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

他指挥的战斗,3次被写进主席诗词,红军将领中唯一与彭老总齐名

“山高路远沟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是毛主席在党中央和红军抗日先遣队到达陕北之后,为结束长征后由彭德怀指挥的红军打下第一个胜仗而特意为彭老总写下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六言诗。该战,彭德怀歼灭了蒋介石的一个骑兵团,切断了敌人进入陕北革命根据地的通道。

毛主席文武并重,一生书写了许多朗朗上口的诗歌,抒发着其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鼓舞着人们奋勇向前。在他的诗词里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历史人物,比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还有文武双全的魏武帝曹操。一句“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令多少英雄好汉神往着当年三国群雄逐鹿的大气磅礴的历史篇章。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然而,在毛主席的诗歌里也曾出现过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他曾经三次被写进了毛主席的诗词中,为红军立下过赫赫战功,在井冈山时期,更是与伍中豪、林彪一起并称为毛主席麾下的三员骁将。

甚至还曾与彭德怀元帅齐名。他是谁呢?为什么在后来的历史中又鲜为人知?在他的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革命志士黄公略

这个人的名字读起来有一种大气庞然,他就是黄公略,许多人或许对于此人并不是特别的熟悉,但是他的名字一读起来就会令人记忆深刻。

1898年,黄公略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他的父亲黄秀峰是一名私塾先生。能做私塾先生,就说明黄公略的父亲至少是一名秀才。由于父亲有文化,很小的时候,黄公略就跟随父亲学习,读书识字、增长知识。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黄公略原名汉魂,字家杞。从这个名字也可以汉初其父亲厚重的家国情怀和对黄公略的寄予厚望。很小的时候,黄公略就正义感十足,常常会为人打抱不平。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老百姓的生活犹如水深火热一般艰难,他也十分的同情那些贫苦的百姓。

看到儿子如此的富有正义感,黄公略的父亲不禁分外惊喜,但他也同样担心黄公略只是一腔热血,蛮横粗暴而有勇无谋。为此,用心良苦的父亲还特意将苏轼的《留侯论》教给黄公略,并让他熟读会背。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黄公略于是也学会了调节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暴躁面。他了解了留侯张良早年为得到黄石公的指点而不厌其烦,最终得授《太公六韬》这样的珍贵书籍,最终刻苦钻研而精通兵法并辅佐刘邦夺取了天下的建功立业故事。

为此,他特意将自己改名为“黄公略”,以张良为榜样,并立誓做“天下大勇者”。最后,黄公略投笔从戎,开始了其革命生涯。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915年,年仅十七岁的黄公略就参加了湘军,开始了从书生向军人转变的过程。俗话说“乱世从军,宁世从商”,在二十世纪的前半叶,中国处在不断的动荡和分裂割据中。

只有“枪杆子里才能出政权”,黄公略的选择是一种民族意识的觉醒,只有积极投身进步事业,才会最终推动整个民族和国家的进步与发展。

1922年,黄公略和彭德怀考入了湖南陆军讲武学堂,开始接受一些正规的军事训练和现代军事理论的培训。军校毕业后,黄公略回到部队,随即就晋升为副连长、连长等基层军官。

二、偏师借重黄公略

黄公略和彭德怀元帅同年出生,两人早年的经历也十分的相似,而且他们性格也很相近。志趣相投的他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救国爱民的方法,并互相约定绝不贪污、腐化。很早的时候,他们就有着这样崇高的理想和人生信条。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随后的北伐战争中,黄公略作战勇敢,也得到了继续升迁,成为了国民革命军2师30团的少校团副。1927年,黄公略考进了黄埔军校第三期的高级班,在这里,他结识了叶剑英、叶挺等人,并于当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8年,彭德怀与黄公略发动了平江起义,黄公略在起义之后率部留在了平江一带继续打游击,并逐渐成为了红六军的军长。在革命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与挑战,黄公略经受住了炮火的洗礼。

由于黄公略在其后的游击战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深得毛主席的欣赏,毛主席大笔一挥,写就了《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其中就有“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的脍炙人口一句。

“偏师借重”由此可以看出黄公略在军事上的过人造诣,和毛主席对其的青睐。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随着中央苏区的日益壮大,蒋介石坐不住了,在他取得了中原大战的胜利后,就迅速的将枪头转向了红军,开始重兵围剿。

蒋介石第一次围剿就调集了浩浩荡荡的十万大军,但是由于国民党军的孤军冒进,红一方面军根据敌情针对性的布置了口袋阵,最终全歼了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师,并活捉了他们的军长张辉瓒。

这也是红军在和国民党交战中第一次活捉到的国民党高级将领。黄公略作为红一军团的主力,自然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为此,主席还特意写下了“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的诗句,而黄公略正是此战中的一大功臣,正是他指挥红军诱敌深入,活捉了张辉瓒。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第二次反“围剿”时,黄公略向猎户打听小道,最终率领红三军从小道直插中洞,埋伏在山岭两侧。当敌人的一个整编师上万人出现在伏击圈后,黄公略指挥着红三军犹如从天而降的神兵天将,打的国军溃不成军。

此战之后,毛主席称黄公略为“飞将军”,并再次写下了一首诗送给他。“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飞将军”通常指的是汉朝名将李广,而主席将此称号送给了黄公略,可见其在主席心中的地位之重要。

三、英年早逝

1931年6月22日,国民党再次集结重兵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三次围剿战。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黄公略率领红三军连续突围,并迂回到敌人的后方,最后攻打黄陂,歼灭了国军第八师。

在老营盘作战时,黄公略亲自指挥,利用优势兵力速战速决,取得了丰硕的战果。黄公略根据敌情及时调整作战部署,将预备队全部押上,仅用了一个小时就全歼了国军九师的一个旅,为红军第三次反“围剿”奏响了凯歌。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然而不幸的时,当战斗结束后,黄公略为了掩护红7师脱离敌机的空袭,用机枪吸引了敌机的到来,在敌机的扫射中,黄公略不幸中弹牺牲,年仅三十三岁。

一代名将就此陨落,黄公略如果不牺牲,将会是和彭德怀一样的共和国又一位元勋将帅。他的牺牲令党中央悲恸不已。

小结:

革命不怕牺牲,但是革命终有牺牲,每个人都渴望好好的活着,但是总有敌人和反动派不愿意让老百姓好好的生活。为了打破旧社会,创造新中国,无数的革命烈士前赴后继,倒在了为人民谋幸福的道路上。

烈士虽然远去,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英烈,如今的幸福生活绝不是理所当然,放眼望去,地球仍然不太平,弱国小民还是饱受帝国主义的凌辱。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应该缅怀先烈,砥砺前行,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所有内容(包括不限于文字与图片)均转载自网络,版权所有归内容所属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