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战役无疑是长征路上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同样也是令毛主席最心痛的一次。面对着国民党数十万大军虎视眈眈,军事顾问李德的指挥却频频出现错误,进而导致8万中央红军仅剩3万余人,自此战役之后,彻底奠定了毛主席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红军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故事呢?
在广西桂林的湘江之畔,曾长期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英雄先染湘江渡,江底浸埋英烈谷。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当年红军从8万人锐减到3万人,而敌军伤亡不到仅仅一万人,当地百姓为了掩埋红军的尸体,就用了三天的时间。红军经历了这样巨大的打击后,该如何力挽狂澜呢?
台湾问题上,美日等国纷纷摩拳擦掌,阻止我们实现统一大业,东南亚各国屡屡在南海与中国发生摩擦,挑起事端,我们疲于应付。1934年秋,中共中央由于受到严重的左倾错误影响,剥夺了毛泽东的指挥权,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最后被迫撤出中央苏区和其他根据地,红军主力部队为了保存实力,选择了大规模转移。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长征。这就不得不提一下湘江战役。
一开始还算顺利,红军仅用一个月就突破了国民党第三道封锁线,往西北部继续缓进。这时候,老蒋终于坐不住了,下令国民党二级上将何健接受指挥,同时调集各方面军队约50万人,针对雷口关地区加强防守。相比之下,我们红军仅有86000人,为了保全大局,彭老总不得不派出一支小队吸引国军火力,其余大部队在趁机转移。在这期间,国军出动大量轰炸机突袭我军阵地,就此展开了惊心动魄的对攻战。一时间硝烟弥漫,炮火的声音震耳欲聋。
湘江战役位于广西、湖南交界处,自西向东有三条河流,湘江,以及湘江的支流灌江、潇水。在湘江和灌江上有三个重要的隘口,泉州、兴安和灌阳。战役的关键就在这里。想要过湘江,就要控制中间的平缓地带作为走廊,想要保住这条走廊,就要保住这三个隘口。这三地均属于广西地界,所以由桂系驻防,湘军从西北零陵赶来,红军抵达萧水,老蒋的中央军在东保持距离,一路尾随。
国民党的计划已经被毛主席所看穿,毛主席主张智取,不和国军硬碰硬,可李德却不这么想。雷关口战役打响以后,李德命令此刻正在交战的红三军团留下一个师驻守阵地,其余的人火速前往新余界驻守,由于李德的错误指挥,泉州被湘军所占领,而红五军团伤亡惨重,只能退到山脚下进行死守。
在红军前往道县的途中,意外的截获了老蒋的一封秘密电报,上面写道,老蒋已经组织了25万大军,在萧水、湘江地区布置了一个大口袋,就等着红军往里面钻。看到这封电报,当时军事顾问李德认为,国军想要把这个口袋扎紧,最早也要到11月22日,而在此之前,红军有充分的时间渡过湘江,于是红军继续向西行进,不过,由于博古李德执意将一些大型机器一起带上,这些武器严重了耽误了红军的行军速度,导致一天只能走10公里左右。
湘军虽然打得积极。但是先前判断我军渡江地点错误,兵力暂时还调不过来,所以才有了这条绿色通道。可以说,如果加紧行军,湘江不会损失这么大。然而,此时负责指挥的是博古和李德,让红军在道县停留了三天,大家都不明白,为什么重兵包围的情况下还要停留三天。这三天成了湘江战役的第一个灾难。
这三天是中央红军过湘江的绝好战机,但当时坐镇指挥的博古和李德完全没有察觉到这个巨大的漏洞,最终错失良机。第二次则是在11月26日,红一军团工科长刘忠带便衣队前进泉州侦查,获悉泉州内仅有民团。建议前锋第五团急行抢占泉州城,但是电报层层转成到中央三人团和中央军委时,已经错过了夺取泉州的最佳时机。
林彪、杨成武的部队在行进途中遭到了湘军的阻击。一场惨烈的厮杀说来就来。五次反围剿时,林家就死了两个儿子,如今第四个孩子也上了战场。毛泽东劝老林让小儿子回去,他却说那是红军的儿子。绝不会退缩。战士们连夜修建防御工事,除了忍受饥饿和劳累,伴随他们的还有天气的折磨。部队在施工的时候抓住了敌方逃兵,林彪本来打算让他们离开,但对方表示来不及了。天一亮,何建的部队就会打过来,只要事后能回家,他们愿意加入红军。战士们一直负重前行,还有200多公里的路才能到江边,中间不知还要牺牲多少人。
据一名目击到这场战役的百岁老兵回忆说,当时江上飘着很多红军的尸体,面对敌军的枪林弹雨,红军战士们都没有退缩,依旧前赴后继,没有一点畏惧死亡。而江里的水也因这次战役太过惨烈变成了红色,久久不退去。
毛主席多次提议改变策略,李德觉得被当众提意见很没面子。李德恼羞成怒,大发雷霆,当场就和毛主席吵了一架,结果毛主席被赶出了会议室。实际上,在场的将领也意识到李德的指挥已经出了很大的问题。但是军令如山,下级服从上级就是我们的规矩。毛主席等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战场上多多鼓励士兵,尽可能的稳住战场局势。此时红军战士也非常清楚,这将是一场恶战,这是毛主席最绝望的一次。
彭德怀随即命令部队抓紧时间架起渡江浮桥,红四师对着敌人展开猛烈阻击。与此同时,34师也展开了对敌人的攻击。34师三个团团长战死,团参谋长战死,存亡战役已经进行到了关键时刻,敌人像发疯一样向红军扑来,无论是34师还是红四师,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中央纵队按照现在的速度,还要两天才能到达渡口,
11月25日,军委下达指令要强渡湘江,而此时红军处于蒋湘桂三军联合围攻之下,局势极其不利,长征上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即将打响,最开始,桂军白崇禧发现原本追赶在红军后方的中央军,行军速度变慢了,他看出了这是老蒋的计谋,于是便下令规军主力西调,阻止红军进广西。在湘江。北面让开一条缺口。11月27日夜里,林彪的红一军团抓住机会,迅速渡过湘江,确定渡河点后,并在渡河点由工兵架设浮桥,让中央纵队和后期部队渡江,但中央纵队行动极慢,没能成功渡江。
博古没有作战经验,盲目迷信共产国际派来的李德,周总理又没有权。由此可以看出,这个由共产国际派来的李德具有最大的军事指挥权。李德为人比较强势,还不愿意听从别人的建议。他说,我们就是要告诉蒋介石,我们不是看见别人就逃跑的懦夫。由于李德是个外国人,不懂中国的实际情况,只会照着地图纸上谈兵,再加上我军手上的地图精度不高,湘西的地形复杂,所以李德规划的路线并不准确,这就导致我军几万人挑着扁担在拥挤的山间赶路,还时常发生迷路的情形,
毛主席再次目睹了无数战士的牺牲,这次他决定下定决心卸下辎重。
他策马加急,找到了博古与李德,坚定的表示了自己的态度,他不愿意再看见有战士因为辎重牺牲,并且只给他们五秒钟考虑。博古和李德考虑了一下,同意卸下,部分辎重。毛泽东立刻回去,向纵队大声呐喊,卸掉铁质辎重,前线的战士子弹已经耗尽,受伤的人太多,卫生员已经不够了。
11月29日,朱德、周恩来在界首镇三官堂设立总指挥部,彭德怀和杨尚昆从灌阳赶到总指挥部,调动部队抢修浮桥,掩护中央纵队渡江。当天夜里,桂军第七军独立团与增援前来的45师向红四师发起进攻,炮轰浮桥,并由东侧的湘江两岸向界首方向逼近,企图突破红军的阻击阵地。不到一天的时间,就有沈树清、杜宗伟两位团长牺牲和500多名士兵战死。
就在生死攸关的时刻,34师团的师长陈树湘站了出来,他打算强闯湘江。现在已经没有撤退的机会了,长征之路决不能停。陈树湘带领着队伍,冲在队伍的最前方,故意让敌人看到机会,引起敌人的火力,为主力军顺利过江做掩护。
据彭老总回忆说,湘江战役是他军事生涯中最憋屈的一战,他带领的几支队伍是最优秀的,如果不是李德等人的指挥,也不会造成这么大的损失,若不是毛主席的再三劝阻,李德等人很有可能会一错再错。湘江战役的惨烈程度是红军史上前所未有的,尽管这次我们死伤惨重,但老蒋的目的还没有达到,我们仍有3万红军正在前行。面对挫折与压力,毛主席没有过多的抱怨,只是实事求是的指出错误,拼了命把中央红军从困境中解救出来。
经历了七天七夜的血战,中央红军终于突破了国民党的封锁线。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会议,最终决定要纠正博古、王明、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主义,取消了李德、博古的军事指挥权,确定了以毛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团队。湘江一战,使得红军从8.6万人直接减少到了3万多人,
毛主席看着身后的三万多将士,一时之间悲痛不已。