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

22名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4人牺牲18人失踪,他们究竟去了哪里?

1935年5月28日,红四团接到了红一军团命令:

“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

。军令如山,仅仅只花了25个小时,红四团就完成了任务,可是当年参与“飞夺泸定桥”的22名战士,除了已经牺牲的4名战士,剩下的18名战士就像是被湮没在了历史的洪流中一般,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姓名,就连他们的去向也成了谜题,那么他们最终在飞夺泸定桥后究竟去了哪里?又是怎样参与进了“飞夺泸定桥”这一壮烈的战役中的呢?

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9日,是中国历史上有着重大意义的一天,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

“飞夺泸定桥”的成功,不仅仅意味着一次战役的成功,它是整个红军长征中至关重要的一次战略行动,它决定着红军的生死存亡

。蒋介石当时希望借着泸定桥的天险围追堵截,将红军队伍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红军强渡大渡河成功,粉碎了蒋介石的计划,红军一、二、四、方面红军成功会和,为长征的最后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是人类行军史上的奇迹,渡桥当日,天降大雨,山路崎岖陡峭,全团官兵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昼夜奔袭达120公里,于5月29日按原定作战计划到达泸定桥西岸。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冒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城。

泸定桥距离水面有好几丈,它横跨着大渡河,是一座铁索悬桥,由13根铁链组成。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不说过桥,光是站在桥上就已经让人胆战心惊,想要拿下泸定桥,必须由具备超强作战经验和能力的战士作为先头部队带领军队过河。

早在红军决定渡桥之前,就开始在全军征集突击战士,消息一经发布,红军战士们纷纷踊跃报名,虽然大家都知道,作为突击队员需要面临的是什么,但是没有人在这时有过一丝退缩,能不能顺利拿下泸定桥,关乎着长征是否能成功,关乎着红军队伍的命运,关乎着中国未来的道路,战士们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一心只想着让红军的红色旗帜能顺利到达陕北,让深受苦难的中国百姓能看到光明的未来。

最后确定的22位战士是由当年红四团党总支书记罗将军亲自到二连挑选出来的。连长廖大珠带领22人,每人只带着短枪,马刀和手榴弹,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在光秃秃的铁索桥上艰难而又奋勇的前进着,后面三连的战士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过桥一边铺桥,先头部队是否成功,是此次行动的关键。

桥对面的国军架起了十几架轻机枪和重机枪,向我军疯狂叫嚣

:“有本事你们就飞过来”!

22位战士面对敌军的炮火四号没有犹豫,毅然决然地上了桥,他们一定要保证我军在敌军增援部队到达之前拿下泸定桥。22位战士行到桥中断时,速度越来越快,动作也越来越熟练,敌军见情势不妙,就在战士们度过最后一段铁索时,在桥上浇上了汽油,将堆放在桥头的木板点燃。这突如其来的火势,让战士们一时慌了神。正在此时,对岸的

杨成武

向着战士们高喊:

“冲过去,莫怕火!”

这让战士们瞬间燃起了斗志,穿越过熊熊的火海,冲到对岸向敌人开火。突击队过桥之后,后续部队迅速过河攻下泸定城,歼灭了一个团的敌军。

在这突击队的22名战士中,有4名战士被敌军的机枪射中,英勇牺牲,永远地留在了湍急的大渡河河水里,剩下的18名战士在此次战役之后,也随着红军大部队继续征战,去向了不同的地方。

1936年,彭佳伦听说了飞夺泸定桥22名勇士的事迹之后,感动的几乎要落下泪来,他想,一定要把这些英雄们的故事记录下来,要让后人们永远记住这些为祖国革命事业拼搏奉献的英雄。

可是,当他和红四团的战士们了解情况的时候后,才发现,当年飞夺泸定桥的22位英雄,大家都记不清他们的名字,而飞夺泸定桥之后,这些战士们都随着军队到了不同的地方。原本每场战役都有的红军战报,也遗失了,当时的战斗太过紧急,没有来得及记录这次战斗。

就这样,泸定桥22位勇士的确切姓名一直成了迷,尘封在历史的长河中。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党中央宣传部曾经想寻找到当年的英雄,但由于没有战报,仅知姓名的

二连连长廖大珠和二连指导员王海云

,也早在1935年就牺牲在陕北的战场上,而余下的20位英雄,因为没有资料记载,也没能调查出结果。

影视资料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1966年,这年2月,泸定县宣传部调来了一位名叫

王永模

的人,当他看到那座惊险万分的泸定桥之后,想到30多年前飞夺泸定桥的22位勇士,就下定决心,就算走遍山南海北,也要找到剩下20位英雄的名字。

1974年10月19日,当时的四川省文化局副局长朱丹在一次会议上提到,红军飞夺泸定桥的22位勇士,至今未能确定姓名和下落,实在是不应该,泸定县的同志们应当尽最大努力把他们找出来。也许正是因为这番话打动了王永模,

1975年,泸定县成立了一个长征文物调查小组,王永模任组长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王永模一直为寻找英雄而奔波,虽然他的工作得到了泸定县的大力支持,但是仍然由于资料缺失,导致这项工作很久都没有进展。

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1975年,辛苦寻找线索近十年的王永模终于发现了一名勇士的下落。当时,王永模在江西南昌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他发现了一张名字叫刘梓华的战士的照片,同时,他的简介中明确写着:

“刘梓华同志是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勇士之一”

,这张照片和资料来自于河北廊坊军区。

王永模迅速前往河北廊坊军区调查,经过军区同志的一再确认,刘梓华烈士的确是当年22位勇士之一,

刘梓华原本是红四团二连的副班长

。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不幸患上了恶性淋巴肿瘤,于1951年在北京陆军总医院病逝。

找到了第一位勇士之后,王永模更加坚信,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找到所有勇士的下落。

王永模去北京专门拜访了当初组建突击队的

罗华生将军

,在罗华生将军处又得知了另外几位英雄的姓名,分别是

红一军团2师4团1营2连党支部书记李友林和刘金山

(李友林于1997年在北京逝世;刘金山于1999年在苏州病逝)。

经过多方打听,王永模也找到了这两位英雄,从交谈中得知,刘金山当时是主动请缨要参加夺桥任务的。作为3连的党支部书记,之际枪法好,一把大刀舞的虎虎生风,也是因为他的突出表现,才让罗华生同意他加入了突击队。

夺桥成功后,他和其他幸存下来的突击队员,每人各获得一副碗筷、一套衣服和一支钢笔的奖励。

至于其他战士的名字,因为当时战事紧急,组建突击队比较仓促且战后各战士就返回了各自的队伍中,所以他也不记得他们的名字了。

杨成武将军

1985年,泸定县筹备“飞夺泸定桥”胜利50周年纪念庆典

,王永模受县里委派赴北京邀请杨成武将军参加庆典,王永模找到了

杨成武将军

,根据杨成武的回忆,当时这22人中,有一位名叫

“云贵川”

的小战士,让他印象尤为深刻。

云贵川不是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云贵川,是一个苗族小伙子,是红军经过云南贵州四川交界的时候加入我们队伍的,非常擅长攀爬,他在之后的腊子口战役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其他战士的名字,因为当年战事紧急,拿下泸定桥之后,队伍继续前行,这些勇士都随着原先的部队走了,有些同志在后来的长征路上先后牺牲了。说到这里,杨将军止不住的老泪纵横,王永模被杨将军的讲述深深的感染着,再一次坚定了他找到22位勇士的决心。

1999年,王永模退休,但是他仍然没有停下寻找勇士的脚步,他说,这样一场创造了人类战争史奇迹的军事事件,如果他们的名字都不能为后人所知道,那将是一件太遗憾的事了,英雄应当被所有人铭记。无论他们现在身处何方,还在不在人世,作为一名党的宣传工作者,我都有义务去为寻找他们的英名和事迹去奔波,这是我应该做的。

2005年,泸定桥边建成泸定桥纪念馆,纪念馆前面,矗立2着22根方形柱子,代表着当年的22位勇士。而走进观察,才会发现,在这22根柱子上,只有5根刻着名字,他们是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刘金山和刘梓华,其他的都是无字碑。

2007年,王永模在报纸上发布了一篇寻找飞夺泸定桥22勇士的文章。文章发表之后,他接到了一个电话。一位名叫杨党燕的女士告诉他,他的父亲

杨田铭

是当年飞夺泸定桥的22名勇士之一。根据杨党燕提供的线索,王永模在江西找到了杨田铭的资料,还发现了1961年杨田铭发表在江西日报上的回忆飞夺泸定桥的文章。杨田铭的家里,也发现了一些照片,根据杨田铭的回忆,王永模又发现了另一位勇士赵长发的名字。

2011年,当时已经72岁的王永模,收到了烈士刘金山后代寄来的资料和照片,王永模激动不已,他说这是苍天有眼,日后,在泸定桥纪念碑上,又多了一位英雄可以供后人瞻仰了。

王永模说,70多年已经过去了,要寻找这些普通战士的英雄人物,确实有很大的难度,但是他将这视为他的使命,视为历史和社会的嘱托。之后,虽然王永模年事已高,但是他仍然没有停止寻找英雄的脚步。

经过不懈的努力,目前22位勇士中包括四名当时就牺牲的战士,现在能确定姓名的一共有8位,他们分别是

廖大珠,李友林,刘金山,王海云,赵长发,刘梓华,杨田铭,云贵川,魏小三,刘大贵,王洪山,李富仁

,其中魏小三,刘大贵,李富仁和王洪山四个人在夺桥中牺牲,而李友林,杨田铭,刘金山和刘梓华是有之前的相片的。但是在王永模找到的这一共12名官兵当中,只有廖大珠、王海云、刘金山、李友林、刘梓华5位有确凿的材料证明他们是22名夺桥的勇士,其他7位还缺少佐证材料,没有最终确认。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永模说:

“我这一生也和他们紧紧连在一起了,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会继续找下去。”

前些年,王永模突发脑溢血,很多工作尚未来得及交接,就重病在床,目前,泸定县宣传部工作人员只能从他留下的日记中去寻找有关22位勇士的线索。不论如何艰难,不论要历经多久,一定要继续寻找,让英雄的名字卡在纪念碑上,让后人铭记这段历史。

换个角度看历史,敬请关注蓝蓝二号《凤凰道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