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三十年代,在赣南闽西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红军,涌现出了数不清的英雄豪杰,这些革命者前赴后继,甘洒热血,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诗篇。时至今日虽然已逾八十多年,当地人民仍然讲述着每一位烈士背后的故事和那一段历史,许多后人认真聆听烈士们革命时期的故事,缅怀先烈丰功伟绩,弘扬和传承大无畏的精神。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当时,最为悲壮的红军队伍,便是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守在闽西革命根据地的福建省军区所属的红军,不幸在敌人的包围之中突围时屡遭失败,省委书记兼省军区政委万永诚、军区司令员龙腾云,主席吴必先、参谋长游端轩、军长吴楚云等在突围中壮烈牺牲,军区领导的十九、二十团及地方游击队已损失殆尽,省委、省苏维埃、省军区也停止了活动。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主力红军8.6万余人战略转移,这就是举世闻名,艰苦卓绝的长征,当时,临时中央作出决定,在苏区留守一支红军队伍,更好地牵制敌人,使之不会快速对主力红军进行追击,为掩护主力战略转移,在当时苏维埃临时中央中心区域的闽赣交界处长汀、武平、瑞金、会昌等地,留守苏区一支5000多红军的队伍,从此,展开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牵制和消灭了大量敌人,有力策应了主力红军长征。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主力红军前脚刚离开根据地,卷土重来的国民党反动派,打着所谓彻底根治“匪患”的旗号,叫嚣“石头过刀,茅草过火,人要换种”,在敌我力量极端悬殊,斗争环境十分恶劣的情况下,中央苏区和闽粤赣边区党组织和红军部队经受了极其严峻和残酷的考验,最终实现了从正规战向游击战的战略转变。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然而,这支留守队伍在打游击的过程中,遇上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敌人全面实行“联保联座”制,大搞白色恐怖和反攻倒算被敌人包围的山上的游击队,生活十分艰难,山下的每条路都被敌人封锁,每隔几百米就有碉堡,山前山后,十步一岗,五步一哨,导致游击队很难与群众联系,衣食住行十分困难,储备的粮食吃光了,只能吃野菜野草维持,晚上只得露宿荒山野岭,还要密切注意敌情,当时值隆冬,天气十分寒冷又不敢烧火,引起敌人的跟着烟进剿。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935年4月间,敌人发动了第二次所谓地毯式“清剿”,并叫嚷要“掘地三尺”“斩草除根”,决不让苏维埃政权“死灰复燃”,一时情况非常紧急,敌人从四面八方向这支部队所在的根据地压迫而来,眼看地盘越来越小。司令员龙腾云和政委万永诚率领队伍来到地处闽赣交界武夷山脉余脉的福建武平大禾乡上湖村,陷入敌人的重围。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红军的干部、战士奋起突围,勇敢杀敌,无不以一当十,然而,敌人越打越多,兵力数倍于红军,装备良好,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很多同志倒在血泊中,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重大的牺牲,这时的敌人从四面八方围了过来,四面是敌人,到处是枪声,这里喊捉,那里喊杀,形势十分危急。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激战中,很多部队被打散,红军虽经奋力冲杀,终因山高林密,国民党封锁严密,队伍未能杀破重围,队伍被冲散,伤亡重大!敌军在地方“铲共团”保安团、返乡团之类的带领下,派重兵封锁了这一带,凭借险要地形,最终突围部队遭到失败。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为了纪念“上湖突围”牺牲的红军英烈,在大禾上湖修建了一座中央苏区福建省党政军机关红军烈士陵园,这些红军高级领导都安葬在这山清水秀,绿水荡漾,生态优美的村子里,每一个人都塑有雕像,以供后人祭拜。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同样,在上湖红军烈士纪念馆里,也记载着这些围剿这支红军的凶手,除了正规的国民党军队之外,还有一支地方保安团这个重要的帮凶,他们比起正规部队其凶残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支队伍便是武平的钟绍葵保安团。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钟绍葵,福建武平岩前镇龙井村人,他父亲有点文化,是一名晚清秀才。因为龙井村是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没有发展空间,这位秀才经过一番左思右想后,跑了十几里地,来到岩前镇,开了一家小当铺,想发家致富。岩前镇坐落在闽粤边境交汇处,距广东的梅县和蕉岭、福建的上杭和武平均不足百里,是一个人来人往、商贩云聚的集镇。但是一个没有背景的小商人的儿子要在这个小镇上站稳、出人头地,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当年兵荒马乱的年头,十几岁的钟绍葵参加了一支小军阀队伍,后来慢慢成了掌门人。随后红军到这里开辟根据地,他的这股势力便藏匿在闽粤赣交界处的深山之中,侥幸没有被红军消灭。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然而,红军长征之后,钟绍葵又得了势,他率领的队伍先是追捕瞿秋白、张亮、周月林,还杀害何叔衡,同时,他对留守的福建省军区的围剿十分卖力,正是因为这个有功,他便从一个连杂牌军都称不上的小地方的民团头领,摇身一变,成为一名国军少将旅长。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剿灭了红军留守部队,钟绍葵以为万事大吉地当上土霸王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厄运也到了。就在这个时候,陈仪当上了国民党福建省主席兼绥靖主任,他一上台便要清剿福建各地的地方武装,对这些地头蛇进行整编,编成地方保安团,对拒不接受整编的武装,再行进剿。这时,钟绍葵接受整编方式成为正规军,被整编为福建省保安第十四团,旋又改为保安第六团,钟任团长,后来他赴南京军校学习,全团被调至福州编散。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钟绍葵从军校毕业后,到省城福州报到,陈仪给他封了个空衔——“第一补充旅旅长”,驻上杭,叫他自己征兵去,这没有一兵一卒的“光杆司令”想当一名名副其实的旅长,招兵买马扩张势力,不久便拥有人枪3000多的队伍,正当钟庆幸自己东山再起时,陈仪却下令调两个团去江西补充其他部队,上杭只留下第三团800多人。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对此,钟绍葵非常生气,一不做二不休,带着余下的一个团的部队,离开了盘踞达8年之久的上杭,投奔驻扎在广东惠州的国民革命军第一五一师去了。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俗话说,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钟绍葵投奔粤军使陈仪很生气,后果很严重,那年清明节期间,钟绍葵回到老家,搬取家小,纠集旧部,被陈仪扣押,随后在上杭监狱门口被杀,其随从也全部诛杀。这个曾经对留守红军造成不小损失的帮凶钟绍葵,最后在内讧中丧生,死于非命,只活了37岁。
本文所有内容(包括不限于文字与图片)均转载自网络,版权所有归内容所属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