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战争年代,有着许多立过战功的战争英雄,他们默默地付出着自己,不求回报。很多的老一辈革命家,在战争结束之后,都过起了隐姓埋名的生活,不再向世人提及曾经的功绩。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同时,也有一些立过功的革命战士,在战争年代与组织失去了联系,他们的功绩也被后人们所遗忘。但是这些人,都应该被历史、被人民所铭记。
如今,很多地方都开启了寻找老兵的活动,为的就是能够让那些在战争年代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的老一辈革命战士,被人们所重新记起,传承他们的革命精神。
事实上,在建国初期,就有很多在战争时期的老红军,老干部,重新的找到了组织,找到了部队。
1950年,新中国刚刚建立,而对于那些在战争中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将士,党和国家都安排了相应的工作,一些则成了各个部队中的高官。当时的贵州省军区司令员杨勇和苏振华,就是曾经在革命战争年代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军官。后来,两人都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在当时,有一位老红军在报纸上看到贵州省军区司令员杨勇和政委苏振华的名字之后,就立即写信给了二人,希望组织上能够给他分配工作。这位老红军是谁?他又如何能够认识杨勇和苏振华呢?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老红军名叫孔宪权,于1911年2月出生在湖南浏阳县。家境贫寒,受尽压迫的孔宪权从小就立志要参加革命。长大之后,孔宪权就参加了红军,投身于革命事业当中。在土地革命期间,孔宪权就参加过多次的对抗国民党反对派的战争。
1931年8月,蒋介石下令对中国红军进行了第一次的“围剿”战争。12月,孔宪权参加了在江西永丰县的龙冈之战。在战场上,孔宪权冲锋陷阵,奋勇杀敌。而正是经过这一战,中国红军击败了当时号称国民党精锐部队的第18师,还活捉了师长张辉瓒。
红军战士的顽强拼搏,使得第一次反“围剿”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而在这一次的战役中,孔宪权也立下了许多的功劳。因此,在1932年,21岁的孔宪权在黄克诚的介绍之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不久之后,由于王明等人的左倾主义政策,导致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国革命陷入了危机的局面,红军迫于形势开始了长征,孔宪权也跟随部队进行了战略转移。一路上,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穷追不舍,中国红军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争。
但是长期这样下去必然对中国红军不利,因此为了摆脱身后的国民党军队,毛泽东做出了重新回师贵州,二渡赤水的战略决策。
在到达贵州之后的1935年2月,娄关山战役打响。中国红军的第三军团十三团在娄关山关北的红花园与当时驻守在贵州的黔军第六团正面交锋。而孔宪权作为当时十三团的作战参谋,也参加了这场战役。
2月26日,孔宪权奉命带着突击队员突袭敌人的指挥所。借助了其他作战部队的掩护,孔宪权所率领的突击队离敌人的指挥所只有不到百米,眼看突袭就要成功,但此时意外出现了。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敌人的援军到了,他们通过遵义板桥,向指挥部赶来。这样一来,原本准备突袭的小队瞬间就进入到了敌人的包围圈当中。很快,敌人发现了这一支突击队,于是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突然暴露在敌人的视野之中,使得突击队员还没有来得及准备,就出现了伤亡。孔宪权立即对战场的形势做出了判断,他命令部下砍倒树木作为掩体,同时借助公路旁的特殊地形寻找掩护,与敌人展开激战。
但是敌人的人数多,火力猛,孔宪权带领的突击队根本抵挡不住敌人一轮又一轮的猛烈进攻。
有的战士,为了掩护队友突围,纷纷倒下,而敌人依旧没有停止的意味,他们要将这支突击队全部消灭!面对敌人的步步紧逼,孔宪权并没有退缩,而是端起了手枪,向着敌人发起了冲锋。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然而随着敌人的一阵枪响,孔宪权的身体瞬间就失去了平衡,跄踉几步之后,摔在了地上。刚开始时,孔宪权还并没有感到任何异样,但是片刻之后,他的下肢就传来了剧烈的疼痛,这时的孔宪权才发现自己中弹了。子弹打在了孔宪权的左腿胯骨处,一共六个弹孔,都向外涌着鲜血。
钻心的疼痛导致孔宪权无法站立,只得平躺在地。敌人在看到孔宪权倒地之后,便如同猛兽般地冲了上来,想要活捉这个作战参谋。
危急关头,孔宪权用尽了全身的力气,翻进了身边的一条水沟之内,作为暂时的掩体。此时的敌人已经杀红了眼,直接向受伤的孔宪权扑了过来。孔宪权掏出了手中的手枪,对着一拥而上的敌人开了数十枪,将数十名敌人撂倒。
打空弹夹的孔宪权,放下了手枪,看着已经冲到面前的敌人,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千钧一发之际,红军的援军大部队也及时赶到,解救了孔宪权。最终,娄关山战役取得了胜利,一共歼灭了600名敌人,这也是红军长征以来取得的首次大捷,具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而在这场战役中,孔宪权表现突出,光荣负伤。在战争结束之后,医护人员立即对孔宪权进行了手术,将他身上的子弹取出。而同样与孔宪权一一起接受手术的,还有同样在战争中看负伤的胡耀邦。
孔宪权与胡耀邦、杨勇、苏振华等人都同样参加这场战役,还成为了亲密的战友。在杨勇等人的眼中,孔宪权简直就是“打不死的程咬金”,受了如此严重的伤还能继续作战,歼灭敌人。
由于孔宪权的伤势严重,因此需要静养。但是当时的大军正在长征,需要时刻保持进军速度。这样一来,组织上为了保证孔宪权能够拥有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养伤,将他安排到了当地的一个财主的家中,同时还为他安排了警卫员和卫生员,并留下了300块的银元供他消费。
就这样,孔宪权被安排安置在了当地,而这一待就是15年。在这15年期间,孔宪权为了生计,拖着残病的身体,卖过杂货,还当过泥瓦匠。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但是尽管是这样,孔宪权仍然坚强的生活着,他始终都相信组织不会忘记自己曾经的贡献。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这让孔宪权分外的高兴。不久之后,孔宪权在报纸上看到了曾经的战友杨勇和苏振华担任贵州军区司令和政委的消息,于是他打算写信给组织,希望能够重新为党和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孔宪权在信中写到:“虽然我的身体残废了,如今还没有工作,但是还可以为国家和人民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请组织上考虑分配工作。”
很快,信被送到了杨勇的手中,当看到写信人是孔宪权的时候,潮水般的记忆瞬间在他的脑海中翻涌。原来曾经那个“打不死的程咬金”还一直在等待着部队回来。
于是,杨勇司令很快就将这一情况向上级汇报。最终上级领导在得知孔宪权的突出贡献之后,决定任命他为第七区的副区长,并恢复了他的党籍。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能够重新的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孔宪权感到了万分的光荣,用尽全力地去办好每一件事。之后,组织上再次安排孔宪权担任遵义会议纪念馆馆长的职务。
作为一名资历老,功绩突出的老红军,孔宪权深知遵义会议对于党和国家的重要意义,在任期间经常亲自去到纪念馆里给青少年或者是年轻官兵讲述革命精神和传统。
在孔宪权的管理之下,纪念馆开办得越来越好,成为了宣传革命思想精神的前沿阵地,而孔宪权本人也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夸奖。
可以看出,不管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孔宪权都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对于组织的安排没有任何的怨言。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而事实上还有许多像孔宪权一样被人们渐渐遗忘的英雄,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铭记他们的事迹,传承他们的精神,让革命者的光辉永远的朗照大地之上。
本文所有内容(包括不限于文字与图片)均转载自网络,版权所有归内容所属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