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

【探遗迹,学党史】瞻仰红色遗址,感受红色故事——红军四渡赤水战役旧址

锦绣中国 百年盛世

探遗迹,学党史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红色文化遗产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拉开时光之窗,走进一处处红色革命旧址,仿佛看到战争年代弥漫的硝烟,听到红军战士对新中国的呐喊。红色遗址是永不熄灭的革命精神,是催人奋进的战斗力量,是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大学生延安精神研究会特推出红色遗址我知晓系列活动,通过介绍红色遗址的故事,追寻红色记忆,汲取精神力量,传承红色基因。

土城渡口位于习水县土城镇,周围的旧址包括青棡坡红军战斗遗址、土城大埂山毛泽东指挥战斗处、土城会议会址、土城狮子沟红军司令部旧址、土城红一方面军三军团指挥部旧址、毛泽东和周恩来住处、朱德住址、红军开仓分盐处—土城盐号、土城船业工会旧址、春阳岗酒窖址、刘伯承住址、土城渡口(含纪念碑)12处。二郎滩渡口位于习水县习酒镇,包括二郎滩渡口及二郎庙、二郎滩背水战斗遗址。

茅台渡口位于仁怀市仁怀市茅台镇,周围的旧址包括鲁班红军烈士墓、红军战斗遗址、长岗毛泽东住地、红一军团干部会议旧址、红军医院遗址、梅子坳毛泽东住址、刘伯承拔枪打乌鸦处等7处。

娄山关位于遵义市汇川区,包括关口的点金山、大小尖山战斗遗址,现存当年战斗工事130米。

四渡赤水战役历时三个多月。这次战役,红军实行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迂回穿插于敌人数十万重兵之间,积极寻求战机,有效地歼灭敌人。从而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粉碎了敌人妄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使中央红军在长征的危急关头,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

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吸取前几次战斗的教训,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为红军赢得了时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而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所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到: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运动战战役。从1935年1月19日红军离开遵义开始,到1935年5月9日胜利渡过金沙江为止,历时3个多月,共歼灭和击溃敌人4个师、2个旅另10个团,俘敌3600余人。在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朱德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四渡赤水之战,毛泽东等根据情况的变化,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从而取得了战略转移中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扫码关注我们

图文编辑:闫成健

文字来源:侯幸佩

责任编辑:李亚晴

文字审核:丁丽 张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