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

政治军事奇才,从红军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妙计迭出的我军大将

十大大将闻名遐迩,我们自小就对他们传奇经历耳熏目染,他们的名字早已家喻户晓。按照排名先后他们分别是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粟裕大将排名第一,实至名归,尽打神仙仗!排名第三的黄克诚大将也绝对是位政治、军事奇才,堪比古今中外伟大的政治军事家。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黄克诚大将,1902年10月1日出生在湖南省永兴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湘南起义中领导了永兴年关暴动,并率部随朱老总上了井冈山。

之所以说他是政治、军事奇才,我们从他在几次革命关键时刻的精准判断,可以清晰地看见,并且他的判断都已经被历史所证明。

1930年,黄克诚大将反对攻打中心城市的军事冒险主义。他的《我在红三军团的经历》中曾有关于这段历史的回忆:

现在,形势虽然有所好转,红军也得到发展壮大,但敌强我弱的总形势并没有根本改变。靠我们现有的力量去夺取中心城市,无异于以卵击石,很有可能重蹈以往几次失败的覆辙。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932年初,临时中央提出夺取中心城市的方针,他提出异议,坚决反对冒险攻打赣州,但未被采纳。

赣州城位于赣江源头章、贡二水汇合处,东、西、北三面环水,只有南面是陆地,四周城墙高厚坚实,地势十分险要,素有“铁赣州”之称,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国民党守军第三军十二师三十四旅,旅长马崑,全旅兵力约3000余人。还有各县逃至赣州城的地主武装约5000人,以及警察队、商团等武装,共有兵力一万余人,守备力量不容小视。同时,还有南面的粤军、北面的中央军随时可以增援。

赣州战役历时33天,以失败告终,红三军团伤亡达3000多人,红一师师长侯中英被俘遇害。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就在红军久攻不克、腹背受敌、部队伤亡严重、多次请求撤退未准的情况下,黄克诚大将冒着抗命的风险,果断率部并说服部分友邻部队一起突出重围,避免了全军覆灭的严重后果。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同意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编3个师,设立总指挥部。蒋介石也不再坚持派军官到八路军任职,只往八路军总部及3个师派联络参谋1人。

但是在红军改编之初,一度取消了政治委员建制,政治机关的功能大为削弱,部队中旧军队习气有所抬头。

黄克诚大将在深入部队调查研究后,向中央建议恢复被取消的政治委员制度,很快被采纳,这对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保持人民军队的本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政治委员制度的贯彻执行,使八路军始终保持的强大的战斗力。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黄克诚大将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当属抗战胜利后,建议中央出兵东北的前瞻性的伟大决策。

1945年9月14日,他以个人名义向中央提出《对当前局势和军事方针的意见》,建议立即派部队赴东北,并应尽量多派,“至少应有5万人,能去10万人为最好”,以创建一块大的战略根据地。

9月23日,中央军委即令黄克诚率新四军第3师主力3万余人进军东北,胜利完成挺进东北的战略任务。

黄克诚的天赋深受彭总的赏识,他特别喜爱这位共产党的战略家。黄克诚高度近视,总是带着眼镜,彭老总认为他带着眼镜,标志性太强,很容易成为敌人重点关注的对象,彭总怕他出现闪失,严厉要求他不许再上一线。

黄克诚大将的为人更是令人敬佩,堪称共产党人的楷模。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中国成立后,黄克诚一家住在北京南池子一个四合院里。由于房子年久失修,经常漏雨,他的卧室漏雨最为严重,下起大雨他都需要放置多个脸盆接雨水。

管理部门多次劝黄克诚搬迁,但他则婉言拒绝:“那得需要多少钱啊!现在很多群众住房还很困难,我们住的要比他们强很多倍,还是把钱省下来给他们吧。”

黄克诚生命的最后年头,重病缠身的他拒绝治疗和用药。他说:“我已经不能为党工作了,请不必为我浪费国家钱财,把药留给能工作的同志用吧。”他反复强调:“我这样一个油尽灯枯的人,为人民做不了什么,为什么还要花费人民的钱财来治病?”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986年12月28日,黄克诚大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人民日报》如是评价:

黄克诚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军队卓越的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黄克诚同志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的逝世是我党我军的重大损失。”

本文所有内容(包括不限于文字与图片)均转载自网络,版权所有归内容所属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