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

溆浦一家五代自发守护红军墓87载

掌上怀化讯 “老红军,我们又来看您了。”4月5日,春阳和煦,怀化市溆浦县三江镇龙泉山村,张克祥带着家人来到红军墓前除草添土、敬献鲜花。这样的做法,从他爷爷开始,祖孙五代迄今已自发坚持了87年。

1935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在溆浦会师,并顺利扩红3000余人。在反击国民党军队的战斗中,一名红军战士受伤被送到该村一所小学(当时的战地医院)治疗,因伤势太重,医疗人员用尽全力也没能挽救他的生命。

红军干部找到当地农会副会长、张克祥的爷爷张贻瑞,希望他能将这名红军遗体安葬,并留下一斗五升米和四块银圆。第二天一大早,张贻瑞和兄弟张贻荣、张贻俊及儿子张在义等人一起,将烈士遗体安葬在他们家屋后的山坡上。

“要严格保密,被国民党知道了要杀头的!”张贻瑞一再叮嘱家人,对外宣称是安葬自家一名远房亲戚。

红军转移后,国民党果然发动“清乡行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县1700多名红军及家属被杀害。张家因守口如瓶幸免于难。

“父亲说,烈士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才牺牲在这里的,是我们最亲的人,一定要为他守好墓。”在张克祥父亲张在义心里,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此后,父亲每年带着张在义为屋后的烈士墓清除杂草、圆坟祭扫。

后来,张在义又带着张克祥常来探望,有时雨水冲刷坟墓变了形,父子俩就添土重垒。

“1969年农历5月18日的那场‘端午水’,将红军墓冲得面目全非,可急坏了我们。”张克祥的侄子张新春对那场大雨记忆犹新。当时山洪暴发,张家的粮仓被冲走了,农田也被冲垮了。

“最让我们担心的还是红军墓,长辈们一再交代要守护好,不能让他们失望。”张家立即全家出动,对墓进行修复。

守护好红军墓,既是一种承诺,也是一种信念。

少年慕英烈,一生不了情。近年来,张克祥用3年时间收集到珍贵史料故事和红军用过的战刀、算盘、桐油灯等文物,陈列在战地医院旧址。他担任义务党史讲解员,目前已接待全国17个省市区的访客,“最多的一天有400多人。”

红军的故事和精神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张克祥的侄孙张英忠是该村村支书,也是第五代守墓人。他告诉记者,三江镇及周边地区的学生每年都会来此扫墓、接受红色教育,红军墓已成为县委党校等单位党性教育的“打卡地”。

“老爷爷,你们当年的心愿在逐步变成现实,前几年,全村人奋力拼搏顺利脱贫,现在村里苗木种植、红色旅游等产业蓬勃发展,村民正朝着越来越好的日子大步迈进,您放心吧。”又到一年清明时,张英忠来到红军墓前深深鞠躬,“我们每年都会来看您的。”

(记者 谌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