一直沿用至80年代;1982年白沙区更名为双沙区;1992年撤双沙区设立双沙镇,其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史料记载,1935年2月15日,军委直属纵队抵达白沙,在白沙场进行休整,并将总司令部设在崔家祠堂。
2月15日至16日,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博古、王稼祥等中央红军领导人在此召开会议,史称“白沙会议”。白沙会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定:制定了《二渡赤水河的行动计划》,对“二渡赤水”作了具体安排。
古蔺县,隶属四川省泸州市,古为“蔺州”“落鸿”,是奢香夫人故里,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云贵高原北麓,是横向出川重要通道,地域呈半岛形嵌入黔北,西与叙永接壤,东南北三面与贵州毕节、金沙、仁怀、习水、赤水五县(市)毗邻。辖区面积3184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古蔺县常住人口为651958人。
秦汉时期,古蔺为西南夷城,属夜郎国;唐元和元年置羁縻蔺州;明末清初,奢崇明发动奢安之乱,在古蔺设奢王府建国号“大梁”;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永宁县从叙永迁治古蔺场;清宣统元年(1909年),永宁县改名为古蔺,取“古蔺州”之意;民国24年(1935年)中央红军“四渡赤水”,三进古蔺,在境内转战54天,取得了长征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1949年12月10日,古蔺县解放;1960年,古蔺县随泸州专区并入宜宾专区;1985年,省辖泸州市成立,古蔺县属泸州市。
截至2021年12月,古蔺辖17个镇、3个街道、3个少数民族乡,39个社区,246个行政村。人民政府驻古蔺镇。
拥有郎酒,4个国家AAAA级景区,5个国家AA级景区;有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古蔺郎酒传统酿造技艺)、古蔺花灯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先后获联合国“中国区环境规划优秀示范奖”、中国西部百强县、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四川省文明城市、四川省旅游强县等荣誉。
2021年,古蔺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03亿元,年均增长7.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亿元。2022年12月,古蔺县被认定为四川第四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古蔺县双沙镇人民政府
关于“双沙镇”更名为“白沙场镇”的公示
一、双沙镇基本情况
双沙镇地处古蔺县西南缘,赤水河北岸。距县政府驻地41千米。东与观文镇、马嘶苗族乡相连,南连马蹄镇,西与叙永县摩尼镇、麻城镇相邻,北与彰德街道、金兰街道相依,人民政府驻地白沙街社区。总面积198平方千米,辖14个村、1个社区,有村民小组115个、居民小组8个。2021年末,总户数12901户50067人(其中城镇人口4559人,农村人口45508人),境内居住有汉、苗、彝等14个民族。境内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平均海拔940米,平均气温16.5℃,雨量适中。境内交通便捷,西南出海辅助通道321国道—大纳路横贯全境,距厦蓉高速公路出口25公里。双沙是一块红色的沃土,是红军长征的革命老区,四渡赤水的重要转战之地。双沙民风淳朴、资源丰富、旅游景观靓丽,被誉为乌蒙深处的“世外桃源”,川南黔北的“画里乡村”,大纳路上的“璀璨明珠”。双沙镇先后获得“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镇”、“四川省小城镇建设试点示范镇”、“四川省卫生集镇”、“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乡镇”、“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乡镇”等荣誉称号。
双沙镇原名为白撒,建于明朝初年。原隶属于贵州赤水卫,明朝廷在当地设千户所,筑城堡。清朝初年隶属于叙永厅南四屯乐荣里。雍正八年(1730年),白撒划归四川,隶叙永军粮厅。清光绪年间遂将白撒改为白沙。民国十九年(1930年)设白沙乡。1950年解放后由原白沙乡、河屯乡、马蹄乡、纳盘乡组建成区。1952年分为2个区,即7区和14区。1956年合区并乡撤镇,正式命名为“白沙区”,一直沿用至80年代。1982年白沙区更名为双沙区。1992年撤双沙区设立双沙镇,其名称一直沿用至今。虽历经40余年,大部分双沙人仍习惯性称双沙为白沙。
(一)是更好传承红色文化的现实需要
1935年2月,红军长征途经白沙,在白沙场召开了重要的“白沙会议”,在此拟定了《二渡赤水河的行动计划》《告全体红色战士书》等5篇重要文献,这是中国革命的武装力量从弱小走向强大,从艰苦中走向节节胜利的伟大里程碑。红军在白沙场期间还留下很多无不彰显着红军文明之师、正义之师、必胜之师形象的故事。白沙这个地名与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奋斗史血肉相连,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将双沙镇改为白沙场镇,将更好地传承发扬我镇深厚的红色文化基因,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历史、不忘党恩,让“核心有力、信念坚定、群众支持、对党忠诚、实事求是”的长征精神代代相传,彰显双沙人民传承和发扬红军精神,再创革命老区辉煌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融入泸州“南翼”区域发展的必然要求
按照泸州市委“一体两翼”和古蔺县委“一带四区”发展战略的部署,双沙镇属于古蔺南部农旅融合发展片区的中心,是泸州“南翼”红色文化传承带上的核心节点。挖掘好、传承好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在农旅融合之路上率先建成示范,是双沙镇再次把握发展机遇、再创发展辉煌的必然选择。将双沙镇更名白沙场镇,积极在市、县发展战略上主动作为,充分利用政策红利,深度融入区域发展,打造集文化展示、生态旅游、农业旅游等于一体的旅游新高地,是破解双沙镇城镇化水平较低、场镇建设滞后、旅游产业质量不高问题的有力手段,对于双沙在新起点上做足区域特色,优化资源配置,协调区域发展,推动二三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是服务古蔺城市建设发展的客观需要
更名后,双沙镇将全方位提高文旅产业建设发展层级,进一步发挥和巩固南部中心场镇区位优势,对场镇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等进行综合优化提升,努力建成承接古蔺城市建设“南伸”的战略首要之地。随着箭双大道的建成,G352、S317的快速推进和古(蔺)-叙(永)-威(信)、古蔺经小水到双沙快速通道的规划落地,双沙交通网络将更加成熟丰富,并进一步嵌入县城主城区的辐射影响范围,在全域做特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上,双沙将最具潜力和条件成为城区副中心。
(四)是顺应干部群众期盼的应有之举
近年来,双沙更名屡被提及。前期我们也对双沙镇更名为白沙场镇进行了多次座谈调研,广泛听取了基层党组织、人民群众以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并专门征求了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得到了基层党组织、自治组织、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广大干部群众的鼎力支持和衷心拥护,大家一致认同、支持将双沙镇更名白沙场镇,本次将双沙镇更名白沙场镇正是为了顺应广大干部群众的期盼。
四、双沙镇更名为白沙场镇的处理原则
(一)双沙镇更名为白沙场镇不涉及政府机构及人员编制的增减,不涉及公务员及事业人员调动。
(二)双沙镇更名为白沙场镇工作始终本着节约从简原则办理,所需经费由本级财政负担,不讲排场,不搞铺张浪费,不增加上级财政负担。
(三)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更名工作始终,确保干部群众思想稳定,确保政府各项工作正常运行。
(四)机关干部待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城乡低保、最低工资标准等不因改名而降低。
五、公示时间及联系方式
本公示自即日起至2022年11月14日止。
如有建议或意见,请书面或电话与双沙镇人民政府联系。为便于沟通答复,提交意见时请提供通讯地址、联系人姓名及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0830)7922010
联系人:胡江飞
通讯地址:双沙镇白沙街社区行政街148号双沙镇人民政府(邮编:646506)
双沙镇人民政府
2022年11月8日
猜你喜欢:
•郑州官方呼吁:需要有着与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行政区划格局
•盘点 | 民政部:今年已完成13项县级以上行政区划调整事项
•观察丨10年减少100多个县,各地为何热衷“撤县设区”?
•中国考古百年:仰韶村,开启探索史前文化的恢宏序幕
•聚焦 | 河南扩容财政直管县,跟省直管县啥区别?
•关注 | 中国最新城市评级:7个超大!14个特大!
来源:澎湃新闻 双沙发布
作者:蒋子文
编辑:华夏地名
声明:本公众号转载文章仅用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后台联系,我们会按照版权法规定第一时间为您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