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里,有一件珍贵的文物——红军卫校《西实用内科学》教材(简称红军医书)。这本书是1933年3月10日江西瑞金出版社出版,是红军军医学校培养红色医务人员教本。原件存于古蔺县文物保护中心,系国家一级文物。
这本医书,长19厘米,宽13厘米,厚2.5厘米。缺封面封底及扉页,书后3页残缺。全书泛黄,书角皱折、焦脆、磨损,主要内容完整,字迹清楚。该书分三编:第一编传染病学,共24章;第二编,呼吸器病学,共5章,第三编,消化器病学,共8章。每编有总结,各论,每章略述,有病原因、症状、类别,预防、处方、中英文对照等。
红军四渡赤水期间途经太平渡时,街上中医胡大成积极主动为受伤红军伤员治伤医脚,一位红军战士痊愈后为感谢其精心护理,便将红军卫校《西实用内科学》教材赠与胡大成作纪念。1975年,中共古蔺县委将原太平渡“长征纪念馆”改扩建为“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并下发《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四十周年调查、征集革命史料和文物意见》,号召全县人民积极捐献与红军有关的革命文物。同年11月,胡大成的儿子胡廷汉将该医书献出。
这本珍贵的医书曾于1988年被征调到成都进行展出,1991年4月被省文物鉴定小组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尽管从理论上推断,都知道此书应该不是孤本,但医书的形成过程及全国其它地区是否还有遗存等情况,均不得而知。直到2021年4月13日,古蔺县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博物馆胡元炯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是山东济南自称叫林立打来的,说他家也保存着一本红军医书,并和他进行探讨。
林立的父亲叫林金亮,1911年9月出生于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乡发坑村,祖上几代都是乡里不脱产的土郎中,靠几本祖传医书,为乡民们除病去祛疫。林金亮因少时受到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有了从医的念头,在耳濡目染中学了点识药用药的小常识。1929年底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还保送上过红军彭杨军政学校(现国防大学前身)。因为在苏区时的卫校教员说过到了根据地,还要复课考试,于是林金亮在长征开始时将完整保留尚末开课的一挎包书带上踏上了长征路,其中就有《西实用内科学》教材。林金亮到遵义后被分配到五军团卫生部收容队工作。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间,林金亮历任抗大七分校卫生部医务主任、冀中军区卫生部长、河北省军区卫生部长等职。建国后,林金亮历任中央军委中心血库主任、济南军区后勤部卫生处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82年6月病故。
长征途中,在紧张的战斗间隙,红军卫校在贵州遵义也短暂在教会开过课,大部分学员第一次在有明亮电灯的教室中上课。四渡赤水后在川西松岗喇嘛寺以及过草地时,红军卫校都曾组织过学员集中学习。据了解,红军卫校1932年1月成立,朱总司令亲自参加了开学典礼,1937年8月改名为八路军卫生学校(现中国医科大学的前身),其间共招收了8期学员,共计1千余人。1至5期在中央苏区毕业,6、7、8期学员都是在延安毕业。毕业后全部分配到全军各部队,他们是我党我军自己培养起来的卫生干部,通过革命战争的锤炼和成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成为我军卫生战线上的骨干,建国后大部分成了国家军队卫生系统各级领导干部,仅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就有二十多名。如张汝光、江一真、游胜华、阙森华、涂通今等。
1985年,在纪念遵义会议召开五十周年之际,遵义某中学的语文教员李仲猷通过伍修权,将一本医书献给了刚刚扩建的遵义会议纪念馆。据李仲猷老师介绍,他父亲原是遵义开诊所的老中医,红军占领遵义后,一位红军战士(也可能是卫校的学员)负伤来到李老师父亲开的诊所,在疗伤期间,红军伤员说他也是学医的,因有共同语言交谈甚欢。当这位红军战士伤愈出发时,也将一本同类医书赠与李仲猷父亲。
2019年3月,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纪念馆的张东瑞老师,给林立先生提供了他在江西瑞金红军纪念馆拍摄的同一版本的红军卫校教科书,说明现今在江西瑞金也有一本同版医书。
2021年5月,就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前夕,古蔺县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博物馆与云南威信扎西会议纪念馆联合推出了《四渡赤水革命文物联展》。扎西会议纪念馆提供的展览文物中也有一本同版同内容的馆藏医书。
所以,同一版本的《实用内科学》教科书,现在可以肯定的是在江西瑞金、贵州遵义、四川古蔺、山东济南、云南威信都有。而这本留在四川古蔺的医书是不是林金亮,亦或是某位红色卫生工作者所赠,无从考证。这本书第144页、149页中都有“刘怀钦印”的方印,这刘怀钦又是不是留书的红军,但愿以后会有一个圆满的答案。
目前这本医书虽然不能肯定曾经的主人,却依然能够证明在87年前,有一位红色卫生工作者将这本医书视为珍宝,带上了长征的征途,并在四渡赤水期间留给了古蔺乡亲们手中。这本内容显然过时的医书已丧失其专业教材的作用,但其红色宣教作用却越发重大,是与中国革命历史、红军卫生史、卫校发展史及一位红色卫生工作者成长史紧密关联的真实物证,是现代鲜活的思政课教材,将启发青年一代继承红军卫生学员光荣传统,树立为人民献身革命的伟大理想。
来源:古蔺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