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进入旬邑县马栏镇转角村,远远就能看到一座雄伟的雕塑——一名红军战士吹着冲锋号。在他的身后,巨大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军旗格外醒目。这里,就是红二十六军成立旧址。
旧址庄严肃穆,这里有军战史陈列馆、军部旧址、授旗台、窑洞等。一张张历史图片和一件件展品,将人们的思绪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带回到那个充满苦难和洋溢激情的年代。
在授旗台后方的一个土台上,有一棵榆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据红二十六军军部旧址管理所工作人员介绍,那里是放哨的地方,哨兵在树上不仅视野好,还能有效隐蔽。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边地区成立最早的一支正规红军。
1932年4月20日,中共中央根据陕西省委关于建立陕西新苏区、创造正式红军的请示,迅速做出了《关于陕甘边游击队的工作及创造陕甘边新苏区的决议》,要求陕西省委“从现在的游击队中选拔中坚有力的队伍,编成正式红军”,决定番号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
1932年12月24日,陕甘游击队在旬邑县转角镇举行改编授旗仪式,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团。红二团下辖骑兵连、步兵连和少年先锋队,共200余人。
红二十六军成立后,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确定以照金为中心建立根据地,并为此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到1933年秋,基本上形成了以照金为中心,横跨耀县、淳化、旬邑等县边境的根据地。
1933年11月3日至5日,中共陕甘边特委和红军临时总指挥部在甘肃合水县包家寨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成立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加强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武装力量。此后,主力红军、地方游击队在开创和保卫陕甘边根据地的战斗中不断发展和壮大。
红二十六军从诞生之日起,就处于国民党的军事“围剿”之中,而且这种“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从来没有间断过。在三次大规模的反“围剿”斗争中,红二十六军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一次次给予国民党军重创。
在刘志丹、谢子长等人的领导下,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牵制了国民党军队,客观上减轻了长征中的红军的压力,策应了红军的长征,成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
1935年9月,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与红二十五军在陕北延川县永坪镇胜利会师,并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
据红二十六军军部旧址管理所所长刘伟贤介绍,红二十六军从诞生到编入红十五军团,独立奋斗两年零九个月,经历大小战斗500余次,毙伤俘敌1万余人,缴获长短枪6000余支、轻重机枪150余挺、迫击炮18门,击落敌机1架。红二十六军的成功创建及武装斗争的开展,为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培养锻炼了一大批军事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