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

他是开国将军,13岁参加红军,成少将后回乡,却发现母亲正要乞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夏日绝句》

自古以来,哪里有战争,哪里就有人站出来去抗争。百年前,中国危难之际,有多少中华儿女奋不顾身地站出来,为保卫国家而舍弃小家,他们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战斗中,将自己的安危置身事外,将家庭抛到脑后,一心保卫国家,为国奋斗。俗话说“一将功成万骨枯”,在抗战这条路上有多少英雄豪杰战死沙场,又有多少人能够平安归来。

我国有一位开国将军,他13岁时离开家乡,跟随红军征战四方,保家卫国,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胜利。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回乡探亲,在家门口遇见自己的母亲,却潸然泪下。他看见母亲身着破烂衣衫,手里拿着一个破旧的碗,此时正要出门乞讨,没想到自己离家多年,家人却连饭都吃不上,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我们的开国少将尤太忠和他的母亲。

一、年少有担当的孩童

尤太忠出生在民国时期河南信阳的一个小山村,动荡的社会格局使得家境贫寒的尤太忠一家过得更加艰难,全家守着不足一亩的田,挤在破旧的房屋中维持生活。因为贫穷,尤太忠也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从小就帮别人放牛,来减轻家里的负担。但是年幼的尤太忠对知识非常渴望,在放牛的同时他常常在学堂周围徘徊,希望能学到一些什么,能弥补自己不能上学的遗憾。

1931年,红军在信阳地区开展了土地革命,给贫穷的百姓分土地、发粮食,那时尤太忠虽然才13岁,但是在他心里,他感受到革命给老百姓带来的好处,他知道红军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百姓,他便下定决心,要跟随红军一起革命。于是年仅岁的尤太忠非常坚定地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

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后,尤太忠迫不及待的回家将这个消息告诉了他的母亲,尤家都是本本分分的农民,他们也知道红军是在帮助百姓,对于儿子加入红军也非常高兴。但是不久后,红军要转移,尤太忠也要跟随红军一起走,他的母亲却对他十分担心,毕竟他才13岁,上战场能行吗?

俗话儿行千里母担忧,尤太忠的母亲希望他留在当地做后方工作,但是尤太忠非常坚决地说:“放心吧娘,我很快就会回来的!”他的母亲便什么也不说了,帮他打点好行李,嘱托他:早点回来!便目送他出门了。

二、战功显赫的将军

在尤太忠加入红军两年后,1933年,15岁的尤太忠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成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时抗日战争在全国各地激烈进行,尤太忠被任命为396旅17团的团长。

1934年,他接到命令,要掩护上级领导机关转移,而正值此时,敌军从太行山的东西两方左右夹击,尤太忠率兵完成掩护任务后,马上投入到战斗中。他率领的团,与了神头岭伏击战,粉碎敌军九路围攻和百团大战,在青城山、豫北地区等重大战斗和战役中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5年,17岁的他跟随红军队伍开始了漫长又艰苦的长征。面对艰苦险恶的环境,随时都有人倒下,前方还有未知的凶险。尤太忠跟随红军长征时,和队里的人一起啃过牛皮和树根,随着战士们一起抵抗过土匪和凶残的藏民,也经历过身边的人不幸牺牲,还有些冻死饿死的战士。尤太忠所在的长征小队,原本出发时有一百来人,到达长征终点时,仅剩下一半,尤太忠坚持下来了。

抗日战争结束后,解放战争很快又拉开了帷幕,此时的尤太忠已经身经百战,是战场上的老手了。他被任命为中原野战军6旅的旅长,第二野战军兵团2军4师师长,率领了他的部下参与上党、定陶、平汉、兰封等重要的战役。

1947年。尤太忠率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参与了大别山的解放斗争,此后又参与挺进大西南等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为解放新中国做出重要贡献,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新中国成立后,尤太忠被赋予少将军衔。

三、令人心酸的探亲

我国的领导人曾经称赞尤太忠:勇猛战将,有功之臣!在新中国成立后,尤太忠还参与了抗美援朝。在国内局势稳定后,他继续为国家军事建设做贡献,担任军区司令员、军长等职位,还到高级军事学院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弥补自己文化方面的不足。

1959年,尤太忠趁着军事学院的假期回乡探望家人,离家二十多年从未回过家的尤太忠对家人十分想念,如今他也算是功成名就,没有辜负家人的希望,也是时候回家了。回到信阳的尤太忠,走在儿时走过的路上,不禁感慨,这么多年还是没变,到家门口时他发现自己家还是那个土堆的老房子,门还是用篱笆做的。尤太忠正准备推门回家时,却从里面出来一个老人,定睛一看让人忍不住流泪。

尤太忠看见自己的母亲从家里出来,衣服破旧不堪,许多补丁,手里还拿着一个旧碗,正要出门乞讨,伴着蹒跚的步伐,忍不住让人感到心酸。尤太忠的母亲看到他却十分惊讶,赶忙将碗藏到背后,手忙脚乱地看着尤太忠问:“你怎么回来了?”或许是怕儿子内疚,她还解释说刚刚是要出门去串门。

尤太忠忍不住一直流泪,家里其他人都不在了,就剩下母亲一人在家靠乞讨度日。在他抗美援朝归来时曾写信要将母亲接到自己住的地方一起生活,老太太却接连拒绝了,如果不是自己这次回家,还不知道老母亲过的是这样的生活,他的心里充满了内疚,他对母亲说:“娘,再也不让您受苦了!”他安顿好母亲后,对当地的人民情况进行了了解,也接济了周围贫困的村民。

结语:

尤太忠少年时就英勇参军,一生战功显赫,后来更是被授予少将的军衔,而身为将军的他却在功成名就后回乡探亲时发现,自己年迈的母亲靠乞讨才能生活,不禁留下内疚的泪水。都说忠孝两难全,尤太忠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为祖国的事业鞠躬尽瘁,令人钦佩,但却不知道年迈的母亲过着拮据的生活,而他的母亲却不抱怨也不与人炫耀自己儿子的功勋,过着自己平平淡淡的生活。

尤太忠在特殊时期选择抛下家庭为国而战,将小家放在大家之后,才忽略了关心母亲。如今我们没有战争的困扰,没有繁重的社会压力,生活也越来越富足,所以对于家人,我们要时常关心他们,使得小家幸福美满,国家才能越来越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