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东旭
“这份文件交给你们的首长,不然要不了半个月,苏区就不存在了!”
1934年9月20日,江西赣北第四区“剿共”保安司令部,司令莫雄将一份文件交给我地下党员刘哑佛。
红军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提前半个月进行长征。
毫不夸张地说,莫雄送的一份文件,挽救了红军。
真有那么大的影响吗?我们看看文件的内容“铁桶计划”就知道了。
【准备出发西征的红军】
(一)县长发言,石破天惊
1934年9月下旬,江西庐山牯岭,蒋氏正在召开最高军事会议。
“由于作战不力,我们第四次‘围剿’失败,说明我们的战略方针出了问题,现在我把诸位召集到这里来,就是要大家献计献策,无论尊卑,都可以知无不言。”蒋氏诚恳地说。
在座的蒋军将领纷纷发言,蒋氏越听脸色越难看,没有一个说到点子上。
在此之前,蒋氏曾经“不耻下问”,到军队向下层军官请教,甚至到乡下向老学究求教,都没有得到“剿灭”红军的理想答案,这时候他不禁眉头紧皱。
“我要发言!”
就在会议快要结束时,一个小人物站立起来。
他的一番话石破天惊,差点改变了中国历史。
这个县长,名叫柳维垣。
柳维垣,湖北黄陂人,1892年生,警官学校高级研究班毕业,曾参加过辛亥革命,当时的职务是黄陂县长。
因黄陂位于苏区外围,所以他一个小县长应邀参加了这次高级会议。
“我以为,对‘赤匪’的四次作战,无论在战略上或是在战术上,我方的处置都是失败的。”柳维垣不慌不忙地说。
此言一出,语惊四座,因为四次作战的总指挥就是蒋某人,这是打脸蒋氏啊。
蒋氏就在会议现场,他一旦发怒,柳维垣这个县官可就惨了。
会场顿时鸦雀无声,寂静得吓人。
可是出乎意料,老蒋并没有发威,反而和颜悦色地:“好!说下去,说下去。”
蒋氏的态度让柳维垣受到鼓励,开始侃侃而谈:“我认为,我们这次应采取堡垒战术,从外向内,层层构筑碉堡,稳扎稳打,一步步前进,从四面八方向赤化区中心进行推进。”
“因为赤化的面积,只有区区五万平方公里,方圆几百公里。假如能按照上述战法,估计不到一年,就可以完全将‘匪区’从地图上抹掉。”柳维垣说。
蒋氏脸上露出了笑容,对方发言完毕后,蒋氏起立鼓掌,其他人纷纷附和,现场爆发出雷鸣般掌声。
柳维垣的建议被蒋氏采纳,柳维垣也一步登天,在南昌行营第一厅专课第六课担任课长,升任少将。
蒋氏让他专门负责碉堡设计指导事宜,堡垒政策全面化、系统化、完善化工作也归他全权负责。
柳维垣青云直上、受宠若惊,对蒋氏肝脑涂地。
同年7月,柳维垣向蒋氏献出了自己编写的《剿匪部队协助民众构筑碉寨图说》、《构筑碉堡的具体办法和规定》。
蒋氏加以研究,并予以完善,提出实施方案。即把苏区及其邻近地区划分成诸多网格,分网分区筑垒,军队一到,即建碉堡,步步为营,梯次向前推进。
各碉堡之间的距离恰到好处,相互依托,相互增援,形成纵横交错的火力网。
蒋军这样做居心险恶,红军又是如何应对的?
(二)博古犯错,苏区告急
1934年7月,蒋军以优势兵力,先后突破了红军的外围防御,直向苏区扑来。
当时中央红军总兵力不到10万人,粮食供应都成了问题,弹药更是极度匮乏,加之这半年一来我军连续作战减员严重,每个作战师已不足4000人。
当时,决策者博古执行错误路线,他的“军事顾问”是李德。
此人照搬他在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学到的军事理论,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方针,说白了就是跟蒋军硬碰硬,“寸土必争”“寸土不失”。
这对于人少枪少的红军来说,简直就是以卵击石,是一场灾难。
如此错误方针产生了可怕的恶果,一个多月下来,红军损失惨重。
至1934年9月,当时的中央苏区由鼎盛时期的28个县,减少到8个县。
陈毅对此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说苏区地域狭小,狭小到“拿梭镖一捅都能戳穿”。
可见,苏区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
可是事态依旧在发展,蒋氏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战果,他使出了更狠的一招。
(三)蒋氏毒计,苏区危急
经过近两个月的“围剿”,“堡垒政策”大见成效,到了收获的时候。
9月下旬,蒋氏在庐山牯岭召开蒋军高级将领参加的秘密军事会议。
牯岭,是一个圩场,坐落在1000多米高的庐山顶上。
这次秘密军事会议就在离圩场不远的一座礼堂里召开,整个牯岭都置于严密的警戒之中,一片肃杀之气,让人不寒而栗。
会议上,陈诚宣读了最后将红军一网打尽的“铁桶计划”:从十月中旬开始,出动150万大军、270架飞机、200门大炮,以分进合击、铁壁合围的所谓新战术,从四面八方形成密不透风的包围圈。
还计划配备1200多辆军用卡车,快速运送8个师的部队实施机动截击,妄图在1个月内将中央苏区的红军完全消灭,将苏区从地图上抹去。
具体措施是,首先出动12个师的先头部队在大包围圈尚未形成之前,夜以继日在苏区四周抢占地盘,消耗红军战斗力。以迷惑红军,使其摸不透蒋军的真实动机,然后突然发力,收紧包围圈。
之后,出动组织数十个师,几十万大军一步步向瑞金推进,形成包围圈,最后将红军主力压迫到很小区域内进行决战。
其中最毒辣的是,蒋氏下令,各“围剿”部队每天务必向瑞金中心推进7-8华里。
这样的速度可以说超级慢,但是每推进1华里,还要求必须布上一层五米高的铁丝网。
而且,每前进5公里,就要构筑一道碉堡群。
各碉堡的设置确保在彼此的视线范围内,不超过200米,使得彼此的火力构成极为严密的交叉封锁网。
对完成此次作战目标,蒋氏信心满满。
在庐山军事会议最后一天,蒋氏精神状态极佳,他满面红光致闭幕词,信心满满地说:“现在大业已握胜券,望各方负责人积极执行会议的决策,毕其功于一役!”
话音一落,掌声雷动。
在场的200多名蒋军将领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恨不能立刻走上战场,建功立业。
唯有一人,虽然也跟着拼命鼓掌,心却揪在一起,眉头紧锁。
他不为别的,是在为红军的命运忧心忡忡。
他,就是蒋军赣北第四行署专员兼保安司令莫雄。
【莫雄】
(四)“总裁”恩人,背后捅刀
莫雄身份不一般,他是蒋氏的“救命恩人”。
莫雄,广东英德人生于1891年,早年是同盟会员,参加过著名的黄花岗起义、护国讨袁、北伐战争,官职最高当过师长。
他救蒋氏的命,是在1922年。
当时粤军叛变,蒋氏时任大本营参军兼粤军第二军总参谋长,砸大本营留守。
叛军万余人包围大本营,蒋氏被困,急忙发电让粤军第四独立旅“救驾”。
担任孙中山警卫工作的莫雄,带了两个营,迅速赶到,冒死把蒋氏从枪林弹雨中救了出来。
蒋氏对他感激涕零,两人成为生死之交。
起初,莫雄对比自己大四岁的蒋氏费非常敬重,觉得他是栋梁,有理想有抱负,一身正气。
可是1925年,廖仲恺遇刺后,蒋氏开始耍手腕,逼迫粤军总司令许崇智下野,夺得粤军控制权。
莫雄对蒋氏的做法感到寒心,已是粤军第四军第十一师中将师长的莫雄,拒绝了蒋氏的拉拢,到澳门闲居。
这时候的莫雄对蒋氏的态度来了个180度的转变,从敬佩到敌视。
第二次粤桂战争时,莫雄还配合张发奎,打起反蒋大旗。
张发奎反蒋失败后,莫退职蛰居上海,后由宋子文介绍在财政部谋了个差事。
在沪期间,他遇到了自己的旧部、原来的11师政治部主任刘哑佛,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刘哑佛,南昌人,是鲁迅先生笔下《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的主角、烈士刘和珍的哥哥。
他1925年就加入组织,但是身份保密,直到在上海相逢,他才向老上司莫雄亮明了身份。
莫雄敬重刘哑佛的为人,进一步结识了地下组织成员严希纯、项与年、卢志英等人。最后他决定为党工作,成为特科的合作者。
莫雄曾经申请入党,被李克农婉拒,觉得他不加入组织,更加更好地为党工作。
1933年底,已经退出军界的莫雄,出现广东老乡薛岳的帐中。
薛岳是蒋氏的得力干将,能征善战,有“虎将”之称。
【薛岳(中)】
这时候的薛岳,是“剿共”先锋,任北路军之第六路军总指挥,负责赣南“剿共”任务。
国人乡土观念很重,无论是在政界还是军界,老乡见老乡,好事一箩筐。
比如军统里,跟戴笠是老乡的江山人非常吃香,甚至组成了“江山帮”。
莫雄来到薛岳这里,自然不会坐冷板凳。
而且薛岳也在粤军待过,也在孙中山的警卫团干过,和莫雄是上下铺的兄弟。
因此,薛岳对老乡、好兄弟的莫雄到来非常欢迎,对他委以重任。
没多久,莫雄在南昌遇到了另一个广东老乡,蒋氏高级幕僚,南昌行营秘书长杨永泰。
莫雄青云直上,担任了赣北第四行署专员兼保安司令。
虽然莫雄也反蒋,但因为对蒋有救命之恩,蒋氏对他很信任,毫不犹豫给他颁发了委任状。
岂不知,这个蒋氏最信任的人,在背后狠狠捅了他一刀。
“铁桶计划”事关重大,策划周密,文件摞起来就有一尺多高,几斤重。
内容包括蒋军的“剿匪”总动员令、各部队战斗序列和各地区的兵力部署。而且还有进攻时间、进攻路线以及作战图表等。
每份会议文件,都打了蓝色的“极机密”字样,而且按文件名称编号存档。
莫雄说:“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到的最阴险毒辣、规模巨大而又布置周密的军事计划!比以前的四次‘围剿’高了一个层次。
【反“围剿”中的红军战士】
莫雄看了后倒吸一口凉气,他知道此计划如果实施的话,红军危如累卵!
牯岭军事会议一结束,他就带着全套的“铁桶计划”文件下了山,星夜兼程赶到德安司令部。
一进司令部大门,就将赣北第四行署专署主任秘书刘哑佛喊到了密室。
这就出现文章开头一幕,莫雄把机密文件交给了刘哑佛。
当时,地下组织成员卢志英在莫雄这里担任保安司令部主任,另一位地下组织成员项与年担任的是情报参谋。
但是为了保密起见,莫雄只召见了刘哑佛。
于是,在牯岭军事会议散会当晚,蒋氏还在做着消灭红军美梦的时候,“铁桶计划”就已经完整送到了我地下党组织手中。
随后,这份“铁桶计划”被紧急送往苏区。
(五)砸掉门牙,舍命送“信”
文件那么多,怎么携带?
为了便于携带,自然要摘抄重点,省略细节,或者用密码代替汉字。
重要的文件放在鞋底的夹层里,其余文件放在衣服夹层里。
送密件的过程也非常惊险,让人想象不到。
在今天看来,距离不算远,但当时交通不便,而且路上层层关卡,越靠近苏区,排查越紧,连个孩童也休想过去。
38岁的项与年为了送出这份生死攸关的情报,到达兴国后,他一咬牙从地上捡起一块石头,狠狠地朝自己门牙猛砸。
旋即,他4颗牙齿混着血沫掉落,鲜血流淌……
一夜过后,项与年双腮已经严重肿胀起来,面目全非,狰狞吓人。
【项与年】
他又抓起一把尘土,塞入自己的头发,从路边捡起一个破碗。
结果,年轻英俊的项与年,变成了一个蓬头垢面、不堪入目的老叫花子,顺利通过了层层盘查,跋涉数天到达瑞金。
最终,这份关系10万红军前途命运的绝密情报,交到了当时的红军总政委周公手中。
周公看了文件摘要后脸色大变,马上作了研究。
10月10日,红军踏上了战略转移的漫漫长征路。
(六)风云突变,提前长征
在收到这份情报之前,红军就开始长征了。
因为蒋氏实施的第五次“围剿”,开始于1933年9月。蒋军步步紧逼,红军连遭挫折,苏区面积日益缩小。
在得到“铁桶计划”的情报之前,红军已经遭受重大损失,已经让负责人意识到了迫在眉睫的危险。
早在1934年4月底广昌失守后,决策层就将红军撤出苏区提到议事日程。
李德的翻译伍修权在回忆录中说:“一九三四年春,李德就曾同博古说,要准备作一次战略大转移。不过那时根本没有打算走那么远,也没有说是什么长征,只准备到湘鄂西去,同红二、六军团会合……大约在长征开始的半年前,就进行了各项准备工作。”
李德在回忆中说,1934年5月,他草拟了一个计划,就包括了“主力部队准备突破封锁”这一构想。
1934年5月,决策者正式提出红军主力撤离苏区,并计划将这一决定报莫斯科批准。
随后,由博古、李德和周公组成的“三人团”,负责转移的筹备和实施。
但在当时,战斗仍在进行,战略转移的决定并没有付诸实施。
同年8月,战况基本结束,战略转移的准备开始了,决定在10月底,最迟11月初突围。
因为根据最初的情报,蒋氏在11月初才会发动对苏区的大规模进攻。
如果按照这一计划,红军根本就走不了,因为蒋氏的计划提前了,苏区还全然不知。
生死存亡之际,苏区获知了蒋氏的行动计划,红军在蒋氏的计划实施之前,提前突围转移。
【周公】
10月中旬,红军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即便是尚未完全实现的“铁桶合围”,也让红军的突围极其艰难和惊险,付出了代价。
12月1日红军突破了四道封锁线,包括浴血湘江,红军由8万余人锐减5万余人,只剩下3万余人。
如果“铁桶计划”的情报没有及时送到,等蒋军实现了全部部署,那么红军将遭受更大的损失。
因此,主席说:“我们这些人能活着出来,搞情报的同志是立了大功的!”
(七)人物结局
莫雄,1949年暴露身份,后到港岛,再回到大陆任职。1980年2月在广州病逝。
项与年,1938年到延安,1949年任辽宁省监察厅副厅长,1978年10月病逝于龙岩。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