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

800名红军在贵州失踪,中央红军曾多次寻找未果,70年后真相揭开

👆关注我,了解更多名人轶事👆

2001年,杨又铸被组织上安排到石阡县委党史研究室工作,开始他的党史研究工作。

来到石阡县之后,他通过翻阅资料,发现在石阡县有红军活动和战斗的痕迹,这对杨又铸来说是一件非常令人振奋的事。

接下来的日子,杨又铸对手里的资料进行仔细整理、翻阅,然后他逐渐整理出红二、红六军团在石阡县活动的足迹。

正当他觉得可能再也查不到更多东西的时候,在一次偶然翻阅资料时,他却发现了“100多名红军跳崖”的文字描述。

这立即引起了他的注意,之前从未听说过这件事,这100多名红军是谁?他们属于哪支部队,资料当中的记述是真实的吗?

而他曾经耳闻的“800名红军下落不明”这件事,会与之有关吗?

实地查访探寻红军故事
I AM A SUBTITLE
01

带着这些疑问,激动的杨又铸又翻阅查找了很多资料,他觉得自己在逐渐揭开更多的历史迷雾。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他没有找到跟100多名红军有关的内容。

干坐着等、翻资料可不行,要不去实地走访吧!

怀着激动心情的杨又铸马不停蹄地找到了同研究室的同事,跟他们分享了自己最新的发现。

同伴们坐在一起商量以后,一致同意既然资料里找不到,那就去下边村子里实地调查,说不定老一辈的人口中,能有他们寻求的真相。

大巴车从县城出发,搭载着杨又铸和他的同事,一路到达了川牙坝。

下车之后,杨又铸和同事一路步行到了困牛山,山脚下坐落着一个小村庄。

他们对见到的村民表明自己的来意,并向他们询问100多名红军跳崖的事情。但是奇怪的是,被他们询问的村民听到红军的事就目光躲闪,然后拒绝回答他们的问题。

一连几天都是这样,杨又铸跟同事们没有丝毫收获。

他们不知道村民们为什么不愿意跟他们谈论这个,难道是对他们怀有戒心吗,还是有其他原因?

杨又铸

所以,为了拉近跟村民的距离,杨又铸跟同事们商量之后,住进了村民的家里,跟他们同吃同住。

通过长时间的接触,村民们慢慢地向杨又铸打开了心扉。

通过细致的谈话,他们才得知原来村子里比较年长的老人都亲眼目睹过红军跳崖的惨烈壮举,但是场面太触目惊心、令人心痛,他们不愿意过多的回忆。

其中有一位老人,名叫蔡应举,跟杨又铸谈起这些事情时,他已经94岁了。

但是老人记忆中,关于当年那支红军发生的事情,仿佛历历在目。

“他们到的时候是1934年10月份。”

先遣部队红六军
I AM A SUBTITLE
02

1934年9月,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屡占下风,这时共产党处在长征战略前夕。

中央红军在进行战略转移之前,为了确保安全,他们决定派出先遣部队前去给大部队探路,而红六军团就是这样一支先遣部队。

这支部队由任弼时、萧克、王震主要领导,他们是军政委员会的主要成员。

1934年8月7日,9700多人组成了红六军团,他们接到任务集结之后就出发了。军团辗转了赣、湘、桂、黔几个省,后来于10月7日进入贵州省石阡县。

任弼时

红六军团进入贵州石阡县甘溪镇之后,没想到敌军也在朝这里集结。最终,他们遭遇到湘黔桂三个省份,多达二十四个团的联合夹击,陷入到敌人包围当中。

敌军把他们所在的梵净山所有的要道和关隘都堵住了,企图将他们困死在这里。

部队所处的环境艰苦,深山之中没有居民居住。部队缺少食物,往往一天吃不上一顿饭。而山林中气温低,士兵们没有保暖衣物穿,有的甚至连鞋子都没有,赤着脚行进。

可是,面对敌军的疯狂打击,红六军团誓死抵抗,一场场战斗下来,人数从刚出发时的9700多人锐减到3000余人。

情况一天比一天艰难,任弼时很清楚深陷苦战的后果,决定带主力部队突围出去。

于是他找到红18师师长龙云,命令他带着红52团800名士兵断后以阻拦追赶的敌人,让剩余的人可以突围,完成他们探路的任务。

此战凶多吉少,但龙云一口答应了下来。革命总有人要牺牲,怕打仗还参军干嘛?

很快,任弼时就率领主力部队往南行进,与红三军会和。

看到主力部队开始行动,龙云也整理自己的队伍,准备迎战追敌。

呐喊声响彻山谷,鲜血漫上草叶,坠在后面的18师人数在不断减少。

更糟糕的是,战斗过程中他们和主力部队之间不幸被敌人切断,只能与敌人孤军奋战。

最后,他们在困牛山陷入到敌人的重度包围中。

困牛山,三面临河,两面是悬疑峡谷,四周都被高山围绕,地形十分险恶。

很快,红军的子弹就打完了,可是敌人还在不停地扫射。没有子弹的士兵就拿起自己手边的石头,朝敌人扔过去。

困牛山

龙云手里的子弹也打光了,他扔掉手里的枪,用利刃与敌人殊死搏斗。

眼看红军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依然不肯投降,国民党为了逼迫红军放弃抵抗,使用了卑劣手段。

国民党部队抓了附近村庄的村民,用这些村民做盾,一步步朝着龙云的部队走去。

看着村民被无耻的国民党敌军挡在前面,红军战士内心的怒火滔天,但是他们不敢贸然反击,怕误伤村民。就这样,敌军掌握了主动权。

其中有100名红军被挟持着村民的国民党军一步步逼近,直到悬崖边。

看到这一幕,敌军部队认为红军已经到了绝路,于是开始沾沾自喜地高嚷着,让剩下的红军投降。

谁知,被逼到悬崖边的红军们用蔑视的目光盯着敌军,眼睛里没有一丝一毫的屈服。

国民党军和村民们看到红军战士聚在悬崖边,举起手中的枪支将它们砸毁。纵身一跃跳下山崖,鲜血染红了崖下黑滩河的水。

在他们心中,他们是共产党,是人民的队伍。对党忠诚、不惧牺牲是他们的信仰。他们绝不能伤害无辜群众,更不能投降当俘虏。

在场的村民全部都被红军的壮举所震撼,他们震惊地说不出话……甚至留下了悔恨的泪水。

此前,龙云率领军队在此地作战,曾经也到村子里想向当地的百姓寻求一些食物、补给,但他们拒绝了帮助。

村民之所以会如此,究其原因是民团在背后捣鬼。

消失的真相
I AM A SUBTITLE
03

当地民团在此之前便听到红军要来的消息,内心不安,怕红军来到此地进行宣传之后,村民们内心会倾向于支持红军。

于是,他们趁红军到达之前,早已经大范围在村子里散播关于红军的不利言论。

受到蒙骗的村民对即将到来的红军感到害怕,也充满敌意,所以对红军在这展开行动形成了阻碍。

而现在,他们彻底看清了谁才是好人。

百人小队壮烈牺牲的同时,吸引了大部分敌军火力。龙云带着剩下的200多名战士向南行进,想要尽快与主力部队会和。

他们走到石阡和岑巩交界地带时,遭到了敌人的攻击。红军战士们逼死抵抗,但是枪弹消耗完了,最终死亡惨重。

眼见着人越来越少,龙云带队潜伏进山里,渐渐摆脱了追兵。然而路上,一个商人看见了他们。

商人被民团的谎言迷惑,看到红军之后非常害怕。于是他在不惊动龙云等人的情况下,偷偷下了山,把龙云的行踪告诉了民团。

就这样,龙云在未经防范的情况下再度陷入敌人的包围当中。

龙云在战友的拼死保护下从敌人的包围中逃了出来,带着全队的希望去找大部队汇合。此时,红52团只剩他一个人了。

他尚且来不及悲痛,连夜急行,又饿又累。趁着夜色,他想下山去附近村民家里讨口饭吃。

但是民团对红军的诋毁已经深入人心。当龙云穿着红军的衣服出现在村庄里时,村里的保长带着人把他抓了起来。

抓到人后,保长把龙云送到了区公所的民团团长那里。民团团长看到抓了一个红军,立刻对他严加拷打,想从他口中知道红军主力的去向。

龙云什么也没有说。

就在敌人面对顽强的龙云无计可施的时候,有人将龙云是师长的身份告诉了民团。

贵阳的军阀看到下面的民团抓了一个重要的红军,非常兴奋,为了邀功领赏,紧急让他们把人送过来,又连夜送到了湖南军阀何键手中。

何键见到龙云之后,也想从他口中敲出一点跟共产党或主力部队有关的东西,但龙云早已吃尽苦头,万不可能前功尽弃。

最终,何键把他送到了国民党在湖北的“军人反省院”中,龙云再没有离开过这个地方,1936年2月壮烈牺牲。

何键

无论是被国民党军逼迫而跳崖的红军战士,还是战斗至最后一刻的龙云和他的战友,他们都为掩护主力部队南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他们保卫了大部队的安全,也光荣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1934年10月24日,经过长途跋涉,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剩下的红六军团主力三千三百余人,最后成功到达了印江县木黄,与贺龙、夏溪、关向应率领的红三军在这里胜利会师。

激动之余,任弼时也时刻挂念着被他派出去的龙云小队,想知道他们如今在哪里,还有多少战友。但是,却无奈于跟他们失去了联系……

贺龙

所以直到建国以前,人们对红52团以及跳崖红军事迹知之甚少。

直到出现像杨又铸这样的史料研究者,在国家的支持下用自己的切实行动去挖掘那些被时间掩埋的红军的故事,尘封的真相才得以逐见天日。

听到村民的讲述,杨又铸非常激动。随着更多目击者的开口,他甚至找到了当初跳崖红军的幸存者何步荣的后人陈德昌。

陈德昌告诉杨又铸,自己家里还有那时父亲留下来的军号。可是,如果何步荣是跳崖的红军之一,他不应该跳崖牺牲了吗,又怎么会有个姓陈的儿子?

何步荣

陈德昌告诉杨又铸,当时何步荣确实是跟着战友跳下了山崖,但是因为他当时才19岁,身材也比较娇小,跳下来的时候被一根树藤缠住了,等敌人走后,他又忍痛爬下了悬崖。

这时,村民陈国善从旁边经过发现了他,并把他救了下来。救回家之后,陈国善为何步荣上山采药治病,为了防止被敌人发现,也给他改了名字叫陈世荣。

陈世荣就这样在村里安顿了下来,跟普通人一样劳作、娶妻生子,过上了比较安定的生活。但是在他心里,那段跟战友作战的岁月,以及战友们壮烈跳崖的事迹永远无法让他忘怀。

陈世荣在跳崖之前怀中紧紧抱着红52团的军号,被村民救了之后,他改了姓名,那支军号被他永远地留存了下来。

他经常对他孙女讲述当初他们那一仗的故事,讲他的战友:

“吹响军号不是为冲锋,而是为牺牲。”

陈德昌向杨又铸讲述父亲的事迹之后,他神情紧张地走近里屋,在一个看起来年代久远的箱子里翻找着什么,不一会儿,只见他拿出一个军号。

陈德昌用手牢牢握着这支军号,眼睛里噙满泪水,对杨又铸说这是他父亲的军号,是父亲生前最宝贵的东西。

杨又铸看到这支军号时激动不已,皇天不负苦心人,他终于找到了跟这支部队有关的证据和证人。

陈世荣是幸运的,能够在战争之中幸存下来。也正是因为他的幸存,才让如今的我们知晓战争年代的红军为了党和百姓,宁愿牺牲也绝不会向敌人投降的革命意志,和这段惨痛的历史。

2001年,在杨又铸到来之前,陈世荣老人已经去世了。2009年,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立了起来。

本文为转载内容,侵删

👇点击卡片关注我,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