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

长征之歌!红军报名时的身高标线看着令人心疼,他们当年也只是一群孩子……

历时两年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

六集大型电视专题片《长征之歌》

于1月11日至13日,1月16日至18日

在央视综合频道20:00档播出

每天一集

次日在央视科教频道21:20档重播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继承长征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本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为依托进行拍摄,讲述长征故事,弘扬长征精神,反映新长征的新成就,是一次对长征题材专题片创作的探索。

本片分六集,每集50分钟,共300分钟,完成片自拍量比例达70%,表现出鲜明的创新特质。六集分别是:第一集《让长征文物活起来》,第二集《跨越时空的承诺》,第三集《一条绿色生态廊道》,第四集《奇迹在万里征程闪耀》,第五集《红飘带上的诗与远方》,第六集《长征让世界读懂中国》。

和小红(ID:hszs1921)一起

看先辈的奋斗之路

↓↓↓

老红军自述拽着马尾过大渡河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天险般的大渡河水流湍急,“浪高,桥也甩得高”。老红军苏智回忆道:“我拽着马尾巴,脚踩不到河的底,脖子露在水面上,就这么拽着,拖过来的。”

这些烈士遗骸沉没井下80多年

酒海井位于广西灌阳。2017年,考古队员和水下探险队员在井下淤泥中发现红军烈士的遗骸。绑在遗骸上的大石头告诉我们,这里牺牲的红军战士被敌人绑上大石头推到井下,他们之中最小的只有15岁……如今,这些为国捐躯的烈士安葬在红军烈士墓中。英魂请安息!

红军报名时的身高标线看着心疼

福建长汀的红军桥,前桥4根木柱上有一道道清晰的刻痕。这些刻痕,是当年报名参加红军的身高标线。只有过了这个身高,背上枪走路,枪托才不会碰脚跟。他们中很多人在战斗中牺牲,那些刻痕也有了一个悲壮的名字:生命等高线

老红军细数身上枪眼来历

老红军王承登参加革命几十年,曾在战场上3次中弹,一次腿部负伤,差点伤到重要部位;一次头部中弹受伤,血流了四天四夜;一次腿被打穿。老人感慨说:“这一生我的命真是捡来的。”2020年8月,王承登老人逝世,享年106岁。

红军用头发丝穿针挑破脚上血泡

在长征路上,红军战士们不仅要面对敌人的前堵后追、两边夹击、空中飞弹,还要克服子弹不足的困难。最大的问题是没鞋穿,老红军回忆脚上起血泡钻心地疼。他们将头发丝穿在针上,挑破血泡,通过发丝引出血水。

老红军笑着回忆吃皮带让人泪目

红军过草地时,战士们没有粮食,就用野菜、草根、皮带充饥,甚至捉老鼠吃。老战士马焕洲回忆:“将皮带火烧后,用刺刀把毛刮掉,嘎巴嘎巴地吃。”“拿着一个做工事的小铲子,掏开老鼠洞,把老鼠打死吃肉。”

  • 与以往反映《长征》的纪录片不同,本片以反映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特点,从新时代的高度讲解长征历史,讲好长征故事和当下故事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是“十四五”时期国家深入推进的重大文化工程。红军长征途经15个省(区、市),沿线留存了数量庞大、类型丰富的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纪念价值和教育价值。本片结合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教育培训等工程的要求,反映公园建设的进程,展现长征精神。

  • 本片用各类文物和文化资源讲述长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包含长征主题纪念馆、纪念设施和文物,覆盖了长征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遗址、纪念地,承载伟大长征精神。片中讲述了遵义会议纪念馆数字化保护工程,泸定桥铁链制作技艺传承,甘肃会宁红军党员登记表等。

  • 本片注重故事表达,使内容有人物、有细节、有温度、有感情。

当下视角切入,串联起50多个重要故事段落,表现“长征与我们”的创作理念。片中围绕当年红军的庄严承诺,讲述了今天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生动鲜活的故事。在奋战脱贫攻坚和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湖北省郧西坎子山村党支部书记魏登殿、贵州师范大学教授熊康宁……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反映着时代的变迁。当年红军走过的万水千山,正被建成生机勃勃的绿色生态廊道。江津白沙长江大桥建设生态保护、夹金山下蜂桶寨大熊猫国家公园等……展现大美中国的气象,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及其沿线,分布着中国各领域的重大基础设施和“大国重器”建设项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国天眼……历史上的长征与新时代的长征紧紧相连。当年长征文化一路璀璨,红色布告、标语、石刻等,成为独特的长征文化遗存。广东南雄发现了有曲谱有歌词的红军歌曲;反映长征的小说、诗歌、美术、电影等作品层出不穷;今天的中小学课本中,有关长征内容的课文共计11篇。长征文化成为我们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

  • 本片着重国际表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片中介绍了第一位通过著述向世界讲述长征外国人勃沙特,展示了陈云首次向共产国际讲述长征的珍贵文献,讲述了美国记者斯诺在陕北保安拍的照片,使毛泽东和中国红军的形象第一次在世界亮相,美籍医学博士乔治·海德姆见证了人民军队,成为坚定的革命者。长征让世界读懂中国,长征在人类精神家园中具有史诗意义

电视专题片《长征之歌》,是各方面通力协作的结果,摄制组用长征精神拍长征。总导演闫东,总撰稿江英、刘岳、董保存等主创人员,是2016年创作大型纪录片《长征》的原班人马。在中央和地方有关单位协调配合下,与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团队)、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等单位专家合作开展创作。在疫情防控的情况下,摄制组派出外拍团队近60人分6个组到各地拍摄,外拍总素材超过400小时。摄制组跋涉15个省(区、市),111个市县,总行程45210公里;共拍摄84个人物故事、历史故事,采访217人。片中使用了33位老红军口述历史资料,本次又抢救式采访到6位参加过长征的百岁老人,其中川籍女红军赵桂英已于2022年11月18日离世,享年106岁;川籍女红军王少连已于2023年1月9日离世,享年102岁。

大型电视专题片《长征之歌》的播出

对于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激励广大群众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必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正如本片主题曲《长征之歌》中所唱的:

“长征之歌歌不断,同心结,向前方”。

来源:红色之声(ID:hszs1921)综合光明网、央视科教、@央视新闻等

编辑:小刘、小能手

审稿:何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