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革命烈士纪念碑坐落在江西省宁都县会同乡。纪念碑坐西朝东,由碑座、碑身组成,四周用花岗岩石材围护,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碑身正面镌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革命烈士纪念碑”,背面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字样。碑座刻有碑文,内容如下:
1931年12月14日,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一万七千余人,在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黄中岳领导下,于宁都县城举行起义加入红军。是月16日,在宁都固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下辖第十三、十四、十五军3个军,为红一方面军增加了一个主力军团,为中国工农红军增添了一只劲旅。
1932年3月起,红五军团先后参加过赣州、漳州、南雄水口和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等战役,战功卓著。1933年5月,红五军团第十五军改编为第十三师。1934年8月,第十三师进驻广昌驿前通向宁都的铁掉山、刘桂峰等阵地,是月29日,连续击退敌4个师的进攻,部队伤亡三百余人。宁都群众从阵地抬回大量伤员,集中于会同下村救治,后有许多重伤员牺牲,葬于会同下村山坡上。2002年果农修路发现烈士遗骸和“红十五军”刻字遗迹。
长征途中,红五军团负责掩护中央和军委纵队转移,赢得“铁流后卫”称誉。1936年1月,红五军团改编为红五军,同年11月编入西路军。1937年1月,红五军在甘肃高台与六倍之敌激战九昼夜,因弹尽粮绝,大部壮烈牺牲。
红五军团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为告慰先烈英灵,弘扬革命精神,谨立碑铭志。
革命先烈永垂不朽!
宁都县人民政府立
二〇一四年五月
碑文介绍了红五军团的成立和悲壮历程,深切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读来令人动容、催人奋进。
中原大战失败后,冯玉祥的西北军第5路军被蒋介石收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1931年,第26路军被派往江西“剿共”,失败后孤军驻守宁都。在红军和蒋介石嫡系部队的双重围困下,第26路军进不可攻、退不可守,兵无斗志、士气低落。党组织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派王超等同志通过各种方式潜入第26路军,与该军的地下党员刘振亚取得联系,成立了中共特支,军中的统战工作有了党组织的直接领导。一些在思想上向党组织靠拢的官兵被发展为党员,党组织逐渐壮大,领导力量进一步加强。
九一八事变后,多为北方人的第26路军官兵厌恶内战、要求抗日的呼声更加强烈了,纷纷写请愿书,要求“回北方,打日本”。第26路军官兵的这一腔报国热情却遭到蒋介石的无情训斥。中共特支对此因势利导,一方面积极沟通,真诚团结了一批以参谋长赵博生为代表的中高级军官;另一方面在军中扩大宣传,赢得了更多基层官兵的真心支持。12月初,中共特支在获取蒋介石要求彻查第26路军内共产党员的电文后,随即召开紧急会议,商讨提前起义的准备工作。12月14日,赵博生、董振堂等率所部官兵在宁都起义,宣布加入红军,被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宁都起义的成功,有力打击了坚持内战、不愿抗日的蒋介石集团,同时还壮大了红军队伍,促进了中央苏区的巩固和发展。
1932年2月,红五军团第一次参战,就立下赫赫战功。当时红三军团正围攻江西赣州,由于红军装备不足、双方火力悬殊、久攻不下之时,敌各路援军又纷纷赶到,红三军团处于被包围的险境。迫在眉睫的生死时刻,毛泽东急调作为预备队的红五军团上前增援,董振堂率领红五军团第13军疾驰赣州、杀入战场,众将士手握大刀一顿猛砍,开辟出撤退的通道,使红三军团脱离险境,保护了宝贵的革命力量。
随后,红五军团又参与了漳州、南雄水口、黄狮渡等战役和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在中央苏区周边一路纵横驰骋,大显威名。如南雄水口之战,这是红五军团首次独立作战,也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罕见的恶战。1932年7月9日,国民党军以10个团的优势兵力向红五军团第13军阵地正面发起猛烈反扑,经连续冲击,红13军几乎陷于绝境。在生死关头,红13军全体将士发扬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抡起大刀与敌肉搏,始终牢牢坚守在阵地之上。为了巩固阵地,红五军团总指挥董振堂率四五千名手持大刀的勇士,分四路与敌展开白刃战。据战后统计,有近千名粤军倒在红五军团战士的大刀之下。此役,红五军团一举击溃广东军阀8个团,稳定了中央苏区南翼,为红军主力部队尔后在北线作战解除了后顾之忧。
长征中,红五军团作为全军的后卫,以铁心向党、英勇无畏的精神,在中央纵队的身后筑起了一道血肉长城,掩护中央纵队顺利突围,被誉为“铁流后卫”。
湘江战役中,红五军团第34师在掩护最后一支队伍渡过湘江后,因遭到敌军合围,被阻隔在湘江东岸,陷入孤军作战的重重包围之中,5000多名官兵大部分壮烈牺牲。师长陈树湘腹部中弹,宁死不当俘虏,趁敌不备强忍剧痛把自己肠子绞断,牺牲时年仅29岁。红五军团以巨大牺牲和顽强斗志掩护了中央纵队和主力红军安全渡过湘江。抢渡金沙江时,不足5000人的红五军团奉命在距离江边90里处的石板河阻击敌人。他们在崇山峻岭中与敌人奋战数日,挡住了国民党军追兵的猛烈进攻,保障了中央纵队和主力红军全部安全渡过金沙江。
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懋功会师时,担任后卫任务的红五军团第37团历经千辛万苦翻过雪山,刚到懋功县城东南的达维镇,还没来得及喘息和休整,就接到军委命令,要求他们原路返回盐井坪一线,为会师部队担负警戒任务。该团官兵坚决听从党的指挥,没有任何怨言,忍着饥饿、顶着寒风大雪,再次翻越天险夹金山,坚守在自己的阵地上。1936年1月,红五军团改称第5军,董振堂任军长。1936年10月长征胜利后,第5军编入西路军,西渡黄河参加了攻占甘肃山丹、临泽、高台等战斗。1937年1月12日,第5军在高台县城与6倍之敌苦战九昼夜,因弹尽粮绝,大部壮烈牺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