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免费关注『历史有听』
探索历史经典故事、了解历代风云感悟,回顾历史长河,照镜古今生活;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借古鉴今,不忘初心! ——历史有听
1971年,几个哨兵正在济南军区大院外站岗。一位老人的到来,打破了原本的宁静。
经过几番对话,哨兵听明白了老人的来意,是想找杨得志司令员。
但一个是立下赫赫战功的司令员,一个是衣衫褴褛的农村老汉,这两个人能有什么交情 ?所以哨兵也没有把老人的话放在心上,继续专心致志地站岗。
然而,这位农村老汉吃了闭门羹之后并没有离开,而是继续守在军区大院的门口,盯着来往的车辆。
哨兵担心老人做出什么出格的行为,于是连忙制止,却见老汉诚恳地说,希望能跟杨得志司令员说一下,自己叫李祥,和杨司令员有很深的交情,今天找他有大事。
图-老兵
虽然心中有些半信半疑,但哨兵看到老汉态度十分认真,不像是在开玩笑。而且老人精神状态很好,也不像是个装疯卖傻故意找事的人,于是怀着疑惑的想法打通了电话。
让哨兵没有想到的是,听到“李祥”这两个字,杨司令员突然连忙说道:“快请进来,快快请进来!”
随后,杨得志司令员请老人在家吃了饭,还给了200块钱。临别时,杨司令员紧紧握着老汉的手,眼眶里噙着泪,全都是不舍。
这位农村老汉到底是谁?他为什么能让杨得志司令员这么重视?
故事啊,还要从这位名叫“李祥”的老人“牺牲”说起。
图-杨得志(1911年1月3日-1994年10月25日),湖南省醴陵南阳桥(今属株洲)三望冲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
荆州谋生,巧遇乞丐梁哥
这位老汉的本名其实并不叫李祥,而是侯礼祥,1912年出生于湖北省江陵县熊河镇的侯垱村。
侯礼祥出生在一个衣不果腹的时代,但他还算幸运,父母虽然是个农民,却十分注重孩子的教育,即使家庭不富裕,侯家双亲还是坚持送侯礼祥去私塾里上过几年学。
虽然没有特别大的文采,更没有成为一个划时代意义的文豪,但侯礼祥能识文断句、写点简单的文书还是可以的。而短短的私塾学习生涯,也为侯礼祥日后的“仕途”奠定了一定程度的基础。
这个时候的侯礼祥其实生活还算幸福,毕竟有父母呵护的孩子,永远是家里的宝贝。然而,一切到了侯礼祥十二岁的时候,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一年,侯礼祥的双亲纷纷去世,一个原本有父母遮风避雨的孩子,突然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但好在此时的侯礼祥已经长大了很多,能够自己照顾自己了。
为了谋生,十五岁那年,侯礼祥孤身一人去了荆州,想着自己利用自己识文断句的本事,在荆州找到一份还算体面的工作,随后娶妻生子,过上普通却又安稳的生活。
但理想再丰满,现实也依旧非常骨感。到了荆州之后,侯礼祥处处碰壁,别人都嫌侯礼祥实在是太瘦了,这弱不禁风的小模样看起来干不了什么活,于是侯礼祥只能在街上辗转游荡,心中惆怅不已。
正在侯礼祥踟蹰之际,想着自己下一步应该怎么办的时候,一个人高马大的“乞丐”出现在了侯礼祥的面前。
“你叫什么名字呀?”这乞丐拍了拍侯礼祥的肩膀问道。
“礼祥,你呢?”出于习惯,侯礼祥说名字的时候没有带上自己的姓,这也为后来侯礼祥意外“牺牲”埋下了伏笔。
“李祥?这个名字好!李祥你好,我叫梁子,大家都叫我梁哥,你也叫我吧!”
乞丐说完后,给了侯礼祥几块铜板:
“这有几块钱,我看你饿得不行,先拿去买点东西吃吧!不管干什么事,咱们总要先填饱肚子在说。”
虽然侯礼祥不太想接受乞丐的钱,担心对方有诈。但仔细打量打量这位乞丐,却发现这乞丐长得十分壮实,不像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样子,而且说话十分真诚。加上自己肚子实在是太饿了,侯礼祥犹豫再三,还是选择拿钱去买吃的了。
侯礼祥没有想到,这位看起来十分真诚的梁哥,其实真的给自己设下了“圈套”。
武汉找工作,意外走上革命道路
一番热汤热饭下肚,侯礼祥舒服极了。饱餐一顿的侯礼祥感激地找到了梁哥,想要报答对方。
没等侯礼祥开口,梁哥反而问起来:
“李祥,吃饱了?我给你说个事,你想不想去武汉找工作?”
“武汉?当然可以!就这世道,只要能混口饭吃,我礼祥去哪儿都行!”
就这样,出于对梁哥的信任,侯礼祥当晚就从经梁哥安排,从沙市洋船码头出发到了武汉。
到了武汉之后,梁哥热情地把侯礼祥带到了一家招待所,经过简短介绍,侯礼祥便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
工作时间久了,侯礼祥发现招待所的人有些“不对劲”,招待所的人竟然都是革命人士!
然而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接触过革命文化的侯礼祥慢慢也有了革命思想,希望走上革命道路。就这样,侯礼祥白天在招待所工作,晚上一边补习文化课,一边学习革命知识,进步非常快。
1928年,侯礼祥被组织派往江西参加地方革命工作。由于当初到招待所的时候,梁哥介绍自己时就用的“李祥”这个名字,侯礼祥便将错就错,一直用着这个名字。
毕竟“李祥”听起来很像“礼祥”,每当听到大家这么称呼自己,侯礼祥都有种回到家乡的亲切,因为乡亲们都是这么称呼自己的!
1929年,侯礼祥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且加入了红三军团团第5师14团2营5连,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红军革命战士。
幸遇伯乐,恣意潇洒
因为无牵无挂,所以侯礼祥更加“舍命”,在战场上不怕牺牲,作战十分勇敢。
也正如此,侯礼祥在战场上屡立战功,先后升任班长、排长,慢慢又成长为了连长、营长,可谓一时风头正盛,意气风发。
后来,由于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失败,中央红军被迫长征作战略转移。为确保两万五千里长征能够顺利进行,并且如期到达目的地,红军重组了红军一师一团一营,作为红军的先头部队,为大部队开路。
这队人马听起来非常“神气”,其实非常危险,所以红军一师一团一营必须挑选能作战、敢作战、不怕牺牲且有军事能力的“精英骨干”。侯礼祥因为能力突出,便被选拔进了军一师一团一营。
然而,侯礼祥没有想到,正是这次的“光荣任务”,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当时军一师一团一营的团长是杨得志,也就是后来在济南军区接待侯礼祥的司令员。经过几次作战,杨得志很快便发现了侯礼祥这个可造之材,非常赏识。
而后,由于侯礼祥作战时有勇有谋,杨得志便提拔他成为了营长。当然,更让杨得志深感意外的是,侯礼祥竟然还是个文化人!杨得志对侯礼祥更加青眼!
于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两个人相见恨晚,促膝长谈,两个人还把了把子,成了过命的“把兄弟”。
此后,侯礼祥便紧紧跟随自己的这位伯乐,一起出生入死,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不断奋斗!
惊险作战,险象环生
若说起长征中著名的战斗,很多人都会想到“飞夺泸定桥”,毕竟小学语文课本上学过这篇课文。
故事的主人公侯礼祥作为先头部队的一员,正是这场惊险战斗的主角之一。两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路,侯礼祥负伤数次,还有两次差点要了他的命!
这两次非常惊险的行动,一次是发生在四川,侯礼祥正跟战友们渡河的时候,敌人的子弹突然开始了疯狂射击,其中一枚子弹打得不偏不倚,正中了侯礼祥的颈部,并且贯穿了过去。
当时侯礼祥的战友们吓坏了,赶紧掩护侯礼祥撤退到后方进行救治。毕竟颈部有大动脉,如果不能及时治疗,随时可能因为失血过多而死。
还有一次发生在陕西甘泉,同样是在侯礼祥冲锋陷阵的时候,子弹打中了他的右大腿鲜血直流,侯礼祥顿时无法行动。
但子弹都是长着“眼睛”的,阎王爷也觉得侯礼祥这样的人不应该早早殒命,愣是没收。
于是,这侯礼祥凭借着坚强的意志,两次和死神擦肩而过,都活了下来。但正所谓鬼门关里走一遭,不死也得扒层皮,侯礼祥虽然侥幸活了下来,却落下了非常严重的病根。
1936年10月,历经千辛万苦,中国工农红军终于顺利会师,侯礼祥成为了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也是人们称赞的英雄。
由于侯礼祥在长征中负伤多次,于是被安排在了瓦窑堡的后方医院,安心疗伤。身体恢复得差不多后,由于他的突出表现,被提拔为红一师十三团团长。陈赓任师长、杨勇任政委。
次年,侯礼祥按照组织安排,进入红军抗日军政大学,更加系统地学习革命知识。
在数十载的春秋岁月中,侯礼祥回忆起这段学习时光时,仍然面露幸福:
“在军政大学学习的时候,是我这一辈子最快乐的时候。每天和同志们一起学习,首长亲自给我们上课,我快活得像个小孩子。”
英雄转业,突逢变故
抗大结束后,侯礼祥成为了八路军总部警备第一团的副团长,后来还参与了伟人和周总理的保卫任务。
1939年,侯礼祥在一次行动中负伤,落下了残疾,不便参与前线战斗。虽然不舍,但侯礼祥还是向组织申请转业,随后被安排回到了老家,在江陵中心县委工作。
却没想到,老家也不太平,侯礼祥回到老家后没多久,就遭到了小偷行窃。若是钱财等身外之物,侯礼祥还不放在心上,但装着他军官证、残疾军人证和退伍证明等一系列证件的皮箱,也被可恶的小偷偷走了!
这下,侯礼祥可还怎么证明自己的身份,又该如何跟组织取得联系呢?
图-农村中的老人
侯礼祥后来受到县委的委派,参与了卧底工作,为洪湖地下党提供情报。然而,卧底没多久,因为有人叛变,侯礼祥为了安全只得再次隐藏起来,又与党失去了联系。加上自己名字登记的是李祥,所以侯礼祥就这样莫名其妙成为了“牺牲人士”。
侯礼祥后来跟人说起过自己当团长的经历,但乡亲们却对此嗤之以鼻:“我说侯礼祥,当几年兵就能冒充团长了?你也不看看自己什么样子,也真好意思说自己当过团长,有你这样的团长吗?”
侯礼祥气得直跺脚,但自己的证件丢了,又没办法证明,只能大喊:“没有我们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你现在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图-农村中的老人
被人陷害,心中苦闷
侯礼祥这个人性格执拗,不懂得圆滑世故,所以在村里得罪了不少人。1959年,他就被有心之人定为了内部专政对象。
心中苦闷的侯礼祥时常怀念自己在部队的生活,怀念自己的老领导杨得志和杨勇,但是他们现在在哪儿呢?
1962年,正在读报的侯礼祥突然看到了一篇报道,眼睛里闪出了亮光:“嘿!我心里天天念叨的老领导,可不是在这儿呢!”
于是侯礼祥便提笔写信,希望能够联系到老领导,并且从老领导那儿获得一些帮助。
收到侯礼祥来信的杨勇和杨得志也十分激动,因为他们曾经派人去寻找过侯礼祥的下落,却没有得到任何消息。
如今收到来信,确定侯礼祥安然无虞,心中十分愉快,奋笔疾书写下了回信,希望能够帮助侯礼祥,一解燃眉之急。
然而,收到了回信的侯礼祥本以为这样就可以证明自己的真实身份了,结果没想到,大家非说他的信件事伪造的!
原来啊,侯礼祥在村子里得罪了不少人,有人看这是个机会,便故意找茬,借机说侯礼祥“伪造中央首长来信”,给他安上了一个反革命的帽子。
这下,刚刚和杨得志取得联系的侯礼祥,被限制了人身自由和通信自由,还被赶出了老家,通信再次中断。随后的十二年里,侯礼祥的生活到了谷底。
图-农村老人写信
再寻希望,成为英雄
1971年,正在接受劳改的侯礼祥看到了一条新闻,自己的老领导杨得志成为了济南军区的司令。此时早就风烛残年的侯礼祥觉得,有必要为自己争取一次机会。
于是,他趁夜从林场逃走,经过七天七夜终于靠着一双脚走到了济南军区。
“请问,杨得志司令在不在家?”
听到有人问话,哨兵有些警觉地打量了下来人: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身材十分瘦弱,面容也有些憔悴,带着一副吃了不少苦头的面相。
此时的侯礼祥看起来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村老头,因此哨兵也没有太在意,但还是礼貌地回答:“老先生,杨司令员不在家。”
侯礼祥紧跟着又问:“那杨司令员什么时候回来呢?”
哨兵突然提起了警觉,面色一沉,板着脸说:“这是军事秘密,无可奉告。”
“解放军同志,我是杨司令的老部下,我找他有很重要的事。麻烦您通融一下,帮我给他传个话,可好?”
半信半疑的哨兵看侯礼祥不像是闹事的人,便带着怀疑的心情拨通了电话,没想到刚说完“李祥”两个字,电话那头传来急促的声音:“李祥?快!快请进来!”
没等侯礼祥走到办公室门口,杨得志司令员早就已经快步走出来,急匆匆走出来:“李祥?真的是你吗?李祥?”
侯礼祥突然立正,敬一个军礼:“是!我就是李祥,侯礼祥!”
转眼间,三十年如白驹过隙,时任济南军区的军区司令杨得志,看到自己这位老部下衣衫褴褛的样子,心理非常不是滋味。
图-杨得志和老兵交谈中
带着心中满满的疑惑,杨司令迫不及待地开始询问侯礼祥的生活,这才得知原来自己的这位老部下,生活得并不是特别好。
一番促膝长谈后,杨司令留侯礼祥在家吃了顿饭,给了他200块钱和二十斤粮票,让自己的参谋送侯礼祥上车回家。
出发前,杨得志还给侯礼祥写了证明材料,告诉侯礼祥交到县委后可以恢复红军待遇,以后日子会好一些。两人依依不舍地诀别,再见已是三年后。
图-杨得志和老兵
三年后,杨得志司令调任武汉军区的司令员,因为工作关系视察荆州,工作结束后,突然问起荆州军分区司令员粟侠辉:“我要见侯礼祥,他现在人在哪儿?”
听到这个名字,粟侠辉愣了一下,随后便派人去调查。数日后,在江陵县县委的餐厅里,杨得志司令再次见到了这个,自己挂在心上的老战友侯礼祥。
却没想到,侯礼祥满腹愁容,一问才知道,侯礼祥的红军待遇仍然没有恢复。
杨得志面色一沉,突然笑呵呵对着县委的人说:
“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是我的老战友,侯礼祥同志,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当过红军团长!救过我的命!这些我都可以作证!”
就这样,县委成立了调查组,很快调查清楚了侯礼祥的红军团长身份,也摘掉了历史反革命的帽子。
图-红军剧照
侯礼祥也从一个被大家嗤之以鼻,纷纷说他“白日做梦”的农村老汉,成为了一个当地媒体争相报道的英雄。
侯礼祥的一生经历了太多事,少年时期立下赫赫战功,却遭缘分戏弄,后半生贫病交加。好在最后侯老顺利恢复了名誉,得到了应有的待遇。仔细回想,其实真的如同侯老困顿之时说的那句话一样:
“没有我们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你现在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致敬老红军!致敬共产党!
免责声明: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告知,速删.
好文在阅读原文!觉得不错请点个【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