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

【龙山故事】 红军围攻龙山城

龙山101个史志故事

028期

2022年1月2日

从1935年3月开始,红军开始进行第二次反“围剿”作战。这次,敌人兵力达到了约80个团。

任弼时、贺龙根据湘鄂两省敌人存在的矛盾,重新考虑了作战行动的方向和作战对象,作出了对湘敌采取守势、对鄂敌采取攻势的方针。

6月16日,红军在湖北省宣恩县李家河召开祝捷大会,贺龙在大会上讲了话。会后,红军挥师返回龙山县境,又打响了围攻龙山县城的战斗。

6月18日,红二、六军团主力部署龙山县城周围,造成攻城之势。

龙山县城位置居高,分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城墙高1丈多,外石内土,城垛间筑有箭墙,每隔百米有一鹿寨。墙外有约1丈宽的很深的护城沟,沟内有水,沟外是木栅,东南西北面均有碉堡。为防红军攻城,国民党部队早已强迫群众在城墙、木栅外遍插桐油熬过的毒竹钉。

守城的国民党部队有刘文华团9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县团防刘紫梁的1个连,师兴周的2个连,加上陈星如、夏成平、李万兴、陈实之、庄洛斌等乡、保、土豪武装,总兵力达3000多人,有步枪2000支,六0炮2门,重机枪5挺,轻机枪80余挺。

守城之敌在北门外的亭寺堡和围杆堡、城西北的慈云庵、东门外的书院、南门外的岩槽门屯兵设卡,日夜防守,每晚还派老百姓到城墙上打锣鸣喊:“小心红脑壳,远处用枪打,近处杆子戳。”

城池坚固,城防严密,这种城防设施,单纯依靠步兵和常规武器一时很难拿下县城。6月19日,红六军团主力撤退,集结于石牌洞、桶车、兴隆街、茨岩塘、洗洛、茅坪、石羔山、猫儿寨一带休整待命,只留下少量部队在县城周围活动。

6月23 日,贺龙亲自指挥红二军团的四师十二团、六师十八团和红六军团的十七师五十团攻城。

贺龙的总指挥部设在新城乡李家大屋,战地医院、后勤保卫机关也设在新城周围。红军用钢炮轰开城东碉堡和亭寺堡,用断粮的办法迫使驻守北碉堡的敌军1个连投降,用断水的办法逼走西碉堡之敌,扫清了除南台堡碉堡之外的其他外围之敌。

接着红军组织多次攻坚战。红军乘胜向东门城墙发起猛烈攻击,贺龙亲自指挥张振汉(忠堡被俘敌师长)用炮把城墙轰开一个缺口,激战通宵未克。此后,红军组织了第三次进攻。红军一面在东南门发起佯攻,一面组织主力部队向城西北角突袭。

前卫部队斩断壕外木栅数十根,直抵城下,被守城敌军发觉,刘文华火速集中轻重机枪50多挺疯狂阻击,城外木栅多处被火力摧毁,双方伤亡300余人,激战通宵未止。

天亮后,攻击城南门的红军在火力掩护下,从城墙下挖地道,把炸药装入棺材,试图炸塌城墙。后被守敌发现,又因天雨,数次作业未成功。红军攻城未克,便采取长围久困战术,或派出小股部队出击,攀爬登城,遇阻即退;或冷枪狙击,杀伤守城之敌;或晚间不断轰击,袭扰疲惫之敌。

国民党龙山代理县长李春庭被炮弹炸死,城内敌军惶惶不可终日,强迫居民通宵守城,并用竹篙、鲁皮纸、桐油做成火把,彻夜燃烧照明。

围城到后期,城内弹尽粮绝,连士兵的皮带、老百姓的钉鞋都被煮来充饥,南瓜叶卖到几百块伪币一张。刘文华两次辛队从北门、南门突围,均被红军击退。刘文化连连向其上级和国民党中央告急,蒋介石遂调陆军,空军增援。

国民党““剿共副司令”张学良亲自乘““白翎号”,在6架战斗机的护航下,飞临龙山县城上空视察,并低空盘旋,投下传单、粮食、弹药等,为守军打气壮威。但大部分粮食、弹药却投到了城外红军阵地。城内部分居民有的乘夜出城逃命,有们投奔了攻城红军。

围城35天,经三次大规模强攻未能成功。7月27 日,红军奉命撤围,开赴新的战场。

编辑/甘秀珍

主播/贵韶华

文字/田晓波

首图/王旭东

插图/甘秀珍

审核/张登赤 彭承忠 田发奎 向明海

出品/湖南天一传媒

中共龙山县委党史研究室(地方志编纂室)

期待你分享到朋友圈

视频|故事|美文|湘西|民俗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让太阳拥抱你

记得这是一个有态度的公众号

喜欢,就点一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